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玉琳
這是招誰惹誰了?
雖說水星是個行跡詭異的家伙,但人家終究在老老實實地圍著太陽轉(zhuǎn),一向都遵紀守法的,它招誰惹誰了,是誰想出這么個“餿”點子?
提出這個瘋狂計劃的人叫德福斯基,是美國倫理與新生技術(shù)研究所的主席。這位主席之所以想要炸掉水星,據(jù)說是為了給人類建造一個叫“戴森球”的東西。據(jù)他講,有了“戴森球”后,人類就能獲取無窮無盡的能量,從而一舉解決石油漲價、煤炭枯竭之類的人類社會發(fā)展難題。
試圖要包裹太陽
想知道“戴森球”是什么,就先得了解一下弗里曼·戴森先生。
1923年12月15日,戴森出生于英國。他早年在劍橋大學研究數(shù)學,二戰(zhàn)后定居美國,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自然科學學院研究物理。戴森不僅是位優(yōu)秀的理論物理學者,更是一位關(guān)心人類命運、向往無限宇宙的睿智哲人,在研究之余,他經(jīng)常思考:我們這個行星的文明將何去何從?
“信使者”號飛船拍攝到的水星:開采水星資源將為人類提供進行該計劃下一階段工程的原材料。
大量獨立構(gòu)造密集圍繞在太陽周圍,形成一個球狀外殼。
大量獨立構(gòu)造密集圍繞在太陽周圍,形成一個球狀外殼。
1959年,戴森發(fā)表了一篇題為《人工恒星紅外輻射源的搜尋》的論文。在論文中,他提出一種理論,即所謂的“戴森球”。他認為,人類的文明程度越高,所需要的能源也就越多,僅僅依靠石油、煤炭、天然氣是遠遠不夠的,總有一天人類的能源需求會膨脹到要利用太陽的全部輸出能源。令人痛心的是,目前地球只接收了太陽輻射能量的十億分之一!
戴森提出了一個想法:制造出一個足夠大的“球形殼”,將太陽整個罩住,這樣一來,太陽的能量就全被關(guān)在“球形殼”里,跑不出去,從而為我們所用!這就是瘋狂到極點的“戴森球”理論。
包裹太陽——這計劃聽起來非常宏大,人類怎樣才能做到呢?
這個想法太瘋狂!
“戴森球”理論就像浩瀚夜空中最璀璨的恒星一樣,仿佛可望而不可及,或許只有在科幻小說和電影中才有可能實現(xiàn)。
然而技術(shù)的進步速度總是驚人的!當代科學家認為,有了成熟的人造衛(wèi)星技術(shù),再加上正在積極探索的“太陽帆”技術(shù),不出幾十年,建造“戴森球”就不再是件難事了。
限于當前的技術(shù),有人想了個變通的法子,并不是一定要建造一個密不透風的球體,而是可以建成一個“天網(wǎng)”——讓無數(shù)顆人造航天器形成網(wǎng)狀包圍結(jié)構(gòu),從四面八方收集太陽能源。
為什么要炸掉水星?
要想建成“戴森球”這一宏偉的太空設(shè)施,人類必須傾盡全力。別的不說,光是制造數(shù)以千萬計的人造衛(wèi)星所需要的材料和能源,就夠人類頭疼的。因此,德福斯基主席才打起了水星的主意。
為什么要炸掉水星呢?據(jù)德福斯基說,人類需要就近取材,而且它還得有人類所需的元素。這么一算,水星蠻合適,既離太陽最近,又富含鐵物質(zhì)。
確切地說,德福斯基的計劃并不是將水星整個摧毀,而是將水星“拆解”掉,分成N塊。要緊的是,不僅要拆解水星,甚至還要拆解金星,總之是工程建到哪里就在哪里取材,只有那樣才能收集到足夠完成“戴森球”工程的材料。
這一切聽起來非常美好,不過德福斯基本人也承認,現(xiàn)在實現(xiàn)這個夢想還有很多障礙,至少還沒有航天員到過水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