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俊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回憶。我對童年的回憶,最難忘的是兒時那碗飯。
我的家鄉(xiāng)在江南一個山清水秀的村莊。我有五兄一姐,我排行最小,取名伍保。我的母親,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農村婦女。說起來叫人不信,她一生連個名字都沒有。因為她是何家莊人,所以大家都管她叫何家人。
母親最早給我的印象,是我平生第一次生病發(fā)高燒的那天早上。朦朧中,母親把我抱在懷里,帶了個一頭有節(jié)的毛竹筒,來到隊部食堂排隊吃粥。本來吃大鍋飯是當場領當場吃的,因為我生了病,母親與大師傅說好,才能帶粥回家。大師傅把竹筒舀滿了,沒想到回到家,竹筒讓貓給撞倒了,稀粥灑了一桌。母親趕緊小心翼翼地將稀粥圍攏起來,一點點捧回竹筒。到了晚上,媽媽在燭光下溫稀粥喂給我吃。
不久,“大鍋飯”解散了,由于沒有什么經濟來源,家中有上頓沒下頓的事情經常發(fā)生。就算是有一頓,也是母親煮稀飯時,在那少得可憐的米粒中抓起一把米,說是積糧防饑,然后加進一堆野菜。吃稀飯時,米粒都數(shù)得清。而母親,則幾乎每餐都以野菜果腹。每天晚上,與母親睡一塊的我,眼看著她那矮小的身軀,就這樣一天天瘦弱下來。而她每次抓下的一把米,在大荒年月卻成了我們全家人的救命糧。
我們村前有家工廠,廠內有個食堂,那是我常常光顧的地方。在食堂的垃圾堆中,我可以隨著不同的季節(jié),找到很多不同的“寶物”。我最喜歡掏到的東西是藕節(jié)。每當裝了半布袋藕節(jié)后,我就會興奮得像過節(jié)一樣手舞足蹈。因為我的母親會做“拳頭丸”。她先將藕節(jié)刨去藕須,然后將其刨碎,放點鹽等佐料,再用手捏成拳頭狀,最后放到蒸籠里這么一蒸,就成了世上絕好的美味佳肴。
兒時生日,是我最期盼的日子。因為每到這天,我都會得到滿滿的一碗蛋炒飯。可是有一年,在我過生日的前夜,母親幾次欲言又止,最后還是對我說:“兒呀,我們家已經沒有米了,吃的都是‘紅鍋菜(沒有用油炒的菜)。再這樣下去,恐怕你爸、你哥在外干活身子吃不消。所以,家里的幾個雞蛋,我都拿去換了米。今年你的生日就只能吃稀飯,也沒有雞蛋,行不?”
那時我還小,不懂大人生活的艱辛,便向母親吵著要吃蛋炒飯。吵著吵著,就睡著了。當我半夜醒來,看到燭光里的媽媽還坐在床沿邊,獨自一人默默流淚。那一刻,我似乎突然長大了:“媽媽,明天我不吃雞蛋。”
“我的寶兒,真是一個好孩子?!睜T光下,媽媽緊緊地將我抱在懷里,淚水如泉水般涌出來。
想不到的是,第二天,在那口大碗中,我還是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夢寐以求的蛋炒飯。當我吃著從幾個哥哥口中省下來的飯,吃著后來聽說是母親走了幾戶鄰居才借來的雞蛋時,淚水止不住地直往碗中滴。
每一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自己的母親。為了兒女的生存,母親可以不吃不喝,犧牲一切。但愿天下為人子女者,永遠不要忘了母親的這份養(yǎng)育之恩。
(選自2013年2月4日《南昌晚報》,本刊有刪改)
鑒賞空間
童年,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難以忘卻的記憶。魯迅的童年,在他筆下的百草園里,那里有斑斕的動植物,可以探尋自然的奧秘;魯迅的童年,還在那三味書屋里,老師的嚴肅、質樸,孩童的天真、貪玩足見一斑。而本文作者的童年,是和那碗蛋炒飯,和母親緊密相依的。在質樸而充滿真情的文字背后,我們讀到的是那段艱辛的歲月,是那份對母親的感念,以及知曉生活的真相后的敏感而成熟的蒼涼心境。
[讀有所思]
有人說,現(xiàn)在孩子的童年,是手機、平板、電腦;是旅游,是聚會;是汲取大量而豐富的信息。他們的童年已經遠遠超越我們的那個時代。對此,你怎么看?怎樣的童年才是真正的童年?
(焦志紅/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