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中央日報》中文網(wǎng)5月25日文章,原題:是中國商人欺騙,還是我們因不了解而誤會“被騙”?常聽中國朋友抱怨被韓國商人騙了,反過來的抱怨也有不少。在曾以韓企駐華人員身份工作了20年的筆者看來,欺騙有兩種,一是各地都存在的騙子,另一種則是因?qū)Σ煌幕斫獠粔蚨械?ldquo;被騙”。中韓毗鄰,卻擁有不同文化。在華經(jīng)商,如何避免被中國商人非故意“欺騙”呢?
首先,中國人說話時喜歡使用含蓄、隱喻的方式。結(jié)合成語典故說出來時更晦澀難懂。越重要的對話,他們越喜歡使用含蓄說法。韓國商人若想避免因誤會中國人的意圖而產(chǎn)生“被騙”感覺,最重要的是聽懂話中的真正含義。
其次,中國人有“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的心態(tài)。曾有韓國企業(yè)家戴綠色帽子在華出席活動,成為笑柄。但就連其中國下屬都沒及時告知綠帽子在中國的含義。在韓國人看來這是“欺騙”。避免此類錯誤,我們要設(shè)法把中國人認(rèn)為“不關(guān)自己的事”變成“與自己有關(guān)的事”。該怎么做?與中國人交朋友。各類交友方法中,建議“無條件參加聚餐”。中國人的餐桌并非簡單分享食物,還是人們確認(rèn)相互間情分并謀求生意合作之地。
第三,訪華的韓國企業(yè)家??吹接?ldquo;大人物”出現(xiàn)在生意場,指著正與其談生意的中國合作伙伴說“這是我朋友”。但很多情況下,這些“貴人”只是受托撐門面而已。那是中國伙伴“欺騙”我們嗎?并非如此。中國人重視面子,待客時會竭盡所能炫耀自己的能力和人脈。
韓中關(guān)系中本無“騙子”。若想消除“被騙”的感覺,須避免用韓國人的思維方式解釋中國人的行為。要從中國文化出發(fā),多親自體驗。不是說“春江水暖鴨先知”嗎?▲(作者柳在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