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長明
美術新課程標準指出:“教材應考慮不同地區(qū)學生的基礎、地方資源和文化特色,應具有多元選擇性以適應不同地區(qū)的老師和學生的需要?!贝汤C,是我們中華民族古老的民間傳統(tǒng)藝術。千百年來,民間刺繡珍品豐富和美化著人們的生活,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把刺繡引進教學,可充分體現(xiàn)民族特點,發(fā)揚民族傳統(tǒng),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時,刺繡這一藝術形式,有“工”有“藝”,有“藝”有“術”,其工藝過程對人的認知能力、手腦之間的密切配合以及意志與性格的形成都有著一定的影響,比較適合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和藝術興趣的培養(yǎng)。下面筆者將談一些具體做法,與大家一起探討商榷。
一、欣賞激趣:升華情感,營造共鳴
興趣是學生學習和活動的動力源泉,是學生創(chuàng)造的強大動力。為此,筆者選擇少年兒童能接受的,能產(chǎn)生興趣的刺繡作品,給學生欣賞、講解,通過作品生動的形象、豐富的造型和絢麗多彩的顏色來感染學生,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
民間刺繡素來配色大膽,花紋多含吉祥寓意,各種艷麗多彩的形象在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時,也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美感。小學生喜歡繡有花草樹木、動物等各種形象圖案的手帕和衣裙。以實際課堂為例,上課伊始,教師先出示一些優(yōu)秀的民間刺繡作品實物分別給學生欣賞,讓他們和優(yōu)秀的民間刺繡作品零距離接觸,去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自己最直觀的感受。民間刺繡中艷麗的色彩往往給他們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此時教師再配合多媒體視頻,展示我國著名的四大刺繡之一“沈繡”的一些代表作品,以及民間大師進行現(xiàn)場刺繡的視頻。針線在大師們的手中不斷地變化著,在穿針引線之間,一幅幅精美絕倫的國畫山水作品展現(xiàn)在學生們的面前,看得他們?nèi)绨V如醉,仿佛身臨其境。通過欣賞,學生們對刺繡這門民間傳統(tǒng)藝術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激發(fā)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作欲望。當教師現(xiàn)場展示用一根針,幾根彩線繡出花草、彩球和可愛的小動物時,學生們都不禁拍手稱贊:“簡直和真的一模一樣!”“太神奇了,真好看!”“老師,我也想試一試!”……學生們完全被民間刺繡自身所帶來的獨特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了,學習興趣和熱情被充分地激發(fā)調(diào)動起來,本次教學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二、注重實踐:因勢利導,授人以漁
兒童對感興趣的事情喜歡親身感受,處處想“親力親為”,他們并不滿足于自己所看到的和聽到的,他們更想要自己去動手試一試,做一做。因此,在教學中筆者會盡量少講一些空頭理論,多給學生實踐的時間與機會。如在學生學習“穿珠子”“系鞋帶”“納鞋底”(教師將吹塑紙剪成鞋底的樣子,打上許多洞眼,讓學生用塑料線來回練習穿)的基礎上,教師先教學生學穿針、打結(jié),在其掌握了一定基礎后,再教他們在一塊用鉛筆畫有“筷子”(兩條直線)、“小草”的布上學習“套針”“斜插針”等最簡單的針法。
創(chuàng)造是兒童自我發(fā)展的需要,每個兒童都有強烈的創(chuàng)造欲望。在學生們對刺繡感興趣,并了解了刺繡創(chuàng)作的一般過程后,可要求他們自己動手,進行創(chuàng)作。學生雖然沒有大師們高超的技術和嫻熟的表現(xiàn)技能,但是他們有真情實感,表現(xiàn)出來的作品不像成人那樣有著這樣或那樣的條條框框和套路上的循規(guī)蹈矩,真可謂初生牛犢不畏虎。興之所至,在稚拙的創(chuàng)作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種人生的真、童趣的淳、稚幼的美。教師對學生流露出的這一份純真的情感,要及時把握,充分關注,順其自然,因勢利導。在學生們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們的隨心所欲和無拘無束的天真與爛漫。
圓形是學生學習刺繡的難點,在教學生繡圓球時,要求針距一定要短,否則就會出現(xiàn)“雞爪子”樣的針跡,繡不圓。為了解決這一難點,讓學生能夠簡單快速地掌握技巧方法,在開始教學時,教師要選用大一些的針,選擇用毛線或粗一些的雙線,以免脫針、斷線、打結(jié),從而影響學生學習的情緒。事實證明,選用較粗的線后可以使形象出現(xiàn)得更快,效果也來得更顯著,學生學習起來不僅有興趣,而且越來越有信心。
三、感悟藝術:細致觀察,“繡”出自我
地方鄉(xiāng)土文化的開發(fā),使美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讓學生零距離地接觸到了自己身邊的藝術;將學生帶入藝術殿堂中,在真正用心感悟下進行美術教學,能夠讓學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學習,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色彩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們的美感,在刺繡教學中,選用什么顏色、色彩如何搭配是教學的重點。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教師要多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在戶外活動中,教師要留心引導學生觀察和欣賞各種天然的色彩,培養(yǎng)和增強他們的色彩感。在學習刺繡時,筆者要求他們仔細觀察所繡物體形象的不同顏色,教他們?nèi)绾握_地配線,如一叢小草中配上各色小花就顯得特別耀眼;繡小猴子時,用黃色配上咖啡色就顯得調(diào)和;大熊貓配上一個黑眼眶就顯得醒目可愛。
刺繡藝術在表現(xiàn)形式上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離開了自己的語言就會失去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筆者在教學生如何刺繡時,也告知他們刺繡的表現(xiàn)手法和形式的多樣化,讓其知曉刺繡不僅是用手去繡,更是要用“心”去繡,一幅好的作品要考慮和處理好整體的構圖、構思,以及色彩點線面等各方面的關系。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們的審美能力、構圖和色彩搭配能力都明顯得到提高。在學校舉辦的“我的中國夢——‘繡’出美麗生活”校園優(yōu)秀刺繡作品展上,有多位學生的作品因構思巧妙、色彩搭配豐富多樣,而受到社會和廣大師生家長的一致好評,在參加省市級的比賽中多人摘金奪銀,全校上下營造出了濃厚的刺繡學習氛圍。
民間刺繡藝術鄉(xiāng)土課程的開發(fā)為鄉(xiāng)土教學活動注入了新的血液與活力,在整個刺繡藝術鄉(xiāng)土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中,我們?nèi)剃P注教育的需要,關注全體參與者——教師與學生的情感體驗,特別是尊重學生們的獨特個性,整個過程洋溢著濃郁的人文氣息,體現(xiàn)著鮮明的時代特色,為新課程改革下的鄉(xiāng)土文化教育活動創(chuàng)造了一個全新的教育平臺。通過對民間刺繡藝術鄉(xiāng)土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我們希望能使學生從小關心家鄉(xiāng)的民間藝術與傳統(tǒng)文化,讓他們在生活中去體驗美、創(chuàng)造美。課改的春風猶如涓涓細流潤入人心,又如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泉,濺起層層的漣漪,讓我們在新課改的這方大舞臺上,魅力點線面,感動你我他。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