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圣義
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但3歲亮亮的“遠行”卻是要打引號的。每天早上送亮亮進入幼兒園,媽媽都久久不肯離去,因為亮亮剛剛入園不久,暫時沒有適應新生活,見到老師會哭,媽媽心疼不已,每次都急忙上前哄亮亮。即使被丈夫拉出幼兒園大門,她還是不放心,貼著墻壁、豎著耳朵聽里面的動靜。
母親的擔憂可以理解,但如果家長不反思自己愛的限度和方式,“任性地愛”,很可能造成養(yǎng)育中“限制有余,放手不足”的現(xiàn)象,其中最典型的當數(shù)“蠟燭包”式的養(yǎng)育。
過去的新生兒不僅要用幾層包被緊緊裹住,大人還必須把他的四肢放直,用布帶在包外“五花大綁”,形成一個僵硬挺直的小“蠟燭包”,這使嬰兒的身體沒有任何自由活動與伸展的可能。這種“蠟燭包”僅是一個象征,它內(nèi)蘊著一整套文化和價值觀念,反映出家長們試圖塑造什么樣的孩子以及如何塑造后代的意向。
父母們多喜歡孩子乖、順從,不喜歡孩子調(diào)皮、不聽話。常從孩子嬰兒起就想方設法限制他們的活動,期冀孩子成年后有強烈的自控能力。在生活中常見到這樣的場景,當孩子主動伸出手去試探什么時,馬上會聽到成人“別動”的阻止聲;熱衷于游戲和戶外活動的兒童也被看作貪玩的野孩子;不少兒童多是在祖輩、父輩和保姆的懷抱中長大,甚至有的孩子快3歲了,仍很少有機會下地獨立活動;有些獨生子女很難與同齡小朋友交流,因為家長生怕放手讓孩子走向群體后,孩子會吃虧、受氣。
其實,好動、好奇、好問、好與小朋友交往是幼兒的特點,但不少家長卻把好動當成調(diào)皮,嫌好奇心強的孩子太淘氣,討厭孩子刨根問底,更把孩子豐富的想象當成異想天開,認為貪玩是天大的毛病,認為孩子只會瞎胡鬧。
豈不知,“蠟燭包”式的捆綁教育嚴重地扼殺了孩子剛剛萌發(fā)的好奇心、探究欲、豐富的想象力及獨立精神,致使孩子形成拘謹、順從、安分守己、缺乏信心和畏縮等性格特征。
世易時移,家長也應該反思自己的教養(yǎng)方式,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學養(yǎng)育水平,不要過分限制孩子的探索自由,要使孩子從小具有進取心和獨立自主精神,在行為上變靜態(tài)取向為主動求變,樂于挑戰(zhàn)創(chuàng)新。溫室的花朵難見風霜雨雪,襁褓中的孩子恐難自立行走,孩子有孩子的世界,父母最好不要過多干預。
幼兒從小就該有機會在親身經(jīng)歷的各種活動與經(jīng)驗中得到鍛煉、提高能力,將來才有可能成為不怕困難、勇于實踐的革新者。為此,無論在肉體還是精神上,父母都應放棄對于子女“蠟燭包”式的捆綁,使孩子的發(fā)展獲得充分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