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敏
“三等”與“三多”
文/吳敏
那天遇見剛剛退休的好朋友老王,問他退休以后在做什么?他無奈地說:“能干什么?就是三個飽兩個倒(午睡),混吃等死唄!”
時下,有些人進入老年后,失去了生活的熱情,提不起勁來,無聊地打發(fā)時光,做那種“等吃等睡等死”的“三等”公民。這是不可取的!實際上,人生的各個階段有著各自的精彩,老年人退休后,不放棄“學”和“做”,有自已的心怡之事在忙,方能永葆生之樂趣。
網(wǎng)上曾流傳著一個關(guān)于老年人退休的段子。話說一老伯以前是處長,目前退休在家。老伯覺得生活沒追求、沒事兒做,情緒抑郁。于是老伴想了一個辦法,在買菜或是逛超市買東西都提前列一個清單,給老伯批示,老伯立馬感覺精神奕奕,一改退休后的頹喪。雖說只是一則段子,卻給我們有益的啟示。有為常樂,有事情做不寂寞。退休以后老有所為,并非一定要在工作崗位上貢獻余熱,也未必要著書立說或搞發(fā)明創(chuàng)造之類,其實,能干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可算“有為”。多干一點事,心理上就多一分充實,少一分苦悶。
看過電視劇《師傅》,其中有這樣一個鏡頭也啟發(fā)著我們:老鐵師傅把不同的豆子故意混合,讓老母去幫忙分揀開。老鐵的女兒看見了便說,又在耍把戲!老鐵對女兒說,給老人找點事情做,讓她感覺到自己還有用!果然,當一盤豆子端到鐵母面前,老鐵請母親幫揀豆子時,老人臉上露出了笑臉。高興地說,我還是有點用處吧!這是電視劇中一個很普通的鏡頭,我卻感觸頗深。老年人養(yǎng)生,不宜過于閑懶,需要“沒事找事”“閑里找忙”,多做些自已力所能及的事,和自已有興趣的事。只要身體無大病,都可以去忙自已喜歡的事。雖然不一定要達到“如癡如醉”的程度,但這種自由忙,卻是一種生活情趣,一種精神寄托,讓老年生活有滋有味。
漫畫家方成剛退休那兩年,想過要徹底休息,誰知道沒歇多久身體便有了不適,到醫(yī)院檢查化驗,結(jié)果血糖偏高。醫(yī)生得知方成退休后有閑度終生的打算,勸他不可多歇,實在沒事干,就養(yǎng)花養(yǎng)草。從此,他沒事找事也要忙一忙,動一動,把晚年生活安排得忙碌充實,忙著動忙著笑忙著交友,至今還堅持寫文章、畫畫,時刻保持忙碌的狀態(tài)。他經(jīng)常悠然自得地騎著一輛26寸的天津產(chǎn)“紅旗牌”自行車,穿越大半個北京城,騎車去喝茶,騎車去約老友喝酒、聊天、作畫、談?wù)搫?chuàng)作。騎自行車使方成深受其益,他發(fā)現(xiàn)騎車越用力,感覺就越舒心,踩上幾十里路都不叫累。
安排好退休生活,告別消沉枯寂,不做“三等”公民,老年朋友應(yīng)該堅持“三多”:一是多培養(yǎng)興趣愛好。老人在退休之后千萬別閑下來,要自己找感興趣的事情做,并逐漸培養(yǎng)起來更多的興趣愛好,如做家務(wù)、養(yǎng)花、釣魚、下棋等,把上班時感興趣又沒有時間做的事情撿起來。二是多參加社交活動。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個有相同愛好的群體,這樣會使自己更有歸屬感。如果老人自己尋找有困難,子女也應(yīng)該給予幫助。如參加老年大學、加入老年合唱隊等,都是很好的選擇。三是多聊天多傾訴。與朋友(包括忘年交)、子女、老伴等多交流,是調(diào)節(jié)情緒的好方式。大家在一起交流養(yǎng)花養(yǎng)寵物等生活經(jīng)驗,聊聊天,樂一樂,既趕跑空虛孤獨,又豐富了精神生活?!叭松y得老來忙”,適當忙碌幸福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