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遠了,本片產于這條外國進口的流水線,掛著“記憶移植”的科幻梗販賣的卻是二流的愛情故事。同樣討論人類“記憶”這個話題,真正的科幻作品是有其態(tài)度的。
老頑童呂克·貝松的《超體》里斯嘉麗不斷進化,她的記憶甚至可以和整個地球的記憶連線,她能回憶起地球上第一個生命的誕生直到地球生物的不斷演變過程,最后甚至能將自己轉化為一種“記憶”存儲在全世界所有電腦的終端。
這既是對人類大腦潛力的一種思考,也是對人體終極進化形態(tài)的一種假設。
斯皮爾伯格《人工智能》里機器人小男孩最開始對媽媽的記憶和情感是媽媽按下按鈕之后自動形成的,當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個機器人的時候,他仍然堅持:我是男孩,一個媽媽愛我的男孩。即使2000年過去地球上的人類都不存在了,這份以感情的記憶依然強烈存在,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找自己的人類母親。
大師想探討的是機器是否同樣擁有記憶,擁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