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網(wǎng)消息,9月20日,清華大學大禮堂,余華攜《活著》溫情而來。
作為一本具有時代意義的小說,直至今天,《活著》仍是讀者了解余華的必讀書目,“人為何而活”的主題依舊被探討。但鮮為人知的是,最早創(chuàng)作《活著》時,余華選擇了旁觀者(第三人稱)的視覺,然而描寫的“苦難”卻脫離真實?!叭绻屢粋€人來講述他(福貴)自己的故事的時候,其實他苦難的人生中,‘苦難是別人的看法,他其實是充滿了幸福感的?!睂τ趯懽魉悸返母淖儯嗳A做了這樣的解釋。
“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里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余華稱,書中的這段描寫語言很直白,用的詞很少,但“鹽”這個意向“在寫福貴的時候一定要有”。第一人稱寫作,使得余華筆下的悲傷農(nóng)民,得以有了“活著”的意義。
當夜,清華大學的禮堂座無虛席。余華24年后的回首,回歸了文學的本質(zhì),他以寫作者之態(tài),娓娓道出自己的創(chuàng)作之路,貼合著講座的主題:活著,在現(xiàn)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