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屹峰
箍窯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陜、甘、寧及相鄰山區(qū)的基本民居。
窯作為一種棲身之所,應該是先民們走出自然洞穴之后運用自身智慧推動人類進步的一項創(chuàng)造性發(fā)明。最初的窯是依靠著大埂子或陡立的懸崖人工挖出的洞穴,所以稱之為刨窯或崖窯。大概因為在崖窯里居住太潮濕陰暗容易得風濕病,居民想把屋舍建在窯外見見太陽,便在崖窯外面用土塊壘筑加長,慢慢就發(fā)明了箍窯。這時,箍窯就不僅僅是一種居所,更是蘊含著居民勞動智慧的一種力學與美學相結合的復雜勞動技術了。
箍窯,顧名思義就是箍成的窯洞?!肮俊痹趥鹘y(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生產(chǎn)生活技藝,如用篾條將破裂的瓷器捆綁起來繼續(xù)使用。箍窯是因像箍瓷器一樣建居所,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窯洞叫箍窯。
舊時,貧困農(nóng)家箍窯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得事先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的謀算籌劃。首先,要根據(jù)院落的大小布局和家庭人口多少規(guī)劃箍窯的位置、坐向、大小及數(shù)量。其次,要找或者借基模子、石杵子打胡基即土坯。箍窯就是把濕綿的黃土裝進基模子——大約三寸厚,六七寸寬、尺二三長的長方形木制打胡基的模具,用石杵子即圓柱形杵土的石墩夯杵成的胡基箍起來的窯洞,因而胡基是箍窯的最主要材料。箍一孔窯大約得兩三千塊胡基,需花較長時間來打來準備。胡基不能打得太早,太早怕遇上連陰雨,會把胡基下酥,箍的窯不牢實;也不能打得太遲,太遲怕到箍窯時干不透,缺少硬度,箍窯時稀泥抹到上面重新變濕變軟,不是正箍著就塌下來,浪費工夫不說,還可能釀成事故,就是胡基與泥粘得不緊密,留下后患。打胡基的最佳時間是春夏之際,那時雨水少,氣溫高,胡基容易干透。再次,借椽借鐵杵子扎墻板打窯肩子即墻基。箍窯時胡基不是從平地上開始砌,而是從土打的窯肩子上砌起。這既有穩(wěn)固、省工的考慮,更是箍窯留窯渠的必需。一孔窯需要平行的兩堵相距丈許最大丈三四的墻基,因這墻基像人的肩膀一樣承受重力,所以叫窯肩子。窯肩子要比一般的墻結實,下底寬約三尺,高視箍窯的高低五尺至丈許不等。箍窯也需要提早打好墻基,在墻基一米高的地方鏟挖出能立砌胡基與胡基同寬的平臺,并等其干透才能在上面架砌胡基。窯肩子打多少,要根據(jù)箍窯數(shù)量來定。如果并排箍兩孔就打三堵,三孔打四堵,一面院墻最多箍四、五孔窯。如果在不同方位箍單孔窯,可打兩堵或三堵、四堵,因為還有前后做窯亮子的墻。第四,在院子里堆好箍窯和泥的細土,里邊倒上麥衣,翻動攪拌勻稱,在土堆中間刨個大坑倒上水浸漚。第五,看日子、請窯匠。找空閑時日,到陰陽先生跟前看個日子,提前一天或兩天請窯匠。箍窯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好的窯匠在當?shù)囟际堑匚缓芨叩膶I(yè)技術人員,除給出較高的工價外,還得搬出很大的情面才能請到。
看定箍窯日子,男人就做箍窯的各種準備,女人也提前兩三天開始籌辦箍窯時六七號甚至十來號人的飯食。箍窯是最累人的力氣活,必須盡力做好吃的讓窯匠及幫工吃飽吃好。
到箍窯的前一天,男人先把漚好的泥用镢頭挖開敲爛,鍘些一兩寸長的麥草截子撒在上邊,翻動勻稱,倒水泡上,找齊扎窯架的椽子、木板、繩子,準備好泥斗,泥壁、鏟子、瓦刀以及頂胡基的楗等必用之物。晚上一般要把箍匠和幫工請來吃個飯,窯匠對幫工進行分工,箍窯的一切工作準備就緒。
箍窯當天天麻麻亮,男主人就早早起來去擔水和泥,女主人準備箍窯人的早飯。窯匠和幫工,也都早早來到主人家,脫掉鞋揙起褲腿,挽起袖子,麻麻利利干起活來。和泥的先將潑濕的泥再往開拋拋,將幾桶水倒進去,迅速鉆進泥里邊攉邊踩邊翻動,霎時泥基本和成,用平頭鐵锨將四周往起攢攢,暫讓洐(xíng)著即往軟、勻、堅泡著,馬上擔起水桶又去擔水。在這當兒,窯匠則吆喝小工抬板、拿椽、取繩,幫著扎架。架扎好,抬到后墻下,他手一撐跳到架板上,拿起平頭鐵锨鏟后墻,根據(jù)要箍的窯的高低,鏟畫一個窯洞的籠廓,有的窯匠用濕長柳枝扎一個窯楦子固定在后墻上,讓下手將泥盆、瓦刀、鏟子、泥壁等放上架板。
這時,女主人的早飯也已做熟端出來了,窯匠讓抓緊洗手吃飯。有的在炕上,有的干脆就蹲在院子里吃起來。因為活緊要趁天涼干,早飯就吃得較匆忙,幫工們大嚼大咽幾碗下肚,順手一抹嘴,就拿起了干活工具。窯匠邊上架板邊喊:“把泥踩綿和勻抄上來,擺胡基?!毙」ぺs忙抱兩塊胡基放在匠人兩腿之間,端泥的小跑著端泥倒?jié)M泥盆,緊急時用小桶提著倒。窯匠用泥壁抄上泥,啪啪在墻上挆上幾巴,用泥壁上下使勁抹勻抹平,提起一塊胡基,上下看看,比畫比畫,長方形立起,左手四指端著胡基下沿——先箍左邊就左手在下,先箍右邊就右手在下,拇指扶著胡基靠懷的正面,一手四指卡著上邊沿,拇指斜向下扶著胡基正面,身子一蹲,屏氣對準泥墻斜向下雙手用力一貼,胡基像著了魔力,穩(wěn)穩(wěn)地粘在墻上。這第一塊胡基貼上,意味著箍窯將緊張地開始,和泥的,端泥的,接胡基的將日急慌忙起來。窯匠略一審視,順手提起另一塊胡基,將一頭放在架板上,一頭用左手抬起,拿起瓦刀或鏟子,將放在架板上那頭邊角略微砍砍——為了使窯走圓,越往高越砍得重些,到了窯頂合茬的那塊,基本兩邊被砍成梯形,在剛貼上的那塊胡基上沿挆上泥,對準里邊用力貼上去,并迅速在上沿與后墻上挆上泥以便緊密粘合。箍到窯肩上,傾斜度大了,胡基上沿容易往下掉,窯匠用力將胡基貼上,就讓下手趕快把早準備好的楗遞過來,他用手握著不緊不松地頂在胡基上,以防下滑,掉出下線,壞了窯匠或窯把式的名聲事小,不穩(wěn)固事大。到兩邊窯肩箍起合茬時,匠人抓起一塊胡基,兩手撐到茬口處一比畫,用手指劃拉兩個印子,拿下來用瓦刀按印子砍成梯形,在砍的兩邊挆上泥,抓起從窯頂向下用力壓合上去,用拳頭向下再砸砸。有時不是砍得過小了就是砍得太輕,合上都不合適,就取下來照情況重新砍挖幾下或用完整胡基按形狀重新砍挖后再扣合上去。這種情況,老窯匠很少出現(xiàn),新手常出現(xiàn),但會受到老把式的嚴厲訓斥,因時常這樣會影響窯的整體質量和穩(wěn)固性,箍窯是關乎生命的大事,哪敢有絲毫的馬虎。
一圈箍起來,窯的形狀基本確定,窯匠跳下架板,走到遠處正中,仔細端詳觀看窯圈是否圓正,有無偏斜。如果不圓不正,他就跳上架板拿起鏟子,讓眼力好的人給他說著在掉下的地方往上鏟修到基本合度,跳下來自己再認真審視,感覺可以了,就啪啪拍掉手上的泥土,讓其他人趕快歇口氣,他自己或卷抽幾口煙,或喝幾口茶,很輕靈地躍上架板,用雙手撈起稀泥,對準箍上的胡基,兩手上下一攉,刷一下,稀泥勻稱地刷到胡基上,他用半截胡基倒開茬,接著啪啪啪,三下五除二一連三層有層次地箍到窯肩。這時伺候的小工已經(jīng)累得上氣不接下氣,而他一聲接一聲:“倒泥”“送胡基”“接楗”,喊聲不斷手不停,使幫工看得眼花繚亂,滿心佩服。需要注意的是,每一圈箍到窯的兩肩,就要事先考慮好合茬位置。茬不能老合在一個地方,茬口錯不開,一圈一圈粘合不緊,窯會松動傾斜甚至倒塌,因此,必須把茬口錯開。箍出五六圈,窯的樣子完全顯示出來,窯匠就用兩半截無法用的胡基插在窯和墻之間,讓小工提半濕黃土,倒進窯與墻之間的空隙,用鏟把、磚頭之類砸實,使窯之兩腰受力不至于時間一長向某一邊傾斜而不穩(wěn)固。同時,吩咐主人與和泥的鍘一些長麥草,和些稍堅硬的長草泥,端給他倒上窯面,他用泥壁把窯面粗裹一層,讓長草泥墁嚴縫子扯住窯面使窯堅固。這一切一口氣做好,他邊吩咐下手趕快吐口氣即小事休息,邊跳下架板拍去手上的土,慢慢剜一鍋煙躊躇滿志地抽著,主人急忙端來釅茶感佩地雙手遞上。這時,匠人、師傅、把式或手藝人的身份地位與尊嚴愜意,顯擺和被尊重都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出來。
一小緩就是歇一口氣,沒到緩晌午吃干糧的時候,主人的晌午飯還沒端上來,就不能歇工。這才箍了五六圈,還沒到困乏的時候,小伙子如果已經(jīng)餓了,也可以向主人要些饃饃咬幾口解解餓氣,增加點力氣,可加快干活速度。干體力活,匠人手藝雖然重要,出活不出活主要還在幫手麻利不麻利,給力不給力。匠人估摸主人的飯快要熟了,想借機表現(xiàn)一下,便啪啪在鞋底上磕了煙灰,把煙鍋放在窯渠水槽上或掛在院里木橛橛上,蹭地一下縱上架板,說:“端泥、端胡基的手腳利索點,我們再干一霎霎,就緩晌午?!边@時端泥、接胡基的奔跑如飛,手忙腳亂;窯匠起起伏伏,手啪啪啪不停地挆泥,不停地拿鏟砍胡基、貼胡基、搭楗,口中不停喊著“跑快點,上泥,上胡基”,一會工夫,又箍出五六圈,用兩半截胡基在窯墻間一堵,給窯渠填土,給窯頂墁長草泥。恰在這時,主人叫吃干糧,匠人順口邊說“這會干得麻利,洗手吃飯,吃得飽飽的再大干”,邊跳下架板一看箍出的窯齊刷刷地一條線,便很自豪很自負地洗手擦臉,喝一口茶,慢慢端起飯碗,邊吃邊斜眼看箍窯,心里等待主人和幫手們的夸贊。
緩晌午是農(nóng)人干活中間的一次大歇息,窯匠雖嘴上說著“慢慢吃,吃得飽,干得好。催做催干,不催吃飯”。但為了趕工他還是三刨兩下就吃完,邊點煙邊看箍窯,攀上架板,在窯上這里鏟一鏟子,那里抹一點泥。師傅這樣干起來了,幫工們個個不敢怠慢,幾筷子扒拉完飯,有的嘴里還憋得滿得回轉不開,已經(jīng)小跑著端泥的端泥,抱胡基的抱胡基,迅速進入了各自的角色。
如果兩個窯匠箍窯,兩丈深的窯,天黑時分就基本箍成;只有一個窯匠,即使箍得很順利,中間沒有返工,到中午箍出六七尺也就定把頭了,兩丈左右的窯基本需要兩天。兩三丈的長窯,則需要兩三天才能箍好。
按打的窯肩子的長短把窯箍出,如果里邊哪兒有些掉包,窯匠就用平頭鐵锨把掉出的地方向上鏟鏟,如果掉包較為嚴重,就用镢鋤刨平;而有拱起,里邊洼進的地方就填上堅泥。窯頂拱起的地方同樣用鐵锨鏟平,低凹處填上堅泥。做了一些修飾之后,窯基本直溜溜里外一線了,就上一遍大泥,里邊上薄點,只把胡基墁住不平處墁平即可,等干透再找時間墁細麥衣泥,用泥壁搟靠得光光溜溜,像人的臉一樣光堂,住人好看又舒服;如果用粗衣子和泥,墁出來粗粗巴巴的,衣柴都露在外邊,放糧食或盤磨子可以,但住人就顯得不美氣,感覺不舒服。如果暫時不住人,窯亮就可暫時不砌,當然門窗也不安,等啥時要住人了再砌墻安門。
里邊怎么都好說,不管天晴天雨都可做,比如盤炕盤鍋灶盤磨臺盤牲口槽之類。窯頂可要上心,馬虎不得。如果感覺天氣暫時晴朗不會有雨,窯頂就不急墁細泥修窯渠,等稍閑日子再細細干;如果感覺十天以內(nèi)將有雨,就要趁機趕快修好窯渠,安好水槽子,上好窯頂,不然一場雨會下透窯頂,窯上水流不下來,雨下得少也會泡濕窯墻窯肩,下得多還會使窯倒塌,造成巨大的務工和經(jīng)濟損失不說,光清理那倒塌的窯土就會把人累個半死。
窯箍起,窯地上的碎胡基爛土,用平頭鐵锨鏟在一起,潑上水讓土潮濕,一锨一锨扔到兩邊的窯渠里,按照前低后高鏟成斜坡,用腳靸著踩實。窯渠窄就用斧背或錘子齊齊砸實,根據(jù)高低再鋪上一層兩層的土,用打墻的鐵杵子細細密密從后往前杵瓷實。如果窯渠較寬,上邊就用打胡基的石杵子扎扎實實杵瓷實,挻得明顛顛光溜溜的,用平頭鐵锨鏟掉上邊的浮土,用笤帚掃干凈上邊的虛土,把窯墻也鏟平鏟光,就由后向前先裹兩指后的粗泥,裹到窯渠邊上,把早準備好的水槽子讓小工接上來,用鏟子鏟挖一個能放進水槽子小渠,倒上泥把水槽子壓嵌進去,讓水槽外露七八寸或尺余,在水槽后根倒上泥,抹平,靠窯渠邊沿的水槽上壓嵌一片完整的瓦,讓瓦的水路與水槽水路對齊,瓦后邊再倒上泥,上邊攙進兩寸左右再壓嵌一片瓦,將瓦和水槽子兩邊后邊用泥塞實抹平。等窯上的泥沁干水分,腳站上去踩不出稀泥,就用腳底板細細地踩實踏光,涼到表皮發(fā)白,就墁細泥。窯上第一次大泥上得厚,這次就墁一寸多點,大泥上得較薄,這次就墁稍厚點。上窯是很辛苦又很緊張的活,一是用泥多,上泥很是吃力。二是泥倒得多而厚,墁泥很吃力。墁泥師傅既要手藝好,也要眼力好,還要力氣好,沒力氣抹不開泥,泥一會就堅結成疙瘩抹不開了。墁泥匠一般手拿兩把泥壁,一把長尺許、寬四五寸的鐵泥壁,一把寬六七寸、長一尺三四寸的木泥壁。泥倒上,先用木泥壁把泥抹開,再用鐵泥壁用力把泥墁平。泥上得快時,你看他左右開弓,來來去去抹墁得有力而有節(jié)奏。如果哪兒墁得不平,就用鐵泥壁尖挑上一點泥,挆到低的地方,再斜著頭用靠近窯面的一只眼睛看著前后墁平。三是搟靠很費勁。如果泥上得薄,天氣好陽光強烈,泥一會就會沁住,就要趕快搟靠,不然泥干了搟不瓷實就被雨水幾次沖光了。因此,上窯的關鍵是搟靠。前邊上過的泥,看著表皮水分稍微滲下,就趕快用擦得光亮的鐵泥壁使勁搟靠,使泥瓷實,不要等著一口氣上完,前邊上的夠不著搟靠,窯泥就會虛,容易滲水。窯頂墁完,感覺能踩住腳,就站到窯渠里,用勁快速前后搟靠一遍;還踩不住腳就找塊木板或舊耱放上踩上搟靠。泥皮基本沁住,踩在上邊不打滑踩不出泥坑了,就拿一把竹竹老掃帚,從后往前齊齊使勁拍打,讓泥吃緊窯上,瓷瓷實實,青光瓦溜的。拍打完了,感覺還不瓷實,再用平木板或者爛鞋底子拍打,用光腳片子踩踏。
上窯最需技術的不是墁窯頂,而是墁窯沿與胡基相接的地方即窯檐,窯檐墁不好,窯的式樣既變形又難看。因此,整個窯上出來,搟靠出來,就要很細心地墁窯檐,窯檐頂部要與整個窯頂保持一樣圓一樣平整,同時窯的邊沿要平光而直直棱棱,這也是表現(xiàn)泥匠的技術和工夫。
窯上好搟靠扎揹箍窯基本大功告成,就差砌窯亮安門安窗了。窯亮有與箍窯趕齊砌的,也有縮進四五寸砌的。趕齊砌可使窯增加四五寸深度,外邊可與窯頂組成一個平面,好墁泥,但容易被雨水把光潔的泥皮沖刷得干干凈凈,再如遇到一次較大的雷陣雨,墻面會被雨點甚至冰雹砸得坑坑窩窩十分難看,給人一種破敗感;而縮進砌會使窯外觀有層次感,可使窯頂擋住下雨,不會讓雨點將泥皮沖刷得斑斑駁駁。
“炕七鍋八窗十三”是農(nóng)人總結的盤炕、盤鍋臺、起窗臺砌胡基的層數(shù)。窯亮子砌上兩層胡基,就在安門的一邊放上門鉆窩,將門方立起穩(wěn)固住,用鏟子或斧頭在阻礙上門方頭的窯肩處挖一個深窩,將上門方頭和門鉆窩一起鑲進深窩塞緊泥死,門檻下邊正中留出一個拳頭大小的貓眼,便往上砌窯亮子。胡基砌到第十三層,墻正中放一塊推得光滑的薄板做窗臺,把窗框穩(wěn)固在窗臺板上,一層層卡緊窗框砌到窯頂,正中留一個或正方形或三角形的天窗,整個墻壁里外用細泥墁靠光亮,一孔箍窯的全部工序才算結束。
箍窯這一陜甘寧農(nóng)村的古老民居,隨著農(nóng)村經(jīng)濟條件的改善和現(xiàn)代城鄉(xiāng)一體化建設的發(fā)展正在迅速地拆除消亡,自然箍窯這種生活勞動技藝再也無人問津接近失傳。過不了幾代人,箍窯為何物將會無人知曉了,筆者想以此文作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