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進
中國人喜歡德國,而德國人卻不怎么喜歡中國。筆者此前曾專門撰文(《中國人為何偏愛神化德國》和《德國對中國的看法為何很負面》)分析過這其中的原因。近日,德國公布的一項調查研究《德國和中國:感知與現(xiàn)實》再度證實了這一現(xiàn)象,同時也顯示出德國人對中國的態(tài)度存在明顯的矛盾。這項調查由德國全球與區(qū)域研究所(GIGA)、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和民意調查機構(TNSEm?nid)負責實施。調查者在中國和德國各調查了1000民眾、100名政治決策者和200名經(jīng)濟決策者,分別詢問了他們對彼此國家的認知和看法。
調查結果表明,中國人對德國各方面的評價是積極的和肯定的,而德國人對中國的評價則有不少負面看法。中德兩國民眾在看待對方時的這種情感不對稱關系,是受多重因素影響形成的。除了兩國政治制度、意識形態(tài)、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區(qū)別以及經(jīng)濟競爭等因素之外,也和兩國媒體報道的不對稱性有關。中國因為正處在發(fā)展中,重視向德國學習,媒體報道的多是德國先進和優(yōu)越的地方。而德國媒體在報道中國時則受到一種負面導向和批判立場的影響,偏愛報道負面問題,同時為了迎合民眾對中國崛起的憂慮情緒,發(fā)表了不少突出中國威脅的文章。
這兩種報道導向自然都有問題,中國偏愛肯定甚至神化德國的報道容易讓國人失去對德國的客觀認識,認識不到德國同樣是一個存在很多問題的社會。德國偏愛負面問題和批判的報道導向也難以讓德國民眾全面認識中國社會,尤其是看不到中國在各方面取得的進步。
除了以上在情感層面的不對稱關系之外,中德民眾在認知對方方面也存在一種不對稱的關系,即中國人對德國的認識要好于德國人對于中國的了解。雖說在情感層面,單方面喜歡德國讓中國人的境地略顯尷尬,但從國際競爭的角度來看,在認知層面更熟悉德國的中國人顯然比對中國缺乏了解的德國人更有優(yōu)勢。
更為重要的是,從調查結果來看,德國人目前對中國的態(tài)度有些復雜且矛盾。比如,在只有24%的德國人對中國持有積極看法的同時,絕大多數(shù)德國人(88%)又愿意和中國人交朋友;在認為中國的商品質量低、缺少創(chuàng)新性、抄襲西方科技的同時,德國人又認為中國企業(yè)具有生產(chǎn)高科技產(chǎn)品的能力,中國的高科技產(chǎn)品具有國際競爭力。此外,德國人一方面認為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對德國具有重要影響,甚至認為德中經(jīng)濟關系比德美經(jīng)濟關系更重要,因此,德國需要加強和中國合作。另一方面,德國人又對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感到擔憂,特別是對中國的政治影響和軍事實力的增強感到擔憂,認為進口中國產(chǎn)品會排擠本地的生產(chǎn)商。再加上,德國人對中國的政治體制和中國在人權保護、環(huán)境保護、知識產(chǎn)權保護等領域的做法頗有微詞。因此,德國人對與中國這一伙伴合作常常感到矛盾和糾結。
應該說,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德兩國之間的合作和關系發(fā)展很難繞開德國民眾這種矛盾和糾結的心理。認清德國人對中國態(tài)度矛盾和糾結的癥結所在,全面了解德國人對中國的真實看法,不回避和掩飾其負面評價,有助于我們更有針對性地應對中德合作所面臨的挑戰(zhàn)。
知道一些德國人不太喜歡中國,我們也不必轉而不喜歡德國。這種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之間的矛盾和張力,恰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更好認知自我和他人的契機。我們或許不應將對中國有負面看法的責任全推到德國身上,而是應該認識到,一個正處在轉型之中、復雜而多元的中國對于德國乃至世界而言構成了不小的認知挑戰(zhàn)。讓世界更好認識、了解、理解乃至喜歡中國,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ㄗ髡呤潜本煼洞髮W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教授、留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