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方 孫昶 陳寧
2016年4月4日,清明節(jié)。一大早,家住甘肅省天水市的趙安生匆匆趕往50公里外的娘娘壩鎮(zhèn)李子園。李子園村是趙安生的老家,無論多忙,每年的清明節(jié),他都要趕回老家,像爺爺在世時一樣——到娘娘壩紅軍墓前,祭奠張輝師長。
趙安生的爺爺李逢春,當年掩埋了在戰(zhàn)斗中犧牲的紅二方面軍十六師師長張輝,并用生命守候了這座紅軍墳半個世紀。
李逢春:為烈士默默守墓半個世紀
1936年,剛滿18歲的李逢春在李子園小學當老師,住在村頭的普華寺。10月的一天,聽見陣陣槍響,李逢春趕緊跑到寺門口,就看見十幾名紅軍戰(zhàn)士抬著一位傷員直奔普華寺而來。由于傷勢過重,還沒走到普華寺,傷員就犧牲了。面對前來尋求幫助的紅軍戰(zhàn)士,李逢春二話沒說,找來兩名村民幫忙,又卸了3塊門板,在普華寺后的半山坡上親手掩埋了這位紅軍首長。李逢春不知道這是一個多大的官,但他記下了一名紅軍戰(zhàn)士對他說的話:“老鄉(xiāng),這里埋著的是我們紅軍的一位師長,請你一定要記住,我們會回來遷走他的?!?/p>
這句話,李逢春記在了心里。此后,無論遇到什么狀況,無論誰來逼問,他從不提起,他堅信:那些紅軍戰(zhàn)士會回來遷走他們的師長的。
即便解放以后,李逢春依然保守著這個秘密,盼望著有一天,那些紅軍戰(zhàn)士突然就站在了他的眼前。趙安生還清楚地記的,小時候看見的爺爺有時候怪怪的:一個人常常跑到寺廟后面發(fā)呆,一坐就是大半天;每逢清明節(jié)或過年時,一個人偷偷跑到廟后面的半山坡上燒紙錢……
李逢春一個人守著這個秘密,默默等待著,一等就是50年。
1986年,張輝師長的戰(zhàn)友、紅二方面軍十六師政委晏福生,以及陳明義、伍修權(quán)等老將軍重走長征路,尋找失散的紅軍英靈。他們找到了李逢春,這時,李逢春才知道自己當年親手安葬的紅軍師長叫張輝。
就在這一年,秦州區(qū)政府將張輝烈士遺骨火化,并遷到了張輝師長犧牲的地方——娘娘壩牡丹山,在此修建了烈士陵園。
從那時起,每年的清明節(jié),趙安生和家人就陪著爺爺或來陵園掃墓或以家鄉(xiāng)傳統(tǒng)方式祭奠張輝師長。2003年,李逢春老人去世后,他的兒子和孫子們依然保留著這個傳統(tǒng)和習慣。
就像2016年的這個清明,就在趙安生匆匆忙忙趕回老家的同時,他的二爸(二叔),也就是李逢春老人的二兒子李鵬也從外地趕回了李子園。
上午9點多,李鵬、趙安生叔侄,帶領(lǐng)記者去找尋當年李逢春老人掩埋張輝師長的地點。一行人步行進村,穿過幾條胡同,一座修繕一新的寺廟出現(xiàn)在眼前。趙安生介紹說:“這就是普華寺,當年爺爺就住在這里”。
由普華寺向南,很快就出了村莊。早春的西北,春寒料峭,草木尚未復蘇,野外一片肅殺。沿著只能一人通過的小路,步行幾百米,來到一片雜草叢生的空地,只見李鵬直接奔向一個半人多高的土堆,在上面找到一塊顯眼的大石塊,抬頭看了看太陽,便向前走去,一步、兩步、三步……走到第十步,他停了下來,對記者說:“就是這兒,當年我父親就是這樣找到掩埋張輝師長地點的?!?/p>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日子里,李逢生只能以這種方式來記住掩埋紅軍首長的地點,一天也不敢忘,因為他答應(yīng)了那些紅軍戰(zhàn)士,將來有一天他們回來時,他要帶著這些紅軍戰(zhàn)士找到他們的師長。
讓李逢春老人欣慰的是,他在有生之年等到了這一天,更看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緬懷、紀念、宣傳這位革命烈士。
娘娘壩村的高維漢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位。
高維漢:二十余載甘做義務(wù)講解員
離開李子園,采訪組一行按照約好的時間來到娘娘壩。78歲的高維漢老人和他的兒子高虎平已早早等候在路邊。沿娘娘壩主路向東,沒走多遠就到了牡丹山下??吹竭€需要爬一段陡峭的山路才能到張輝烈士陵園,記者有些擔心高維漢老人的身體,老人兒子說:“沒事,二十多年了,老爺子每天都要去趟陵園,這條路早就走慣了?!?/p>
高維漢老人是娘娘壩村人,家就住在牡丹山腳下。1989年從娘娘壩信用社退休后,他每天去陵園義務(wù)打掃衛(wèi)生,兼做義務(wù)講解員。
“一開始就是覺得陵園沒有專職看護人員,沒人維護也沒人打掃衛(wèi)生,就天天過來轉(zhuǎn)轉(zhuǎn)。后來習慣了,一天不來,就覺得少點什么”。老人邊走邊說,雖然看上去清瘦,爬起山來一點兒不比我們慢。因為耳朵有些背,老人平時話不多,但一講起張輝師長的革命事跡,就像換了一個人。“說了二十多年了,都記在心里了”高維漢老人這樣給大家解釋,“那時介紹烈士的資料少,人家問你,你也不能老是一問三不知啊。”從上世紀90年初起,高維漢就開始注意收集與烈士相關(guān)的資料,義務(wù)做陵園的講解員。收集的資料多了,2003年起,他相繼自費印刷了《張輝烈士和紅軍入隴》《長征日記》《血染青山,浩氣長存》等幾本小冊子。
資料讀多了,老人萌發(fā)了重走長征路的念頭。這嚇壞了他的家人,老人年歲大了、身體又不是很好,他能受得了一路的顛簸?但最后誰也犟不過老人。從2004年到2007年3年之中,在孫子的陪伴下,高維漢老人3次踏上長征路,穿過了四川、甘肅、陜西、寧夏等30多座縣城和12個長征紀念地?;丶液?,他又埋頭整理資料,撰寫文章,并于2007年出版了第一本書《鐵流萬里》。高維漢老人說:“對革命事跡了解得越多,越覺得自己的責任大,越想讓更多的人知道。”為此,他經(jīng)常帶著自制的27幅展板共計150余幅圖片,到娘娘壩、平南等秦州區(qū)部分鄉(xiāng)鎮(zhèn)的中小學,給師生們舉辦以《長征永遠的豐碑——紅二方面軍在秦州》為主題的長征圖片展覽、作報告等,他本人也被聘為娘娘壩中學等8所學校的校外輔導員。
上午10點多鐘,陽光灑滿了整個陵園,站在“張輝烈士之墓”的墓碑前,高維漢老人一下子找到了熟悉的感覺,他一字一句地給大家介紹烈士事跡:“張輝,男,湖南人,1935年11月由湖南桑植出發(fā)北上長征,后任中國工農(nóng)紅軍二方面軍十六師師長……”
位于牡丹山半山坡的張輝烈士陵園簡潔肅穆,面積不大,占地只有300平方米。高維漢老人的兒子高虎平悄悄告訴記者,張輝師長的英魂早在1994年秋就遷到了天水市人民烈士公墓。但在娘娘壩,張輝烈士陵園每年都在維護,祭掃活動從未停止,高維漢老人以及娘娘壩的鄉(xiāng)親們一直堅持認為,張輝師長沒有被遷走,依然在他們的身邊,從未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