文|本刊記者 張志國
少食肉,真的能應對氣候變化嗎?
—— 野生救援在京發(fā)布《為明天而食:中國如何通過“揀食”減緩氣候變化》報告
文|本刊記者 張志國
Can Less Eating Meat Really Tackle Climate Change?
6月20日下午,國際環(huán)保組織野生救援(WildAid)在北京舉行“食肉、健康與氣候變化”論壇。野生救援在會上發(fā)布了旗下“Food Choice揀食”項目的首份報告:《為明天而食:中國如何通過“揀食”減緩氣候變化》。
“Food Choice揀食”是野生救援旗下氣候變化項目之一,倡導公眾改變消費習慣,實踐“少肉、低碳、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研究表明,過量食肉不僅導致多種非傳染性疾病,更帶來許多環(huán)境問題并加劇全球氣候變化。《為明天而食:中國如何通過“揀食”減緩氣候變化》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畜牧業(yè)排放了占全球14.5%的溫室氣體,肉類及乳制品生產排放的溫室氣體超過了全球所有交通排放總量。畜牧業(yè)也是森林砍伐、土地沙漠化、土壤退化和污染、水污染、海洋變暖和酸化、海洋死區(qū),以及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重要原因?!叭绻虻娜忸愊M繼續(xù)持續(xù)增長,”野生救援全球執(zhí)行董事奈彼得表示:“《巴黎協(xié)定》所承諾的將全球氣溫升高幅度控制在2℃范圍內的目標將無法實現。因此,我們必須做出改變?!?/p>
《報告》還指出:目前,中國的肉類消費量居全球之首:消費了全球28%的肉類,以及全球50%的豬肉。同時,中國也是新興的肉類消費增長大國:人均肉類消費自1978年以來已經上漲了6倍,達到人均63公斤/年,預計到2030年還將增加30公斤,達到人均90公斤/年。
許多研究已經證明:過量食肉是一些非傳染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疾病、肥胖和癌癥的重要致病原因。因此,中國營養(yǎng)學會(CNS)在今年5月份發(fā)布的最新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議:中國居民人均食肉量應為27.4公斤/年,即在目前人均食肉量的基礎上減少50%。中國營養(yǎng)學會理事長楊月欣表示:“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和我們的研究都表明,食用紅肉和加工肉制品,比如熏肉,與患結腸、直腸癌是相關的。因此《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人每天的食肉量應在40~75克,相當于一支雞翅或雞腿的量。”
《報告》還指出:個人可以通過簡單的行動,如減少食肉量、食用碳排放較低的肉類(例如用雞肉替代牛肉)、增加素食餐的次數,以及杜絕食物浪費等來有效地降低溫室氣體排放。2015年底,野生救援在中國12個城市做的一項關于飲食習慣的公眾調查,有83%的城鎮(zhèn)居民表示愿意每周一天食素,62%的人甚至愿意每周至少兩天食素。如果人均食肉量27.4公斤/年的目標能夠實現,中國單單通過減少肉類消費即可降低6%的溫室氣體排放(*675百萬噸CO2當量),相當于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5%。
“食肉、健康與氣候變化”論壇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