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志婷
摘 要:陰陽魚太極圖被譽為“中華第一圖”,本文只摘出陰陽魚圖部分,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圖形為線索,從形而上的角度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陰陽魚圖;圖形;形而上
陰陽魚太極圖是現(xiàn)代流傳最廣的一種太極圖,《易經(jīng)》中說“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所謂太極圖,就是表達“無極生太極”的太極生化過程和原理的圖式。
陰陽魚太極圖可被分為陰陽魚圖和八卦圖兩部分,在這里,我只摘出陰陽魚圖來淺薄地探談一番。從圖形上來描述,就是一個空心圓圈,圈內一條“S”線平分出一黑一白,類似兩魚相抱,而黑白之中,又各有一反色小圓圈,就像魚眼。這樣,黑魚中孕白眼,白魚中孕黑眼。根據(jù)這樣的陰陽魚圖,張新先生在其《試探先天八卦太極圖與人體生命奧秘》中提出:“太極最初是一片原始的混沌之氣,通過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化生為兩儀,形成了陰陽環(huán)抱,首尾相接的陰陽太極圖”,這樣的話,不免讓人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因為靜是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如果太極最初是一片原始的混沌之氣,那么這氣因何緣由而動,又因何緣由而靜?”“如果太極本身自帶‘動、‘靜的話,那么這‘動和這‘靜是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運動,是一層一層的遞進運動,還是無規(guī)律可循的不規(guī)則運動?”“如果這‘動和這‘靜是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運動,那么在這循環(huán)運動中,又是什么讓其在運動的某一時刻或某一點生出陽和陰?如果是不規(guī)則運動,同樣的疑問依然存在?!薄叭绻@‘動和這‘靜是層層遞進的運動,那么運動到哪個臨界點才會產(chǎn)生陽和陰?”
陰陽魚圖外圍的空心圓圈,并不只是表達了其封閉性,還包含了圓圈所能表達的特定的圓融含義。李振基先生在其《淺談陰陽魚》一文中,運用其豐富的數(shù)理知識和天文學知識,剖析了平面陰陽魚圖和立體陰陽魚圖所表達的天文學理論,并且在論述陰陽魚圖與八卦圖的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了“陰陽的相互關系及其變化規(guī)律除了用陰陽魚的形式表現(xiàn)之外,還可以用長方形內的黑白三角形表示”的觀點,筆者認為如果把長方形當作陰陽魚圖的外圍,那么其四個菱角雖然能表達出天文學上的夏至點和冬至點,但卻缺失了“負陰而抱陽”的環(huán)抱關系,更是缺失了一與多的圓融關系。
那么陰陽魚圖為什么會被稱做“魚”圖呢,是因為圖中陰陽形似兩魚首尾相接還是有其他原因呢?民國時期著名易學家杭辛齋,在他的《易學藏書》中說,“陰陽魚”本來叫“陰陽儀”,由于一音之轉,才被叫成了“陰陽魚”。我們都知道陰陽觀念先于陰陽魚圖產(chǎn)生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據(jù)考證《周易》也是經(jīng)過前人一代一代積累成書的,那么,問題來了,“是先有‘陰陽儀中‘儀的說法,還是先有陰陽魚圖的圖形出現(xiàn)?”“如果是先有‘儀的說法,那么是什么契機,讓其完成有‘儀到‘魚的一音之轉?”“如果是先出現(xiàn)了陰陽魚圖這個圖形,那么除了‘魚這個形象,古人還把它看成了什么?考古出土的一些文物上的雙龍、雙鳳或雙蛇圖案與這是否有關系,有什么關系?”筆者對這個問題倒是有不一樣的猜想,“水是萬物之源”,而且在漁獵文明時期,古人對于水的感情是不言而喻的,而水中最常見的莫過于各種各樣的魚了,“魚”的形象應該是深刻于古人的思想中。又因陰陽魚太極圖曾被稱為“先天自然河圖”,所以是否可以認為,水是古人開始思考自然萬物演化的初始,太極的最初設想的實體可能是水。
陰陽魚圖中兩魚相抱相接,同時又突出了陰陽的不同,而且陽中孕陰,陰中孕陽,這與西方哲學中的“二元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二元論的觀點在古希臘時期就存在,典型代表是柏拉圖,他主張世界有意識和物質兩個獨立本原的哲學學說,強調物質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和物質兩個實體。但柏拉圖在說明物質與意識的獨立性的同時并沒有對二者之間的交互關系作出論述,倒是馬克思的矛盾觀中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這一交互關系。與重點論相統(tǒng)一的兩點論是指認識復雜事物的發(fā)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與兩點論相統(tǒng)一的重點論是指在認識復雜事物或者某一矛盾時,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重點。在陰陽魚圖的圓周中的某一點上,陰陽必定也是有主次之分的。
總陰陽魚圖,段振離先生在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太極圖》一文中提到,“有學者認為,太極圈包括天、地、人三部,它的陽方代表天部,陰方代表地部、中間的‘S形曲線代表人部,人在天地之間?!惫P者認為從這個角度,可以做一個不一樣的分析,陰陽魚圖外圍的空心圓圈代表天,而圓圈內的空心代表水,也可說是地,因水可孕養(yǎng)萬物,陰陽代表萬物,中間的S代表人,這就更全面地說明人和萬物都依存于天地之間,而且天地是相互依存的,無天不地,無地不天,同時也能表達出人與其他萬物之分別,也表現(xiàn)出了朱熹所說的:“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p>
陰陽魚圖與西方哲學一些主要理論的相通,我們似乎可以看出,不管是佛教、道教、還是中西方哲學,都只是人類探索終極的手段或途徑,成佛成仙也只是過程中的一個節(jié)點,人類渴求的是成佛成仙之后所達到的終極。由此,看來人類似乎天生就有一種渴求和追逐終極,或者說是太極,或者說是道的潛能,雖然具體到個體,不知道這種潛能何時覺醒,就像夸父追日,不息不止。
參考文獻:
[1]章偉文.太極圖的文化內涵[J].中國宗教,2003(07).
[2]蔡釗.道教太極圖與琵琶藝術“體圓和”之關聯(lián)[J].西南名族大學學報,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