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起家庭暴力事件引起社會熱議。其中,浙江臺州李云(化名)在長達8年的婚姻中屢遭丈夫家暴,丈夫用刮眉刀割了她的鼻子,隨后狠心的扯下。(4月22日《新京報》)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女記者紅梅也疑遭家暴后身亡。在其死亡的前一天晚上,紅梅的兒子曾親眼目睹母親被父親拖到車上毆打長達50分鐘,其丈夫金柱因涉嫌故意傷害被刑事拘留。(4月20日澎湃新聞)
家庭暴力,屢見不鮮。根據(jù)世界銀行的統(tǒng)計,20世紀有25%~50%的女性曾受到與其關(guān)系密切者的身體虐待。在全國婦聯(lián)的一項調(diào)查中,16%的女性承認被配偶打過,14.4%的男性承認打過配偶,而在每年約40萬個解體的家庭中,25%的根源是家庭暴力。數(shù)據(jù)顯示,全國2億7千萬家庭中,遭受過家庭暴力的婦女高達3成。每年有近10萬個家庭因家庭暴力解體,8成以上犯殺人罪的女性源自家庭暴力。
一個文明和法治社會,家庭暴力不僅是對家庭秩序的破壞,對家庭成員身心健康的威脅,更是對社會文明和法治底線的突破。在全世界的任何文化體系中,家庭暴力都是不被接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以下簡稱:《反家暴法》)已于今年3月1日正式頒布實施,作為中國第一部《反家暴法》,明確了家庭暴力的范圍,規(guī)定任何人有權(quán)勸阻、制止“家暴”,政府應(yīng)提供應(yīng)急庇護和短期生活救助,家庭暴力受害人在提起訴訟前,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裁定等措施。
作為家庭暴力中施暴的一方,當然要受到譴責,還必須受到法律制裁。但是,作為受害人,也有值得反思之處。李云、紅梅在家庭中屢遭丈夫打罵,甚至“身上都沒斷過傷痕”,整日處于擔心與恐懼之中,還能長時間忍耐家暴,根本在于自己的思想觀念作祟。用李云自己的話來說:“一個結(jié)了婚的女人,還想怎么樣?”
從眾多案件來看,《反家暴法》落地最主要的障礙來自觀念。不要說農(nóng)村,就是城市家庭中,依然有不少人認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打老婆天經(jīng)地義”,還有人覺得家庭暴力屬于內(nèi)部事務(wù),不好干涉,“清官難斷家務(wù)事”。婦女兒童問題研究專家孫曉梅教授在對我國30個農(nóng)村家暴受害者調(diào)查時,農(nóng)婦們并不認為被丈夫打、受到暴力侵犯是一個問題,不愿意講自己遭到的家暴經(jīng)歷。有些農(nóng)婦甚至反問孫曉梅:“你為什么要問這些?”“你怎么不上班的?天天到我們村里來?”
家和萬事興,家暴是家庭和諧的毒瘤,《反家暴法》就像一把辟邪寶劍,要將其迎進“家門”才能顯出威力,構(gòu)建出家庭的“安全島”。首先,家暴悲劇中的女性面對“瘋狂的拳頭”不能沉默,要改變陳腐觀念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家丑唯有不怕“外揚”,揭開瘡疤、刮骨療傷,問題才有望得到徹底解決。
其次,執(zhí)法要嚴要有力,要讓受害人感受到法律的威力,從而信任法律?!凹沂隆庇辛恕皣ā惫埽议T內(nèi)的野蠻才能得到有效抑制,被家門隔絕的公民權(quán)益才能夠得到有力保障。
中國曾是夫權(quán)社會,“三從四德”本來就很有市場,而且有些所謂的“國粹”近年來也沉渣泛起。據(jù)報道,廣東某地舉辦的“女德學堂”,對女學員提出“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絕不離婚”的四項原則。有這樣的“國學館”專門為廣大女性洗腦,要想從根本上消除家庭暴力,恐怕遙遙無期。
因此,雖然有了專門法律,但反家暴依然任重道遠。這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國家、社會和每個家庭的共同責任,只有各方都主動履行好自己的職責,改變觀念,勇于反抗,勇于介入,對家暴“零容忍”,讓家暴變成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方能使其無所遁形,消融于陽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