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雪
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國科學家索利斯(D.J.Thouless)、霍爾丹(F.D.M. Haldane)和科斯特利茨(J.M.Kosterlitz)因在物質(zhì)拓撲相變和拓撲相領域所做的開創(chuàng)性理論貢獻而獲2016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索利斯1934年出生于英國貝爾斯登,1958年在康奈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xiàn)為華盛頓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索利斯和科斯特利茨合作提出K-T相變,揭示了拓撲在量子相和量子相變中的關(guān)鍵作用;還與別人合作發(fā)現(xiàn)固體能帶上的陳示性類,解釋了量子霍爾效應。
霍爾丹 1951年出生于倫敦,1978年在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xiàn)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魻柕ぴ诶碚撋咸岢鲎孕溕系幕魻柕は啵@是第一個理論預言的對稱保護拓撲態(tài);理論預言了反常量子霍爾效應;在分數(shù)量子霍爾效應領域做出重要工作。
科斯特利茨 1942年出生于英國阿伯丁,1969年在牛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xiàn)為美國布朗大學教授。
諾貝爾化學獎
法國科學家索瓦熱(J.-P.Sauvage)、美國科學家斯托達特(J.F.Stoddart)和荷蘭科學家費林哈(B.L.Feringa)因分子機器的設計與合成共獲2016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索瓦熱 1944年出生于巴黎,1971年于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目前為斯特拉斯堡大學榮譽退休教授,法國科學院院士。1983年,索瓦熱成功地將兩個環(huán)形分子連接起來,形成一個鏈,并命名其為“索烴”。
斯托達特 1942年出生于英國愛丁堡,于1966年在愛丁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67年赴加拿大金斯頓女王大學擔任國家研究委員會博士后研究員,1980年在愛丁堡大學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目前為美國西北大學化學教授。斯托達特提出了分子梭的概念,即在一個剛性棒狀分子上套一個大環(huán)分子,這種大分子被稱為輪烷。
費林哈 1951年出生于荷蘭巴爾格爾-孔帕斯屈姆,1978年在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目前為格羅寧根大學有機化學教授。費林哈是研究出“分子馬達”的第一人。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因有關(guān)細胞自噬機制的發(fā)現(xiàn)而獲2016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大隅良典 1945年出生于日本福岡市,1974年在東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74-1977年在紐約洛克菲勒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1977年起先后任職于日本東京大學和日本國家基礎生物學研究所,1996年在日本國家基礎生物學研究所升任教授?,F(xiàn)任日本東京工業(yè)大學創(chuàng)新研究所教授。大隅良典的發(fā)現(xiàn)為理解自噬在很多生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鋪平了道路,比如細胞對饑餓的適應性以及對感染的應答;此外,自噬基因的突變可以導致遺傳病,自噬過程也參與一些疾病的發(fā)展,如癌癥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
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
美國經(jīng)濟學家哈特(O.Hart)與霍爾姆斯特勒姆(B.R.HolmstrOm)因?qū)ζ跫s理論的杰出貢獻而獲2016年度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
哈特 1948年生于倫敦,1974年在普林斯頓大學獲經(jīng)濟學博士學位,后成為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教授及劍橋大學丘吉爾學院研究員。1984年他再次到美國,曾任教于馬薩諸塞理工學院,1993年以來任教于哈佛大學。2000-2003年任哈佛大學經(jīng)濟系主任。
霍爾姆斯特勒姆 1949年出生于芬蘭赫爾辛基,1978年在斯坦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先后在西北大學、耶魯大學任教。自1994年以來他一直在馬薩諸塞理工學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