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耳
很古的時候就流傳著一句俗話叫“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只因“鞋”和“孩”在古音中相同,后世以訛傳訛,變成了“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它的本意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磨破鞋。然而,一旦“鞋子”被置換為“孩子”,那個無可置疑的“套狼”之目的便可疑起來,手段將目的徹底顛覆了。
然而,仔細一想,這種以訛傳訛,反倒形象勾勒了經(jīng)久演繹的一種近乎荒誕的經(jīng)世觀念。自古及今,這種怪誕久了反顯正常的思維理念所造成的悲劇后果,何可勝數(shù)?在官方給出“套狼”這一不容置疑的理由下面,一切都可以忽略不計,以至于充斥耳膜的皆為“狼嚎”,卻聽不見那“孩子”的凄慘哭聲。
不必列舉史上如此殘酷的戰(zhàn)爭事例。因為被史家洗刷后依然刺目的血腥,隨處充斥在卷帙浩繁的史冊里,讓人不忍注視,也不堪注視,連魯迅都不得不借“狂人”來指斥: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1906年在安徽高等學(xué)堂期末大考,校長嚴(yán)復(fù)在復(fù)查以“張巡論”為題的作文試卷時,發(fā)現(xiàn)考生大多稱贊唐代真源縣令張巡在“安史之亂”中忍饑殺敵,守城盡節(jié),只有一個學(xué)生王愷鑾,“專論其殺妾饗軍一事,以為野蠻行徑,……若豺狼然”。然而,漢文教習(xí)批此文“悖謬”,只給了40分。嚴(yán)復(fù)差人找來該生,當(dāng)面夸獎,賞大洋十元“優(yōu)加勉勵”,將分?jǐn)?shù)改為90分。
史實是,張巡在安史之亂中堅守睢陽城數(shù)月而成為“英雄”,連他殺妾充軍糧都被視為“壯舉”?!缎绿茣?載,睢陽守軍在最后兩個月里,吃掉老弱婦孺多達3萬人。這是典型的“舍孩套狼”邏輯。然而,大文豪韓愈卻寫文章為張巡考辯,可見中國士大夫們的心目中,有的只是為天朝“套狼”,為主子“舍孩”,卻無法聽見“孩子”們的哭聲!
皖江地區(qū)早年有一出戲常演不衰,劇名叫《殺人暴》。少年官寶的父親死了,娘表面上守節(jié),私下里竟與和尚偷情,11歲的官寶天天捉奸,和尚知道官寶捉他,嚇得不敢再來。有一天,娘問和尚為何不來?和尚如實說了,娘為了能長期與和尚偷情,竟殘忍地將兒子殺了,并將兒子大剁幾塊放在罐子里埋在床底下。
這出戲何以如此吸引人?依我看,這是一個用倫理道德的藥衣包裹著的大膽偷情的肉欲故事,也是被扭曲的肉體和靈魂在尋找自身的過程中迷途難返的故事。束縛于戒律的和尚與受禮教壓制的寡婦,肉欲的狂歡與人性的扭曲,這本身就極富沖擊力。
然而,在那充斥著濃重的血腥氣和倫理指向的下面,在它拿和尚開涮因而給人以揶揄正統(tǒng)、譏嘲道學(xué)的意味的下面,其實還隱藏著作者不曾覺察的潛主題:官寶受到了腐朽僵化的理學(xué)教育,或者沒上過學(xué)但天天浸泡在一種意識形態(tài)“醬缸”里,以致父親死后他天天捉奸,把捉奸當(dāng)作他的使命。這注定了他成為封建禮教特殊的執(zhí)法者和最終的受害者。而官寶的娘殺死自己的兒子,事實上是將生命原欲所報復(fù)的對象由封建禮教錯置為自己的兒子。這是更深層的倫理悲劇和人性悲劇。
戴震沉痛地指出,“酷吏以法殺人,后儒以理殺人”,“人死于法,猶有憐之者;死于理,其誰憐之?”在這個案例中,官寶和他的娘都是可憐的“孩子”。但我們幾乎看不到那只無形的手,看不到誰在“舍孩”,誰又在“套狼”。觀眾在譴責(zé)“最毒婦人心”時也加入這場嗜血的“撕咬”。于是“舍孩套狼”的精神詭計又演繹成功了。
忽然想到20世紀(jì)以降的民國,以及其后的年代,內(nèi)心禁不住一次次揪緊。因為“舍孩套狼”的怪誕邏輯不曾遠離,生命的價值和人的尊嚴(yán)深陷塵泥。本文不想再絮叨電影 《一九四二》 的悲慘情景,也不想再重復(fù)河南人在現(xiàn)代史中的遭遇:1938年的花園口決堤、1942年至1943年的大旱。筆者要問的是:在和平的年代,“孩子”們是不是仍受到“狼來了”的恫嚇?
其實,最需要憂心的還是教育。假如教育完全基于“狼來了”來設(shè)計,借助“套狼”的壓力,政治、經(jīng)濟和市場強力侵蝕教育,在最近半個世紀(jì)中演繹著怎樣驚心動魄的蛻變史。在弒母、弒師、弒同學(xué)等諸多悲劇中,教育被扭曲的真相才凸現(xiàn)。
(選自《財經(jīng)》2015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