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漢·苗連貴
菜市里的人情
文/武漢·苗連貴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不知古人為何不把菜列入“七事”之一,菜才是每日生活之必需。
自打老婆走后,買菜成了我的必修課。起先去超市,超市有些刻板,進出、稱重、收銀,都有嚴規(guī),一切都程序化了;轉(zhuǎn)而去菜市,菜市則鮮活、生動得多。菜市是典型的跳蚤市場,它的每一單生意,譬如1斤白菜,2斤蘿卜,往往是在爭多論少中成交的——主角是女人。女人買菜多不肯吃虧,她不是出不起那一二角錢,而是一種心理習慣。菜市的價是活的,菜販不讓一點利,她心里就是不舒服。最后雖然買賣做成,其實盈與虧,只有菜販心里有數(shù),常言:只有錯買的,沒有錯賣的。我常好笑一些女人,在精品店買衣慷慨大度,寧可被黑心老板宰得頭破血流,卻不肯放過菜市里的蠅頭微利。我老婆即如是。
“玩秤”(短斤少兩),是菜販賺取超額利潤的常用手段,過去,菜市幾乎天天都有為此而扯皮的,有的鬧將起來,秤盤被端,菜攤被掀?,F(xiàn)在好多了,但爭爭吵吵的小喜劇天天都在上演。
其實,菜市里買賣雙方也并非都是劍拔弩張的,一般而言,菜販惟息事寧人,和氣生財,有的還要“巴結(jié)”一下主顧,老遠看見就“大哥、大嫂”地套近乎,對熟客還會主動讓利,附在你耳邊,壓低聲音:“賣別人兩塊,給你1塊8?!比站?,彼此甚至有了“交情”。中午,郊區(qū)的菜販要趕早回去,把沒賣完的菜半價拋售,還要送上一句:“肥水不流外人田,好處留給自家人?!倍酂岷醯捏w己話。
不過,這種便宜我從未占過,但有兩件小事令我感動:那天我見一位村婦挎籃里的瓠子碧綠油亮得好看,便揀了兩條放在秤盤上,村婦笑看著我,卻不動手稱,“你是第一次買瓠子吧?”她說著拿起一條,在兜頭掐破一點,用舌一舐,咂嘴品了品,那神情倒像她是買菜的,“唔,這條不苦?!彼帜闷鹨粭l,同樣一舐,“哎呀,這個苦!”給我換了一條。瓠子還有苦甜?原來買瓠子都要先嘗嘗的,她不說,我還真不知道。
再一次,我買了幾塊五香豆腐干,想配點大蒜,大蒜爆香干可是我愛吃的菜。不料尋遍菜市而不得,最后在一位老婦的菜攤上發(fā)現(xiàn)了一把,不是很肥實的那種,纖細得近乎枯瘦,但好歹也是大蒜。我對老婦說:買大蒜。她笑問,做什么用?稀奇!你賣我買,管我做什么用?但我仍如實作答。老婦一聽,連連擺手,她說大蒜已下市了,她這大蒜只能用于調(diào)味,吃是不行的,都老成了精,勸我去別的菜攤買一把蒜苗,炒干子一樣好吃。
我忽然感覺她不是菜販,倒像我們街坊里好管閑事的大媽。
這就是菜市,這就是菜市里的人情味,這就是為什么有了超市人們還偏愛逛菜市的緣故之一。人情味是什么?人情味是民間的風俗畫,是生活本色的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