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讀懂當下的臺灣
每逢選舉,臺灣市民會陸續(xù)前往投票所投票。
蔣經國去世以后,對于臺灣民主的走向,在國民黨內部形成了委任直選和公民直選兩大派的爭論,導致第一次國民黨的分裂,新黨出走,并成為一個有實力的反對黨。臺灣的民主化最終導致領導人的全民直接選舉。1996年,臺灣進行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全民大選,成為臺灣民主的真正開始。在1996年的選舉中,雖然面對各路人馬的競爭,國民黨還是輕易取得了勝利,繼續(xù)執(zhí)政。但是在2000年的大選中,宋楚瑜和國民黨領導人鬧翻,結果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宋楚瑜的參選再次分裂了國民黨,分散了國民黨的支持票,結果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贏得了大選的勝利。在2004年的選舉中,國民黨和其它泛藍力量進行整合,由連戰(zhàn)和宋楚瑜聯袂出馬競選,但民進黨仍以微弱多數再次贏得選舉勝利。一直到2008年,馬英九和蕭萬長再次統(tǒng)合泛藍力量,才奪回了丟失8年之久的臺灣政權。
在臺灣民主的發(fā)展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其是一步一步艱難實現的,在“解嚴”之后20多年的時間里,一些重要的政治制度逐漸建立:
建立了公平的選舉制度。在國民黨到臺灣的早期,也存在一些基層選舉,例如縣鄉(xiāng)長的選舉和基層民意代表的選舉,但國民黨操縱選舉,控制選舉,以及用錢賄選是普遍現象,遭到了臺灣社會的唾棄和反對。
現在可以看到,臺灣的選舉類型雖然有很多,例如“立法委員”的選舉、村里長的選舉、縣市長的選舉和縣市議員的選舉等等,但這些選舉都有非常規(guī)范的操作程序。在投、開票的過程中,幾乎看不到違規(guī)操作和操縱選舉。當然,臺灣選舉中的問題還是相當多的,例如屢禁不止的賄選問題、地下錢莊和賭頭操縱選舉的可能性問題。
臺灣民主化的過程雖然沒有劇烈的動蕩,但是也存在許多的問題,諸如“立法院”的武打場面等,以及沒有妥協和對話的黨爭等。很多“立委”在鏡頭面前打得不可開交,那是給選民看的“做秀”,鏡頭一移開,馬上就偃旗息鼓。
此外,還有一些問題,例如無論是民進黨還是國民黨在掌握政權之后,都被社會批判為行政無能,只會黨爭惡斗搞選舉,不能很好地執(zhí)政;臺灣“立法院”委員被批評為無心議政,只是一心跑基層拉選票等。這些都說明臺灣的民主的內容,以及民主的質量,也包括制度建設等,都有待提高和完善。
從臺灣的民主發(fā)展來看,給臺灣社會帶來的最大變化,實際上是對臺灣公民權利帶來的變化。2001年,也就是在臺灣第一次政黨輪替之后,一些國民黨擔心民進黨上臺會對其進行迫害,談話的時候,他們都很小心翼翼,擔心隔墻有耳,怕被人打了小報告;即使在公開場合談話,也不要讓旁人聽見。2008年,國民黨奪回政權之后,民進黨有人也曾經有這樣的擔心,但是最終什么都沒有發(fā)生。
1980年代后期,尤其是蔣經國在1988年去世后,國民黨對臺灣的控制,日薄西山,搖搖欲墜。前一種批判,引發(fā)了大型的群眾街頭示威,被壓抑的幾十年的各種權利,都化身成為一個個示威活動,對國民黨抗議。有一段時間幾乎每天都有街頭示威,而且群眾和憲警之間的沖突層出不窮。后一種批判,則終于逼出了開放觀光旅游和開放大陸探親的政策,臺灣人像長期被關在籠中的鳥兒般,爭先恐后利用開放機會,到外面去呼吸自由空氣。
在那段時間,沒有人會覺得臺灣是個和善的社會。臺灣充滿了喧囂與憤怒,內部族群分化嚴重,“本省人”與“外省人”互相用最難聽的語言互罵,“中國人”和“臺灣人”的身份認同變得勢不兩立,政府夾在中間首鼠兩端,一下子要堅持中國立場,一下子要走本土路線,搖搖擺擺、自我矛盾。
這種分裂的局面,造成了2000年陳水扁的崛起,延續(xù)為8年民進黨執(zhí)政的局面。陳水扁在分裂中獲利,8年中他也就習慣性地反復操弄分裂狀況,視之為他自己最主要的政治資本。
長達8年的對立騷動,讓臺灣人累了、厭了,也窮盡了所有社會分化情緒與言詞的可能性,這是讓臺灣社會變得和善的第一個原因。陳水扁不是順利光榮下臺,而是在貪瀆弊案纏身的情況下,卸任不久就鋃鐺入獄,他的權威一夕瓦解,連帶地也就使得他那種沖突性的政治風格,在臺灣快速破產,這是讓臺灣社會變得和善的原因。
還有關鍵的原因,是民主制度確立,社會上有了基本的言論自由,集體性的不滿有了日常宣泄的管道,不再會有過去那種郁結累積的困境,每年大大小小的選舉,也就在釋放不同層級大大小小的不滿。十幾年下來,該沖撞的、該訾罵的,都發(fā)泄得差不多了,社會氣氛自然會跟著和諧了。
再加上這十幾年,又是臺灣對外開放,很多臺灣人紛紛去世界各地旅行、游覽,看到感受到了別人的社會氣氛,當然就會回頭比較自己所在的環(huán)境得失。打開眼界的一種影響,是羨慕別人好的地方。去日本搭過永遠準點的火車,走在總是干凈整潔的街道,當然會羨慕。去歐洲感受街頭咖啡館的輕松閑散,進博物館親近文明結晶,當然也會羨慕。
帶著羨慕心情回來,就會希望自己的社會也變好一點。不只如此,打開眼界還有另一種影響,是在比較中發(fā)現自己身上的美好,回來之后,會格外注意強調該珍惜的美好部分,以別人沒有的美好,作為自己的標記。
這是使得臺灣社會變和善的第四個原因。
國民黨神話中的另一個環(huán)節(jié)——強調中國文化傳統(tǒng),長遠看仍然是有和諧和善效果的。關于人與人彼此對待的種種美德,被統(tǒng)納在“中國文化”之下,不只保存下來,而且還經過反復教育宣說,進入臺灣社會的價值體系里?;钤谌巳褐校仨氉袷匾欢ǖ男袨橐?guī)矩,不能只是自私自利,不能只是功利算計,這樣的基本原則,普遍進入臺灣民眾的心中,是他們日常行為不言而喻的準繩。
和善、親切、體貼,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甚至不是有意識的追求得來的,是在臺灣歷史中,經過諸多曲折才變化產生的。
重點是,現在有愈來愈多臺灣民眾,自覺感到和善、親切、體貼的難能可貴,也就自覺地努力維系這樣的正面社會價值,如此一來,誤打誤撞得來的社會資產,應該就不會誤打誤撞消失了,而會強化、深化為臺灣的重要特質。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1.17、《中國經營報》2016.1.1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