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鵬
四年前,我寫過一篇小說——《無罪辯護》。當初寫那篇小說的主旨是想通過敘述一樁刑事案件來反映人們道德滑坡、信念偏差、自我浮躁的社會現象,再折射出家庭、學校教育和社會環(huán)境對人的價值觀念和生活理念正確培養(yǎng)的缺失和因此而帶來的負面效應,進而考量當下教育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與犯罪根源的直接關系。三年前,我與惠安中學結緣,也基于那篇小說對社會教育的一點思考,自此就認知、認同了惠安中學“好人教育”的辦學使命,也認為學校教育就該擔負起這樣的社會責任。
說到好人,應該說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評判標準。因為多年從事檢察工作打擊刑事犯罪的緣故,起初我對好人最為直接簡單的理解就是遵紀守法沒有犯罪的人。二十多年檢察工作經歷,從中能感受到的是犯罪行為對國家社會生產和公共生活秩序的危害,也體察到犯罪行為給受害人造成的財產和精神上的損害,也能見證到犯罪行為給自身、家庭、親友所帶來的傷害——相信社會公眾與我有同樣的感受。正是因為犯罪行為的危害、損害、傷害并影響到政治安定和社會穩(wěn)定,司法機關在懲治犯罪的同時,也積極參與著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承擔著預防犯罪的職責,自然與學校的教育工作聯系到了一起。也正因為未成年人盜竊、搶奪、搶劫、破壞水電設施等犯罪行為和校園暴力傷害案件時有發(fā)生,并已成為一項社會問題,公安、檢察、法院三機關通過與學校聯手采取不同的形式在校園中開展法制教育,其目的就是教育培養(yǎng)遵紀守法不去犯罪的好人。但是,以這些年的感受來看,這樣的法制教育活動已開展了三十年而且還在繼續(xù)加強著,卻并沒能完全有效地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以及成年人犯罪,社會治安問題和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依然是社會公眾最為關切的焦點話題之一。這種現象說明,一時一事的法制教育并不能形成良好的氛圍熏陶而讓守法意識逐步深入人心,并成為人的基本生活理念。這也就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怎樣才能有效地開展犯罪預防?從犯罪構成理論上講,怎樣才能根除人的犯罪動機?怎樣才能讓人成為好人做好事而不產生不良動機做壞事?怎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好人呢……在這一思考和反思中,對于好人的內涵也就日漸明晰——應該是有思想信仰,有道德素養(yǎng),能夠遵紀守法,能夠自食其力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
社會并不缺乏精英人才,而缺乏的是普通的有素養(yǎng)的好公民,以及樸素的大眾化的生活理念和道德素養(yǎng)。我寫《無罪辯護》那篇小說的基本素材來源于三個真實的刑事案件,其中的當事人那么無視道德與法律的約束而自我作為,可以說能代表一部分家長、被告人、受害人的思想觀念或是對待生活的理念。那篇小說的一條輔線就是五年前被媒體廣泛關注評論過的藥家鑫殺人案。藥家鑫是一名在校大學生,本可以成為社會的精英人才,可他的殺人動機竟然簡單到無視人的生命,沖動到無視法律的地步,讓良知者痛斥,讓理智者惋惜,也讓好多評論者認為藥家鑫的心智存在缺陷,人格不夠完整。前段時間,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復旦大學研究生林森浩毒殺同學案,以林森浩被執(zhí)行死刑而終結,可留給我們的仍然是法律制度與人倫情理沖撞的思考——林森浩是一名研究生,可謂是化學專業(yè)的精英人才,但就是這么一個人才,只是與同學之間有點嫌隙,便極為惡劣地做出了投毒殺害同學的舉動,給兩個家庭甚至于社會都帶來了無盡的痛苦與惋惜。再聯想到幾年前被媒體一度關注過的一個事件——富士康公司在幾個月內有十幾名員工跳樓自殺,他們當中最小的只有十八歲,最大的也不過二十二歲,可以說均是初出校門開始接觸社會具有一定知識的人才。而其自殺的諸多原因,歸結為不能適應新的工作環(huán)境,心理落差較大,不能適應社會又心理脆弱,更不能接受自己的現實處境,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才走上了絕路。這些刑事案件和社會事件,說明了什么呢?說明的恰恰是一個好人應具有的基本素養(yǎng)——健全的心智和完整的人格。正確的生活理念和道德素養(yǎng),是做一個好人或是正常的社會人的基礎。
社會需要好人,好人是在成長中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說起教育,外行人不該說內行話,但以社會人的視角來看,我的體會是——家庭的撫育熏陶是一個方面,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引導是一個方面,而關鍵還在于學校的教育培養(yǎng)——這么認為,是我以為學校承載著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更多的教育培養(yǎng)義務,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所形成的校園氛圍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思想影響至關重要。我常基于人的生理心理成長過程審視教育,以為幼兒教育的重點應在于培育幼兒健康的身體、完整的人格和興趣愛好,初中和高中未成年人教育的中心在于傳授自然人文基礎知識的同時,要讓未成年人樹立起正確的生活理念和道德素養(yǎng),從而使其具有健全的心智和完整的人格,而高等教育才是培養(yǎng)社會精英型或是專業(yè)型人才的場所——也就是說,教育應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受教育者的生理特點而有不同的教學方式,才更切合受教育者成長過程中的實際需求。
基于此,我以為惠安中學正走在一條切合社會需要的教育之路上?!昂萌私逃?,能看得出是樸素的治學理念或是辦學思想,細細品味,又覺得它的內涵寬泛。我在認知之時,贊同惠安中學的育人目標——在家里做一名好兒女(有孝心,懂感恩,能自立,會生活),在學校作為一名好學生(有品德,愛學習,有個性,善合作),在社會做一名好公民(愛祖國,勤勞動,講誠信,重友善);也推崇惠安中學的教學模式——課堂即社會、年級即社區(qū)、學校即國家——在教學中讓學生學習和接受社會知識,從學生的人格完整和社會需要上立德樹人,塑造做一個好人的生活理念和道德素養(yǎng)。因此,在認知推崇之時,就覺得惠安中學“好人教育”的定位抓住了未成年人教育的核心內容,更接地氣,真正擔負起了學校教育的社會責任。
“好人教育”需要社會的認可和支持。不可否認的是,在當前社會環(huán)境下,應試教育中過于側重自然人文知識教學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其所帶來的社會弊端有目共睹,也不言而喻。雖然國家社會在不斷地提倡素質教育,但在現實中素質教育仍然被邊緣化,社會對學校的認識依然是以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來評定的(惠安中學“好人教育”的理念,在我平時接觸的人群中,甚至是教育界的同行們的臉上常能讀到一些淡漠或是不屑),家長對學校的認可依然是以子女能否考上名牌大學來評判的,并沒有多少人在意子女的思想心理是否已經成熟或是健康健全了(雖然嘴上常常議論著要加強對子女的素質教育,私下里卻將子女送進各種各樣的補課班)。因此,在我贊同惠安中學“好人教育”之時,同樣也在擔心,在這樣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走這樣的教育之路,能不能被社會大眾尤其是家長們所認可,這樣的教育之路還能夠走多久、走多遠呢?其實,與惠安中學結緣的三年,也了解或者參加過惠安中學“好人教育”的一些活動,如“誠信售水”、 “研學旅行”、“凡人善舉”表彰、“我是好女生”演講、“校園手機使用”聽證會等,有一種感覺或是感觸,他們只是在以自己的治學理念,切實創(chuàng)新、踐行并堅持著素質教育的要求,努力營造平時做好人和學習做好人的校園文化氛圍,以對社會負責任的態(tài)度著力培養(yǎng)、引導著學生做一個家庭和社會需要的好人;在營造這種校園文化氛圍之際,也并沒有因重視踐行素質教育而影響到學生對人文自然知識的汲取,甚至是影響到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學校的升學率——三年之中,惠安中學仍然保持著中考全縣領先,以中考二流的分數所招收的高中學生仍然能夠在高考中取得了不俗的高考成績——被大學本科錄取的學生一本上線率占到百分之二十幾。也就是說,惠安中學“好人教育”的辦學思想和切實踐行素質教育所實施的教學方式并沒有導致考核指標和社會認知度降低,同時還相應地提高了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所以,惠安中學開展的“好人教育”,相信會得到社會的廣泛理解和堅定的支持,在此,我為其能夠以自己的模式切實踐行素質教育的精神而點贊。
社會需要好人,更需要“好人教育”,真切地祈愿惠安中學在“好人教育”上有更為矚目的成效,以己之力,泛及深遠,讓“好人教育”能夠成為社會教育的目的和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