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通 馮 蔚 趙榮國
1) 中國地震臺網(wǎng)中心, 北京1000452)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 北京1000363)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100081
?
綜述與評述
2015年全球地震災害概要*
陳通1)馮蔚1, 2)※趙榮國3)
1) 中國地震臺網(wǎng)中心, 北京1000452)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 北京1000363)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100081
摘要根據(jù)2015年全球地震災害資料, 總結(jié)了2015年全球地震災害數(shù)據(jù), 對本年度的主要地震災害進行了描述, 分析了本年度重大災害地震的災害損失特征。 地震造成古跡損毀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并采取相應措施。 同時, 對比本年度震級最大兩次地震人員傷亡差異的原因, 發(fā)現(xiàn)抗震設(shè)防建筑和民眾較強的防災避災意識, 能夠在地震中有效地減少財產(chǎn)損失以及人員傷亡。
關(guān)鍵詞2015年; 地震災害; 全球
12015年全球地震活動性
根據(jù)中國地震臺網(wǎng)中心(CENC)和美國地質(zhì)調(diào)查局國家信息中心(USGS/NEIC)的地震觀測數(shù)據(jù), 201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 全球共發(fā)生M≥6.0地震145次;M≥7.0地震18次;M≥8.0地震2次。 與歷年對比, 2015年地震活動頻次略小于歷年活動水平。 20世紀后半葉的全球地震年平均水平為:M≥6.0地震165(±5)次;M≥7.0地震17(±2)次;M≥8.0地震0.7~0.9次[1-3]。 其中, 2015年度M≥6.0地震頻次明顯小于20世紀后半葉的全球地震年平均水平。
根據(jù)古登堡所提出的能量計算公式:
lgE(Erg)=1.5M+11.8
估算2015年釋放的地震波總能量約1.81×1018J, 遠高于20世紀百年期間約2.9×1017~4.2×1017J的平均值。 全球6級以上地震波總能量如圖1所示。
2地震災情概要
據(jù)統(tǒng)計, 2015年全球造成人員死亡的地震共14次, 共造成的死亡和失蹤人數(shù)約9500余人, 地震災害分布如圖2所示。 與往年相比, 2015年的地震死亡人數(shù)低于過去110余年間的平均死亡人數(shù)(1900~2014年地震年平均死亡人數(shù)約為21700人); 也遠低于最近20年的平均數(shù)(1995~2014年地震年平均死亡人數(shù)約為50050人)。 造成人員傷亡人數(shù)較多的地震為: 2015年4月25日的尼泊爾M8.1地震, 8866人死亡, 超過20000人受傷; 2015年10月26日的興都庫什山區(qū)M7.5地震, 398人死亡, 約2000人受傷。
圖1 2015年全球6級以上地震波總能量示意圖
圖2 2015年全球災害地震分布圖
32015年重要災害地震摘要(表1)
3.1尼泊爾8.1級地震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fā)生8.1級地震, 震中位于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西北的第二大城市博克拉附近, 震源深度8.2 km。 強震臺KATNP (27.730°N, 85.336°E)所記錄的最大地震動豎直向加速度為182 gal, 其中GPS臺站XZZF測站同震位移較大, 約為34.59±3.57 mm。 本次地震至少造成8866人死亡, 22764人受傷, 超過50萬座房屋完全損毀, 另有50萬座房屋部分受損, 1.6萬所學校遭到破壞, 4個地區(qū)的90%醫(yī)療設(shè)施嚴重損毀, 經(jīng)濟損失可能超過50億美元。 文化古跡損毀情況也較為嚴重, “加德滿都谷地”系列世界遺產(chǎn)建筑中, 至少有12處古建筑遭到損毀(表2)[4]。 地震也造成中國、 印度、 孟加拉國、 不丹等周邊鄰國出現(xiàn)人員傷亡情況。 本次地震在西藏境內(nèi)共造成27人死亡, 3人失蹤, 超過800人受傷。 中國境內(nèi)最大烈度達Ⅸ, 等震線長軸總體呈北西西走向, Ⅵ度區(qū)及以上總面積約47100 km2, 造成西藏自治區(qū)日喀則市聶拉木縣、 吉隆縣、 定日縣、 定結(jié)縣、 崗巴縣、 仲巴縣、 薩嘎縣、 薩迦縣、 拉孜縣、 昂仁縣等10個縣受災。
表1 2015全球重要地震災害一覽表*
*地震參數(shù)引自USGS/NEIC與CENC; 災情據(jù)美聯(lián)社、 法新社、 德新社、 共同社等外電以及“中央社”和新華網(wǎng)等部門實時數(shù)據(jù)
表2 尼泊爾地震古建筑受損表
尼泊爾地震發(fā)生在全球三大地震帶之一的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 該構(gòu)造帶是歐亞板塊和印度板塊的匯聚邊界, 印度洋板塊以45 mm/a的速度朝北北東方向與歐亞板塊匯聚, 所形成的喜馬拉雅弧形地帶是由多條向南逆沖的斷裂及構(gòu)造組成。 從北向南分別為: 主中央逆沖斷裂(MCT)、 高喜馬拉雅多重構(gòu)造、 主邊界逆沖斷裂(MBT)及主前緣逆沖斷裂(MFT)等, 這些斷裂都在深部歸入主喜馬拉雅逆沖斷裂或拆離層(MHT)。 本次地震震源機制解表現(xiàn)為低角度, 產(chǎn)生于主喜馬拉雅逆沖斷裂或拆離層(MHT)之上[5-7]。
3.2智利8.3級地震
2015年9月16日智利中部沿海發(fā)生8.3級地震, 震源深度22.4 km, 震中距伊拉帕爾海岸約50 km, 是2015年全球最大震級地震。 本次地震共造成15人死亡, 34人受傷, 4人失蹤, 超過16000人無家可歸。 震感范圍廣泛, 巴西圣保羅、 巴拉圭亞松森均有感。 地震還引發(fā)海嘯沖毀公路, 在科金博潮站記錄中, 海嘯引起的海浪超過4.75 m。 在本次地震同一緯度, 納斯卡板塊在北東東向以74 mm/a的速度相對于南美板塊移動, 并俯沖至秘魯-智利海溝處的大陸架之下。 本次地震是納斯卡與南美板塊在智利中部逆沖界面匯聚的結(jié)果。
智利是地震多發(fā)國家, 在本次地震震中400 km范圍內(nèi), 有記錄的7級以上地震超過15次。 近幾十年來發(fā)生在智利的較大地震有: 1960年蒙特港9.5級地震(死亡2000余人)、 1985年圣地亞哥8級地震(至少死亡177人。)、 1995年安托法加斯塔8.0級地震(死亡3人)、 2005年達拉巴卡7.8級地震(死亡13人)、 2007年托科皮亞7.7級地震(死亡2人)、 2010年馬利8.8級地震(死亡802人)[3]。 綜合歷史資料分析, 智利地震通常造成較少的人員傷亡、 較多的經(jīng)濟損失并多引發(fā)海嘯。 智利地震死亡人數(shù)較少的原因大致有兩個: 一是自1960年智利9.5級地震以后, 智利政府推行高標準的建筑規(guī)范, 要求新舊建筑必須達到抗震標準, 做到搖而不倒或倒而不潰。 二是當?shù)孛癖姷姆勒鹨庾R較強, 具備較強的避險逃生意識。
3.3興都庫什山區(qū)7.5級地震
2015年10月26日興都庫什山區(qū)發(fā)生7.5級地震, 共造成398人死亡, 2000多人受傷, 3萬多座房屋受損。 其中, 阿富汗死亡115人, 巴基斯坦死亡279人、 受傷194人, 印控克什米爾地區(qū)死亡4人。 本次地震震感強烈, 阿富汗東北部、 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北部普遍有感, 我國喀什地區(qū)也有震感。
本次地震發(fā)震斷層深度為70~300 km, 是“中等深度”地震, 通常造成的損失比淺源地震少。 據(jù)統(tǒng)計, 自20世紀以來, 本次地震震中250 km范圍內(nèi)共發(fā)生7次7級以上地震, 最近的一次是2002年7.4級地震, 震中在本次地震震中偏西20 km處, 深度和斷層方向與本次地震相似, 造成超過150人死亡。 而在距本次地震震中偏東南約300 km的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地區(qū)2005年發(fā)生的7.6級地震造成了超過70000人死亡, 其震源深度只有26 km。
42015年全球災害地震主要特點
(1) 尼泊爾地震使尼泊爾歷史古跡受損嚴重, 該國歷史建筑主要以磚、 水泥、 石灰、 木材為建筑材料, 抗震能力較弱, 在本次地震中遭到大面積毀壞, 歷史古跡倒塌亦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 如達拉哈拉塔倒塌造成180人死亡。 歷史上地震造成古跡破壞和人員傷亡的事件屢見不鮮(表3), 鑒于文物古跡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有必要對地震多發(fā)區(qū)域古跡進行結(jié)構(gòu)耐震評估并加固。 在震后古跡修復時適度加入抗震補強設(shè)施和考慮安全的建筑結(jié)構(gòu)(如, 全木結(jié)構(gòu))等, 增加其大震不倒的能力或倒后不致人員死亡或重傷[8-9]。
表3 歷史地震造成的古跡損毀
(2) 2015年度最大的兩次地震(智利8.3級地震和尼泊爾8.1級地震)震中當?shù)氐牡刭|(zhì)條件、 經(jīng)濟條件、 房屋抗震性等因素的不同, 導致兩次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數(shù)量產(chǎn)生巨大差異。 尼泊爾震中附近為山地破碎地形, 極易發(fā)生滑坡等次生災害; 經(jīng)濟條件相對落后, 80%的人口從事農(nóng)業(yè), 是世界上最不發(fā)達國家之一; 房屋抗震性能較差, 建筑物類型以砌石結(jié)構(gòu)、 土磚房為主, 導致了非常嚴重的地震災害。 而智利經(jīng)濟條件相對較好, 推行高標準的房屋建筑規(guī)范和抗震標準(要求抗震、 材料阻燃并留有充分的逃生通道等), 且政府具有健全的應急響應機制及豐富的地震應急處置經(jīng)驗, 加上民眾防災避災意識較高, 因此, 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較少。
參 考 文 獻
[1] 馮蔚, 朱林, 侯建盛, 等. 2014年全球地震災害概要. 震災防御技術(shù), 2016, 11(2): 待刊
[2] 國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 全球重大災害性地震目錄.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6
[3] 宋治平, 張國民, 劉杰, 等. 全球地震災害信息目錄.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11
[4] 蟻暢, 何濤, 全杰. 世遺, 十年后再見. 廣州日報, 2015-04-29(4)[2016-03-06].http://epaper.hezeribao.com/shtml/mdwb/20150430/189484.shtml
[5] 占偉, 武艷強, 梁洪寶, 等. GPS觀測結(jié)果反映的尼泊爾MW7.8地震孕震特征. 地球物理學報, 2015, 58(5): 1818-1826
[6] 劉靜, 紀晨, 張金玉, 等.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MW7.8級地震的孕震構(gòu)造背景和特征. 科學通報, 2015, 60(27): 2640-2655
[7] 趙文津. 尼泊爾大地震發(fā)生的構(gòu)造背景及發(fā)展趨勢. 科學通報, 2015, 60(21): 1953-1957
[8] 李懷英, 朱傳鎮(zhèn). 緬甸的地震活動與地震減災. 國際地震動態(tài), 1995(1): 36-38
[9] 朱傳鎮(zhèn), 吳忠良. 地震威脅下的古跡保護. 中國科技畫報, 2003(7): 88-91
The summary of global earthquake disaster in 2015
Chen Tong1), Feng Wei1, 2), Zhao Rongguo3)
1)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 Beijing 100045, China 2)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Science, CEA, Beijing 100036, China 3)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EA,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global seismic hazard data in 2015,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d the data on the major hazard of the global earthquake, described the major seismic hazard, and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aster losses of hazard earthquakes in 2015. It was pointed ou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monument protection and appropriate action would be taken to avoid the damage of monument in the erthquake. At the same time, we compared the difference of casualties in two largest earthquakes and analyzed the corresponding reason, it was found the earthquake-proof buildings and people’s strong awarenes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ing earthquake casualties and property losses.
Keywords2015; seismic hazard; global
中圖分類號:P3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0235-4975.2016.04.007
基金項目:中國地震局震災應急救援司“國外地震災害事件的應急信息收集”資助。
* 收稿日期:2016-03-10; 采用日期: 2016-03-17。
※通訊作者: 馮蔚, e-mail: fengwei@sei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