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英美盟軍對德軍開始了長達5年的戰(zhàn)略轟炸。為了對付盟軍的轟炸,德軍從1940年開始建立了一套由探照燈和雷達共同組成的預警系統(tǒng),德國人稱它為新電子設備。這套綜合防空系統(tǒng)是由一部“弗萊亞”雷達、兩部“維茨堡巨人”雷達、一個操作控制室和一個通信站組成。此外,德國還生產(chǎn)了一種叫“列支敦士登”的雷達,把它裝在戰(zhàn)斗機上,可以提高戰(zhàn)斗機在夜間的攻擊能力。
在通常情況下,“弗萊亞”雷達首先探測到來襲的英軍飛機編隊,并把探測情況通知操作控制室。此時,控制室便立即命令裝有“列支敦士登”雷達的戰(zhàn)斗機起飛。接著,一部“維茨堡巨人”雷達指示戰(zhàn)斗機的航向,另一部“維茨堡巨人”雷達則不間斷地跟蹤敵機,一直把戰(zhàn)斗機指引到攻擊敵機的最佳位置時止。
德國人剛剛研制成功的非常先進的雷達,具有搜索和警戒的功能,而且還能測量目標的高度和位置,為引導殲擊機攔截轟炸機和指揮高炮射擊,提供了足夠準確的情報,極大地打擊了英美盟軍的空中力量。三種雷達的互相配合,成為當時德國防空作戰(zhàn)的“殺手锏”。
1943年7月24日,英軍轟炸航空兵團司令哈里斯將軍向皇家空軍下達了空襲德國漢堡市的命令,791架轟炸機組成的編隊浩浩蕩蕩地向漢堡市飛去。7月24日深夜,負責漢堡市防空任務的德軍雷達站探測到對方的大型機群編隊,他們向司令部報告“英機編隊正以30米高度接近” 并緊張而有序地監(jiān)視著英機的動向。然而,一種少見的情況出現(xiàn)在他們面前:標圖板上指示敵機活動的光點竟長久地停在那里一動不動了。雷達站的德軍立即與前方雷達站聯(lián)系,對方的回答是:“ 雷達受到干擾,什么也看不清!”
這時的前方雷達站早已亂成一團。雷達熒光屏上一片迷茫,無數(shù)雷達回波信號像一大堆昆蟲上下翻飛,完全遮蓋了目標信號。很快,目標監(jiān)視哨傳來報告:“一道黃色光流從天而降,一望無垠! ”此時,英國皇家空軍的編隊已飛臨漢堡市郊外。德軍的防空部隊和殲擊機中隊,因為沒有“維茨堡巨人”雷達的引導,而無法實施攔截任務。在德軍茫然失措的情況下,英軍的791架轟炸機如入無人之境,從容地在漢堡市上空傾泄下230多噸炸彈。轟炸僅兩個半小時,爆炸引起的猛烈大火,幾乎耗盡了空氣中所有的氧氣,一個個沖天的熾熱火柱引起可怕的大風,大風把整個城市的人和物拋起又摔落。毫無疑問,這是英國皇家空軍執(zhí)行空襲任務中最為成功的一次,也是歷史上有名的“ 漢堡大風暴” 。
空襲過后,空中逐漸飄落下大量的金屬帶條——錫箔條。它很像人們吃的巧克力糖里的那層金屬包裝紙,只不過它比包裝紙更長而已。當時,德國防空司令部的高級官員沒有認識到這些錫箔條的真正作用,只是下達了“不要接近錫箔條,它們可能有毒”的警告。原來,錫箔條是用一種非常簿的錫箔片剪成的帶條,它具有極強的反光性能,而飄散在空中的錫箔條還可以把雷達發(fā)出的電磁波反射回來。這樣,成片的錫箔條回波使雷達熒光屏上顯示出數(shù)以萬計的光點,完全掩蓋了飛機本身的真正回波,這使得被稱為“千里眼”的雷達失去了它的用武之地。
英軍在轟炸漢堡城的行動中所投下的大量錫箔條,給德國人留下了恐怖的記憶。然而,具有諷刺意義的是,英國人利用錫箔條的干擾技術卻是從德國人那里學來的。原來,首先掌握錫箔干擾技術理論和方法的是德國人自己。他們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研究雷達技術時,就發(fā)現(xiàn)了錫箔條的干擾、欺騙現(xiàn)象,并于1942年春,由工程師羅森斯泰在波羅的海沿岸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希特勒聽到這個消息后,害怕被英國人知道,便下令禁止繼續(xù)研究,于是所有關于“錫箔條”的文件都被鎖在保險柜中……
利用錫箔條干擾雷達功能的方式,現(xiàn)代人把它叫作無源干擾,今天統(tǒng)稱為反電子干擾措施。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異發(fā)展,反電子干擾的技術也日新月異。如今,每個軍用雷達都必須有一定數(shù)量的反電子對抗措施。對于某種對抗措施,相應地又會研制出一種新的反對抗措施,針對某種反對抗措施又會產(chǎn)生對抗這種反措施的措施。如此交替更換,真是無窮無盡,這也正是電子對抗的魔力所在。
編輯/王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