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 禹華 丁鈺
【摘要】本文系統的闡述云南建水荒田-蝦洞礦段的地質背景,總結了云南建水荒田-蝦洞礦段鉛鋅礦床的地質特征,并對礦體的控礦因素、成礦規(guī)律及礦床成因進行了探討,提出了成礦模式,以期指導下一步的地質找礦工作。
【關鍵詞】地質特征;找礦標志;成礦模式
1.前言
云南建水荒田-蝦洞礦段鉛鋅礦床從二十世紀50年代,一直倍受各地勘單位的重視,主要由民營企業(yè)開采,開采至今保有儲量已所剩不多,為緩解資源壓力,延長礦山服務年限,必須對礦段內的地質特征及成礦規(guī)律進行總結分析,為下一步找礦勘探提供理論依據。
2.礦段地質特征
2.1地層
礦段內出露地層為下二疊統棲霞組、茅口組和玄武巖組,局部有第四系殘坡積、洪沖積物。
2.2構造
2.2.1斷裂
礦段內主要有北西向的紅河深斷裂:沿紅河谷南坡分布,為藏滇地槽褶皺系與華南揚子準地臺的明顯分界線。斷裂走向29~310度,斷層面傾向南西,傾角6~80度不等。上盤為哀牢山群深變質巖系,下盤為上第三系,沿斷裂面附近形成不寬的糜棱巖和破碎帶,而上第三系的形成和分布又顯然受該斷裂的控制。北西~南東向斷裂,是礦段的主要斷裂構造,也是本地區(qū)的主要控礦構造,產狀變化大,有時平緩,有時近于直立,局部出現倒轉??傮w傾向南西,傾角6~70度。斷層破碎帶有分枝、復合、膨脹現象。這組斷裂,不僅是成礦前控礦構造,而且成礦后仍有明顯復合現象,北西向斷裂對層間氧化礦床有顯著的控制作用,既是導礦構造,又是容礦構造,在與玄武巖相距0~400米內的北西向斷裂,往往賦存鉛、鉛礦床(如圖2.2.1-1)。北東~南西向的橫斷裂,為成礦后斷裂,雖錯斷了礦體,但斷層規(guī)模小,錯距不大。礦段內北東35度的橫向節(jié)理十分發(fā)育。次要的節(jié)理有縱節(jié)理、斜節(jié)理兩組。2.2.2巖漿巖。巖漿巖類型單一,為一套海相—陸相基性火山噴發(fā)巖及后期沿斷裂,裂隙侵入的基性次火山巖脈。2.2.3圍巖蝕變。近礦圍巖的蝕變,主要有碳酸鹽化、硅化、重晶石化、黃鐵礦化、葉臘石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及大理巖化,其中以前四者最普遍,與成礦關系密切。
3.找礦標志
大地構造方面:尋找該類型礦床首先必須是大斷裂帶上,由于斷裂活動,在斷裂附近形成海相玄武巖,即巖相上的臺溝地帶。地層標志:礦體賦存于茅口組灰?guī)r與玄武巖接觸面間的玄武質、灰質角礫巖中,該層位由于其特殊的巖性,是尋找鉛鋅礦床的直接標志。構造標志:富厚礦體則賦存于次級褶皺的兩翼和槽部,這些部位是尋找鉛鋅礦體最有利地段。圍巖蝕變標志:近礦圍巖蝕變有碳酸鹽化、硅化、黃鐵礦化、重晶石化、大理巖化、葉臘石化等,在碳酸鹽化較強、硅化、黃鐵礦化較弱的灰質角礫巖中是尋找鉛鋅礦體最有利部位、碳酸鹽化、葉臘石化強烈的玄武巖,顯示下部有鉛鋅礦體存在。礦物組合標志:以白云石、方解石、石英為主的礦物組合、鉛鋅含量往往較高。
4.成礦模式
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及地質認識,結合礦段內礦體大多呈陡產狀,且切穿地層,礦體形態(tài):囊狀、似層狀或透鏡狀,礦體空間分布主要位于灰?guī)r與玄武巖接觸帶附近的角礫帶內荒田、龍德、蒼臺、牛滾塘的礦體以硫化礦為主,蝦洞的礦體以層間氧化礦為主,層間氧化礦沿斷裂充填的規(guī)模較大,沿層產出的層間礦規(guī)模較小,提出了陸相火山溢流噴發(fā)成礦模式(如圖4-1)所示,表述如下:礦段內峨眉山玄武巖噴發(fā)有兩個旋回,鉛鋅成礦帶的主成礦期是峨眉山玄武巖第一噴發(fā)旋回,第二噴發(fā)旋回主要對第一噴發(fā)旋回的礦石進行改造,并且破壞第一噴發(fā)旋回形成礦體。(1)官廳礦段處于紅河大斷裂北盤,由于紅河大斷裂的運動,在官廳礦段形成了一個背斜,在背斜南翼形成了一個復式向斜,在復式向斜的軸部派生了大量的次生近東西向的斷裂。(2)第一噴發(fā)旋回的玄武巖沿次生的近東西向的斷裂噴發(fā)到地表,在巖漿噴發(fā)的過程中與茅口組灰?guī)r及棲霞組灰?guī)r交代后形成鉛鋅礦體,這一時期形成的礦體主要是荒田、龍德、蒼臺、牛滾塘和蝦洞礦段接觸帶的鉛鋅硫化礦層間氧化礦。(3)第二噴發(fā)旋回的玄武巖沿在第一噴發(fā)旋回的玄武巖的內部或者沿近東西向的斷裂再次噴發(fā),這次噴發(fā)的玄武巖,將第一噴發(fā)旋回的玄武巖進行了破壞,同時將第一噴發(fā)旋回時形成的礦體進行破壞,將礦體遷移到第一噴發(fā)的玄武巖上表面和此次噴發(fā)前形成的斷裂中,同時對原有的接觸帶硫化礦和層間氧化礦進行了再次疊加改造。
參考文獻
[1]云南省建水縣荒田鉛鋅礦段詳查地質報告[R].云南省地質礦產局第二地質大隊,1993.
作者簡介
李建平(1972.7.—),男,漢族,云南省石屏縣,云南錫業(yè)股份有限公司采選分公司,副主任,地質工程師,大專,主要研究方向:地質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