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杰暉
文言文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傳承方式,更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文言文有助于學生真正了解中國數(shù)千年的文化與內涵。但隨著文言文教學地位的逐漸提升,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也不可忽視。本文將就初中文言文的教學現(xiàn)狀略作探討。
文言文作為中國古代漢語的書面語言,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及豐富的積淀與內涵,它伴隨著我們中華民族千年的歷史而來,對于我們了解中華文化、文明等內容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近年來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化發(fā)展,文言文教學也逐漸受到重視,教材內容的比重逐漸得到提升。然而,在中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中,文言文卻一直是個“老大難”的問題。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老師和學生們往往花了兩三倍于其他內容的時間,卻收效甚微,實際教學情況不盡如人意。
一、 初中文言文教學的主要問題
1.教學重點服務于應試需求,忽視了文言文的真正精髓。即使是在教學改革的大環(huán)境下,仍然有很多師生被束縛在“應試教育”的框架中,于是,在他們眼中,文言文的教學就被簡單的定義為背誦和翻譯,一切以課本為主,為了考試而學習,忽略了課外內容的補充和提升,從而導致了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窘狀,這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
文言文最大的閃光點其實在于它的字里行間所蘊含的古文化,我們學習文言文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更好的了解、吸收、傳承這些古文化。如果僅把教學的重點局限于字句的釋義、文段的背誦,那其實就背離了我們學習文言文的初衷,成了舍本逐末。
2.教學形式過于死板,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一直在號召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只需要起到一個引導者的作用,然而,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數(shù)教師還是習慣于單方面的灌輸和講解,學生則是馬不停蹄地做筆記,處于一個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這不僅不符合教學改革的要求,也不利于文言文教學的良性發(fā)展。誠然,文言文的學習和現(xiàn)代文不同,在理解上學生往往更困難,需要教師更多的指導和解釋,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學主動權的轉移,學生其實更需要發(fā)現(xiàn)問題的過程,而不是僅僅為了尋求一個答案。
二、 初中文言文教學的主要改善策略
1.更新教學觀念,注重文言文的情感陶冶功能。從本質上來說,文言文也是文,并不是簡單的文字堆砌。我們的學習是為了理解,字句的釋義的確有助于我們理解文意,但這其中的深意卻需要我們經過仔細的推敲和揣摩才能真正理解。而我們往往注重它煩瑣的語法和詞意的變化,忽視了它背后的人文價值。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常常困惑為什么要去學習了解“古人”的世界。但其實,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一樣,是作者情感的載體,承載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審美情趣。不管是古人還是今人,在情感上都是想通的。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改變以背誦和釋義為主的教學觀念,從情感上引導學生進行教學。
2.提高學生興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興趣才是學習的最大動力。文言文教學要想取得真正的教學效果,首先就需要改變在學生們心目中單調乏味的印象,讓他們對文言文的學習產生興趣。其實大多數(shù)文言文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因此我們不妨利用這些內容作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契機,讓教學活動一開始就具有吸引力,讓學生自動投入到學習當中來。
另一方面,文言文畢竟是古代文學作品的呈現(xiàn),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因此,如果要深入地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文化價值,那就必須要挖掘它背后的文化底蘊,包括它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等內容,而這些內容我們很難從課本里面簡單獲取,這就需要學生在課本的基礎上,增加課外內容的閱讀,逐漸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通過更多體系內容的了解、體會、揣摩,學生才能真正把文言文學習當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不是枯燥無味的背誦,這是對文本的尊重,也是對歷史文化的尊重。
3.改變教學標準,注重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在判斷文言文的教學成果時,我們需要跳出“分數(shù)、成績”的簡單定義,看學生是否能運用已經掌握的文言文知識去閱讀、理解新的篇章。我們進行文言文教學,并不只是為了某一個文章或者某一個故事的簡單傳遞,而是需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分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課堂的內容和時間畢竟有限,只有培養(yǎng)學生這種舉一反三的能力,才能夠幫助他們在之后的文言文學習閱讀過程中事半功倍。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shù)靥峁┮恍┡c教材難度相當?shù)恼n外文言文,或者是與教材情感相當或相反的文章,讓學生進行閱讀和比較,不要把教材單獨割裂開來,而是聯(lián)系起來學習,讓學生可以體會相同的漢字在不同文言文里的不同意義,也可以了解同一種含義在不同文章里的不同表達,這也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
(作者單位:江西省高安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