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古
1794年繪制的《馬戛爾尼覲見乾隆》雖然充滿西方對當時中國的猜想,但上方飄浮的小型熱氣球清晰可見。
公元1793年9月14日,在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當年叫熱河行宮的地方,乾隆皇帝迎來一名特殊客人——來自英國的使臣馬戛爾尼。在中國史書上,有關馬戛爾尼的故事更多限于使臣該以怎樣的禮儀覲見天朝皇帝,但這次覲見還帶來一次足以讓整個未來翻轉(zhuǎn)的機會——馬戛爾尼帶給乾隆的禮物,代表著當時英國乃至歐洲最新的文明成果,可惜自大的清朝上下并不愿意多看一眼。
根據(jù)英方的記錄,當時馬戛爾尼帶給乾隆皇帝的禮物中,有三樣特別值得關注。最為矚目的便是一具大型熱氣球,可以搭載一名乘員升上高空。馬戛爾尼覲見乾隆的1793年,熱氣球在歐洲發(fā)明才10年,這是當時最令人驚奇的科技新發(fā)明。馬戛爾尼原計劃為乾隆舉行一次熱氣球升空試驗,讓中國皇帝看看英國人是怎樣把人類送上天空的。可這一計劃卻被人兜頭澆了一瓢涼水,澆涼水的不是別人,正是權傾朝野的大學士和坤。馬戛爾尼在日記中寫道,和坤斷然拒絕了現(xiàn)場試驗熱氣球的請求,讓自己十分懊惱,因為“如果中國人看到熱氣球,他們便會懂得歐洲文明發(fā)展到了何種地步”。在1794年英國畫家吉爾雷創(chuàng)作的《馬戛爾尼覲見乾隆》繪畫中,也出現(xiàn)了一具小型熱氣球。也許這是馬戛爾尼想出的折中之策,用模型代替真正的熱氣球,但更可能的是乾隆連這個模型都沒有注意到。和坤拒絕馬戛爾尼試驗熱氣球的原因,也許是不希望這個龐然大物凌駕于萬歲爺頭上,畢竟晚年乾隆變得好大喜功且剛愎自用。無論如何,乾隆是有機會見到近代熱氣球的第一個中國人,但他不僅沒能親眼看到熱氣球試驗,也沒有機會思考熱氣球和它代表的航空技術將怎樣改變?nèi)祟惿鐣?/p>
馬戛爾尼帶給乾隆的另一件禮物,是擁有100門主炮的皇家海軍“皇家君主”號風帆戰(zhàn)艦模型。馬戛爾尼來華乘坐的座駕,是擁有64門炮的風帆戰(zhàn)艦“獅子”號,但英王喬治三世并不知道大清帝國的海洋力量有多強大,生怕“獅子”號在乾隆面前不夠威風,因此特地把剛服役不久的一等戰(zhàn)列艦“皇家君主”號的模型送給乾隆,潛臺詞就是說“中國皇帝,看看我皇家海軍的實力吧,與我大英帝國通商交好是中國的必需”。但英王并不知道,當時的中國仍然實行海禁,出海通商完全處于朝廷嚴控之下,中國的海洋交通乃至海軍裝備早已落后于歐洲。49年后的1842年,作為英國遠征艦隊的旗艦,皇家海軍“皋華麗”號戰(zhàn)艦一路開到南京江面,鳴放禮炮慶?!吨杏⒛暇l約》的簽訂。而這艘戰(zhàn)艦,也不過裝備74門炮。鴉片戰(zhàn)爭中中國的戰(zhàn)敗,早已不是火炮和戰(zhàn)艦的單純問題。
馬戛爾尼送來的禮物中,還有3件英國馬車的模型。其中4輪皇家馬車模型非常精致。當時西方在陸路運輸中已廣泛采用4輪車輛,并成功解決4輪馬車的轉(zhuǎn)向問題——采用前軸獨立偏擺來實現(xiàn)靈活轉(zhuǎn)向。而在中國,千百年來一直使用雙輪畜力車。這種車輛承載能力有限,運輸效率低下,制約了東方文明的陸路運輸能力,導致整個清朝都嚴重依賴水路漕運。
除了這三件有趣的禮物,馬戛爾尼還曾指令自己的使團衛(wèi)隊為乾隆皇帝安排了一次火器操演,但清朝官員還是拒絕了這一請求——也許大清官員會把這一請求理解為“英夷在向天朝炫耀武力”。馬戛爾尼在日記中對此耿耿于懷,“他們連看都不想看一下,要知道中國軍隊使用的仍然是火繩槍”。1793年的大清軍隊,使用的火器主力是火繩槍,而早在90多年前,歐洲人已開始用燧發(fā)槍替代火繩槍。馬戛爾尼并不知道,中國人使用火繩槍的歷史幾乎延續(xù)到清末。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帶著定裝彈的撞針式步槍來到中國時,清軍仍然使用著為數(shù)不少的火繩槍。
對于中英之間1793年這次文明對撞,英國史學家這樣評論,“中國人曾經(jīng)任由枯萎的文明秧苗,正在歐洲茁壯成長。當時中國沿海的大帆船,往往在船頭上繪有大大的一對眼睛,如果你問中國人為什么要這樣做,他們會回答,如果沒有眼睛,大船怎么看得到方向,如何知道自己要駛向何方呢?”殊不知,文明需要明亮的眼睛,但這雙眼睛不是畫筆繪就,也不是某一個統(tǒng)治者的明眸善睞,而應該牢牢生長在民族精神的面龐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