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解放運動后,我國詩歌進入百花齊放的繁榮發(fā)展時期。經歷七十多年的變革,詩人不再局限于藝術的表象上,逐漸深入詩美的創(chuàng)作中,并隨著時代的審美變遷不斷更新審美特點。本文將根據新時代詩歌的發(fā)展歷程,結合建國后三十年之間詩歌創(chuàng)造的觀念,深入分析新時期詩歌的審美特點變化。
關鍵詞:新時期 詩歌 審美特點
一、新時期詩歌的發(fā)展歷程分析
新時期詩歌沿著現(xiàn)實主義和現(xiàn)代主義兩條路發(fā)展,根據詩歌的審美特點變化及歷史事件和時間可以將其概括為幾段鮮明的發(fā)展過程。
第一階段處于文化大革命動亂時期,批判四人幫?!疤彀查T詩歌余脈”揭開了新時期詩歌創(chuàng)作的新篇章。
第二階段處于思想解放運動開始,一批批冤假錯案平反?!半鼥V詩”的出現(xiàn),具有現(xiàn)代審美主義特征的詩歌在中國詩壇取得了合法地位,新時期詩歌取得重大成就。
第三階段深受西方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西方后工業(yè)社會影響,改革開放?!半鼥V詩”逐漸退出,“第三代詩”強勢出現(xiàn),提出“讓詩回到詩歌”的新的美學規(guī)范,詩歌進入多元化階段。
第四階段受市場經濟和大眾文化影響。詩歌逐漸走向沉寂和蕭條,成為“邊緣文體”。
二、新舊時期詩歌的審美觀念分析
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思想解放的三十年期間,中國的詩歌是比較狹隘呆滯的,詩人放棄對物象進行直接的感官描繪,而是選擇從物象的旁觀角度進行吟詠,忽略了抒情主人公的主體性,物象單一匱乏,導致了審美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分離等。
新時期詩歌首先追求自身的美感,講究詩歌的詩意與詩境,主張通過抒情主體來傳遞詩情;其次與時代同步,具有積極探索的變革精神。新時期詩歌注重心靈,出現(xiàn)多元化的觀念。
三、新時期詩歌的基本審美特征及變化分析
(一)具有真實性——新時期詩歌最主要的審美特點變化
由于冤假錯案得到平反,詩壇涌現(xiàn)一批龐大的“歸來”詩人群體,他們在詩歌內容中自覺地參與歷史反思的抒情吟唱,無論是新詩人還是舊詩人,都從自己的真實情感出發(fā),唱出自己想說的話。尤其是粉碎四人幫后,詩人們終于可以抒發(fā)自己的悲喜,對生活的見解、憤懣,如北島的《回答》、舒婷的《橡膠樹》。因此,“真實”成為新時期詩歌的主要審美特征,詩人進行了審美情感的抒發(fā),詩歌不再是政治的副產品。也正是這種審美情感的傳播,使得詩歌重向現(xiàn)實主義靠攏,重歸人民的土壤,迸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1]
(二)增強哲理性——新時期詩歌又一重要審美特點變化
“左傾”時期不允許詩人獨立思考,詩人的思想遭到禁錮,詩歌也缺乏思想內涵。粉碎四人幫后開展思想解放運動,推動了新時期詩歌的繁榮。詩人被冰封的思想開始解凍,十年浩劫使他們開始思考這段歷史,融于思辨的哲理性在這一時期成為重要的審美特點。代表作有《光的贊歌》《小草在唱歌》等,都帶有濃重的反思。
冰川紀過去了,
為什么到處都是冰凌?
好望角發(fā)現(xiàn)了,
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競?
——北島《回答》
通過辯證法來辯證地思考問題,從而有力地進行吶喊和戰(zhàn)斗,進行活躍勇敢的思索,使得麻木僵硬的詩壇又恢復了青春風骨。
(三)大量意象的運用——新時期詩歌十分顯著的審美特點變化
詩歌的藝術本質是詩人審美情感的自我抒發(fā),從美學構成角度,這種抒發(fā)需要感性物象來完成,而在十年動亂中卻遭到了扭曲。大約20世紀70年代開始,顧城、北島、舒婷等人汲取西方現(xiàn)代詩歌的營養(yǎng),打破傳統(tǒng)詩壇的沉默局面,追求意象的審美形象,運用大量意象成為新時代詩歌十分顯著的審美特征。
黑夜是凝滯的歲月,
歲月是流動的黑夜。
你停在門口,回過頭,
遞給我短短的一瞥。
——顧城《秋天》
此詩歌沒有滿足于描摹一個物象,而是將兩個物象相互疊加,增加了詩歌的審美力量與審美意境。[2]
通過運用大量意象將詩人的主觀情感與客觀物象相融合,使詩歌呈現(xiàn)一種朦朧的美感,能夠加深人們對詩歌審美特征的認識。
四、結語
要想了解新時期詩歌的審美變化特點,就必須分析新時期詩歌的發(fā)展歷程,注意分析社會變革及民眾心理需求等方面的因素。新時期的詩壇上呈現(xiàn)出現(xiàn)實主義、浪漫主義等多種詩歌創(chuàng)作交相輝映、豐富多彩的場面,形成了一種眾聲喧嘩、多元并舉的格局,審美觀念和特點也在不斷變化更新。
參考文獻:
[1]馬春光.評《中國新詩審美范式的歷史轉型》[J].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 2016(01).
[2]呂周聚.論中國現(xiàn)代詩歌審美范式的歷史轉型[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
(作者簡介:張靜旖,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