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墊底辣妹》,你很難不想到中國的青春片。
在我們的青春片里,透露出一種荷爾蒙過剩的氣味,就像有人已經(jīng)總結(jié)過的,泡妞、打架、墮胎成了必備元素,少了這三樣,似乎就沒有什么別的可聊的。當(dāng)然,青春并不是沒有這些,這些超出常規(guī)生活的記憶,往往成為生命中最深刻的印痕,很容易被一次次提起。但當(dāng)這些刺激性的元素被一次次重復(fù),并有成為整個青春主旋律的趨勢時,你或多或少有一種疑惑,這樣的青春是不是另一種剝削?它剔除了青春的復(fù)雜多元,而只是摘取那些聳人聽聞的血色和桃色,這里面有一種壞孩子的洋洋自得,但更多的是一種商人急功近利的投機取巧。
除了大發(fā)青春財?shù)倪@一明顯動機之外,這里面還有一種反向的政治正確:似乎普通的青春是不值得過的,能讓青春有價值的只有那些離經(jīng)叛道的疼痛與浪漫。這種思想大抵來源于貧乏與壓抑,因為這種精神的貧乏,于是只會欣賞極端和濃烈,因為壓抑,則更鐘情于暴烈與爆發(fā)。這種沒有真實生活根基的狗血潑多了,連生理刺激都變得疲沓,能看到的更多的是黔驢技窮的嘩眾取寵。
那《墊底辣妹》讓我們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正常的青春也是有看頭的。一部電影的好看并不在在于腥膻暴力,而在于它是否真的與我們的生命體驗相關(guān),而且誠實而細(xì)致地講出我們內(nèi)心的波瀾。一個不打架不墮胎的普通學(xué)生,她內(nèi)心的景觀也足夠迂回足夠曲折足夠蕩氣回腸。
看《墊底辣妹》,總讓我想起《朱諾》。它們都一點不別扭不矯情,本可以濃墨重彩的事情,卻被他們拍得自然日常。它們都觀照到青年人那些細(xì)膩又不明所以的空虛,卻又不想當(dāng)然且武斷地為這種痛楚尋找理由樹立敵人。說到底,這兩部電影都讓你感到溫暖,是因為它們沒有那種不明所以的惡意,它不夸張那種痛苦的濃度,也不簡單化那種矛盾。而在內(nèi)地的青春片里,總是有一種明確的二元對立,即成人世界是污穢不堪的,體制是十惡不赦的,而青春于是也就成了一個滑向毀滅或平庸的過程。所以內(nèi)地的很多青春片從骨子里來說是厭世的,它們都或多或少含沙射影地將矛頭指向了這個世界本身,以此來為現(xiàn)在這個成人世界的平庸自我辯護。
但《墊底辣妹》卻讓你感受到善意。這個善意來源于對世界本身美好的相信,以及對于未知世界的天然好奇;還有對于個體的平等對待,父母輩自然有他們的問題,但他們與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在積極地尋求著出路;最重要的是,它相信出路是存在的,它來源于自我的奮斗、堅持與自我完善。很多中國青春片會讓我們生出“這個世界毀了我們”的喟嘆,但這部電影卻讓我們重新相信“有志者事竟成”這種看起來過于樂觀的傻天真。
《墊底辣妹》有著價值觀與內(nèi)容之間的匹配與協(xié)調(diào),它不探討青春與成人世界、自由與規(guī)訓(xùn)的問題,它只是試圖去生動地描述出一個小女孩重新找到自我存在感并為之奮斗的過程,它不放大問題,于是顯得坦誠。它對于我們的最大啟示,是不能概念化青春,它千人千面,每一面都有著獨屬于它的滋味,這里面不關(guān)乎觀念是否老舊,而在于態(tài)度是否真誠,以及是否有傳遞出這種味道的能力和技巧。
當(dāng)然我這并不是說青春與成人世界、自由與規(guī)訓(xùn)的問題不值得探討,但它是一個難度更高的主題,需要更大的勇氣、耐心與才氣,像《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陽光爛燦的日子》都是范例。而我們的很多青春片卻顯然只是覺得這個主題是個時尚,于是像貼LOGO一樣得意洋洋地為它貼上這個標(biāo)簽。它們的做派,說實話和買個LV、GUCCI顯擺一樣沒什么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