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識猷
17歲,我離家去北京上大學。
在此之前,我從未離開父母獨自生活。除了讀書,我對別的一竅不通,不會煮飯洗衣,不懂疊被鋪床,還容易迷路。母親為此非常焦慮,天天敦促父親除了為我準備學費和生活費外,再額外教我一些生存技巧。
于是,在離家的前一天晚上,父親和我展開了一場關于人生忠告的對談。
他說:“第一,不要玩極限運動,比如登山?!蹦赣H在旁拼命點頭,順便把近幾年名校大學生死于登山的新聞給我捋了一遍。
“第二,不要吸毒。最后,過馬路時要小心,坐車時系好安全帶?!备赣H用深思熟慮的語氣說,“記住這3條就行了。哦,記得到達學校后給家里打個電話?!?/p>
母親停止了點頭。她轉頭瞪著父親,問他:“就這些?”
“說多了她也記不住呀?!备赣H笑了笑,然后看著我繼續(xù)說,“如果在這3條上犯錯,你就要付出很大的代價,而世界上沒有后悔藥。至于其他的事,去嘗試吧。只要活著,就沒什么大不了的。”
保證活著,不斷嘗試。很久以后,我在納西姆·塔勒布的《反脆弱》一書中,讀到了同樣的思想。
塔勒布將事物分為3類:脆弱的、強韌的、反脆弱的。
生活就是99.9%的平淡日常加上0.1%的絕對意外,比如恐怖襲擊、金融危機、百年一遇的地震或洪水。遭受巨大打擊而無法復原的,就是脆弱的;可以復原的,就是強韌的;能不減反增,因此成長、受益的,則是反脆弱的。
所有生命,其實都是反脆弱系統(tǒng)結出的果實。在意外頻發(fā)的世界中,生命承壓、犯錯、變異、演化、自我修復、變簡單、變復雜——那些殺不死我的東西,將使我更強大。
塔勒布建議,放棄預測風險,因為日常事件中的風險難以預測,而極端事件中的風險則根本不可能預測。你應該做的,是檢視自己是屬于脆弱的還是反脆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