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新華社消息,著名作家、翻譯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錢鐘書夫人楊季康(筆名楊絳)先生,以105歲高齡于2016年5月25日逝世。
楊絳,原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1932年畢業(yè)于蘇州東吳大學,當年考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為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生。1935年與錢鐘書結婚,同年夏季與丈夫同赴英國、法國留學。1938年秋回國,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1949年后,調(diào)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楊絳先生的對聯(lián)
楊絳先生先后出版發(fā)表過多部小說散文等,并寫過多篇評析西班牙和英國文學名著的理論作品,如評論《堂吉訶德》、《小癩子》等。
出版于2003年6月的家庭紀事散文《我們仨》,是楊絳先生在92歲時所著,該書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因其真摯的情感和優(yōu)美雋永的文筆而深深打動讀者,一直榮登近年的暢銷書榜單。
在該書附錄部分,有一件楊絳先生的墨跡,這是楊絳先生不多見的楹聯(lián)作品,是他題贈給錢鐘書先生的。聯(lián)語是:
中書君即管城子;
大學者兼小說家。
戲贈“管”“城”作者
楊絳壬申四月
她自己注釋說:“‘中書君’‘管城子’都是‘筆’的別稱?!豆苠F編》《圍城》二書作者的筆名是‘中書君’?!?/p>
眾所周知,錢鐘書先生的代表作,即是聯(lián)中所提到的《管錐編》和《圍城》了。楊先生將錢鐘書戲稱為“‘管’‘城’作者”,既符合實際,也趣味十足。更有趣的是,錢鐘書先生果真有個筆名,就叫“中書君”。
如楊先生所說,“中書君”和“管城子”都是我國古代對毛筆的代稱。兩個典故都和秦始皇與傳說中創(chuàng)造了毛筆的蒙恬有關。韓愈《毛穎傳》曾記載:“聚其族而加束縛寫,秦始皇使恬賜之湯沐而封諸城,號管城子。”秦始皇曾封蒙恬于管城,并累拜中書之故,后人別稱筆為管城子或中書君。
如今,錢先生、楊先生均斯人已逝,回顧這副題聯(lián),寄托的濃情仍未減去。楊絳先生曾說:“我們不論在多么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也是我們的樂趣。”
沉痛悼念著名作家楊絳先生
真學者,居圍城,著譯等身,但有平心開絳帳;
女先生,安本分,賢仁養(yǎng)性,更無欲念愧鐘書。
陜西 郭 健
謂才女,謂賢妻,千篇故事猶新,多講述圍城內(nèi)外,人生邊上;
尊大家,尊學者,數(shù)部美文還在,唯嘆息夢筆難留,絳草已枯。
河南 葛永紅
壽逾期頤又五年,任風雨滄桑,與世無爭,與人為善;
光昭日月可千古,留文章學問,遺言不朽,遺德流芳。
山西 溫本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