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延明
考綱要求
“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要求透過現(xiàn)象的迷霧作深入思考,對表象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加工,發(fā)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質(zhì)來。別人只看到表面現(xiàn)象,你卻看到了隱藏在深層的本質(zhì);別人只能“知其然”,你卻能“知其所以然”。能夠面對紛紜復雜的事物表象,剝?nèi)ネ鈿?,洞察真相,高屋建瓴地確立自己的觀點。
提分技巧
一、記敘文如何“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
1.深入本質(zhì),揭示靈魂。記敘文要寫得深刻,就必須從身邊的人、事中尋求貼近生活的寫作素材,在此基礎(chǔ)上,提高一步,開拓一層,由表及里深入本質(zhì),觸及骨髓,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
2015高考江蘇卷《王大爺?shù)脑绮偷辍?,描寫王大爺?shù)男愿窈茫〉晟饧t火,他的粥里有肉,且價格不貴。當“我”好奇地問到“那大媽呢”之后,王大爺?shù)男θ萁┝讼聛恚骸澳愦髬尠?,陪著我呢!可不就是她派你們來陪陪我嘛……”考生敘述凡人小事,暗合“智慧”的題旨。但文章不止于此,后文進而交代王大爺喪偶后靠開店與街坊談天說地打發(fā)孤獨的時光。至此,王大爺忍受苦難、化解苦難的智慧躍然紙上。
2.以小見大,以事寓理。即從小事中悟出大道理,在小人物身上顯示大精神。不露聲色地敘述平凡小事,但瑣事中隱含生活哲理。敘事娓娓而談,充分蓄勢,文末揭示哲理,猶如相聲抖開“包袱”,立意突顯,回味無窮。
2015高考四川卷《老實爸爸PK聰明兒子》,寫爸爸喜歡讀書,“我”也喜歡讀書,但只圖快;爸爸喜歡玩游戲,“我”也喜歡玩游戲,但沒了興趣就換一個;爸爸做事執(zhí)著,“我”用心不專。結(jié)果,爸爸走到哪兒都有朋友”,而“我”卻“成了孤家寡人”。我迷惑不解。爸爸告訴“我”:“老實人才最聰明,聰明人不一定真聰明!”作者在敘事的基礎(chǔ)上,結(jié)尾水到渠成揭示蘊含的哲理,突出寓意。
3.畫龍點睛,升華主題。高明的作者總是不慌不忙地敘事,把讀者引向自己設(shè)定的思維方向,設(shè)置一個“陷阱”,讓讀者按照常規(guī)思維模式去理解。待到文章收尾處,逆筆突轉(zhuǎn),發(fā)掘出高遠的題旨,立意新奇,不落窠臼。
2014高考上海卷《那人·那路》,寫學校在學生活動區(qū)與教職工生活區(qū)之間安置了一道鐵隔欄,并在活動區(qū)一側(cè)植了綠色草皮。不久草坪生機勃勃,很是養(yǎng)眼??刹恢l將鐵欄的一根鋼筋鋸斷,人們踏進草坪,踩出一個“人”字。學校重新把豁口焊好,但很快又被鋸開。文末這樣寫道:
望著“人”字小路,我想起了魯迅的話: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里本不是路,但走的人多了真的成了路……只要人們不反思,坦然勇敢地鉆那豁口,就會在不是人該走的路上走下去,盡管它是“人”字形。
結(jié)尾用犀利的筆法,鞭笞人們?yōu)榱恕白杂伞倍我廑`踏公德的陋習,畫龍點睛,升華主題。
二、議論文如何“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
1.往前面想一想。往前面想一想,意在通過前后聯(lián)系,用辯證的方法剖析問題產(chǎn)生的誘因,追根溯源,從根本上認清“癥結(jié)”所在,制定相應(yīng)措施,達到釜底抽薪的目的。
2015高考安徽卷《絕知此事要躬行》,開篇提出論點之后,往前面想一想,擷取歷史長河中幾朵浪花展開論述:
想當年,李時珍以身試藥,終于寫成醫(yī)學名著《本草綱目》……
曾記否?“習大大”任福州市委書記時,曾針對行政人員辦事拖拉、敷衍的作風,提出了“馬上就辦”的方針。他從自身做起……
往前想一想,不僅彰顯了古今圣賢的榜樣力量,更告誡人們:絕知此事要躬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必須躬身踐行。
2.往后面想一想。這種思維方式“瞻望”未來,預測結(jié)果,以此警示人們:微小的現(xiàn)象可能引發(fā)大的影響,嚴防因小失大。這種方法闡明事態(tài)發(fā)展惡果,使人產(chǎn)生“后怕”心理,警醒后人。
2015高考課標Ⅰ卷《致老陳的一封信》,指出了老陳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接電話的不良行為后,循循勸導:
從德翼空難拷問德國人的嚴謹作風,到北京青年駕豪車飆車使自己鋃鐺入獄,每一次因沖破道德紅線而造成的事故,總能觸痛世界的神經(jīng)。正如您在高速公路上接電話,若真的撞車,撞毀的就不僅是自己的生命,更撞破了法律的尊嚴,撞斷了道德的紅線。
往后想一想,后果令人不寒而栗。明確了行為的本質(zhì),老陳還有何理由執(zhí)迷不悟呢?
3.往反面想一想。事情的表象往往具有欺騙性,誤導人們作出錯誤的判斷。撥開迷霧向表象的反面想一想,可能就會豁然開朗,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暴露出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
2015高考四川卷《聰明反被聰明誤》,為了證明“小聰明,到頭來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論點,這樣進行論證:
被撞倒在地的中年婦女要求肇事者到醫(yī)院為自己作檢查。司機母親說:“不用檢查,我被車撞了好幾次,甚至車從我身上碾過去,啥事都沒有?!碧裙嫒绱?,這位母親要么就不是人,要么有特異功能。但她明明就是凡體肉胎,要不,讓現(xiàn)場的汽車從她身上碾過去試試?這樣的小聰明,恰恰暴露出其冷酷自私的丑態(tài),是真正的老實!
往反面想一想,由貌似聰明的表象推導出一個老實的“冷面人”,揭開了假慈善的虛偽面紗,使人物的本質(zhì)暴露無遺。
4.往里面想一想。不為表象遮望眼,思維直抵更深層。往深處想一想,不僅停留在“是什么”的層面,更要挖掘深層根源,闡釋清楚“為什么”“怎么辦”,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2014高考大綱卷《沉甸甸的責任沉甸甸的話題》,引用北京市陳先生一家準備出境旅游,辦事機構(gòu)要求證明“你媽是你媽”一例,痛斥某些部門不負責任造成“老百姓辦事難”的現(xiàn)象,進而剖析根源:
一方面,部門與部門之間相互推諉扯皮,不愿承擔責任的心態(tài)在作祟……
另一方面,個別單位留戀權(quán)力,不愿放權(quán)……
文章通過深層挖掘,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的根源,針砭時弊,入木三分。
誤區(qū)提醒
1.牽強附會。表象與本質(zhì)之間生拉硬扯,油水分離,由表象很難挖掘出與之對應(yīng)的深層內(nèi)涵。這樣,記敘文有任意拔高主題之嫌;議論文則邏輯混亂,論證無力。
2.捕風捉影。寫記敘文,由故事情節(jié)恣意生發(fā)聯(lián)想,漫無邊際,故事與題旨脫節(jié)。寫議論文,事理之間缺乏邏輯關(guān)系紐帶,難以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
3.盲目獵奇。為了吸人眼球,刻意杜撰離奇荒誕的故事,誤將獵奇當創(chuàng)新,讓人感到虛假空洞。
(編輯: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