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
巴塔哥尼亞高原的春天檔案
地理描述:位于南美洲南端,面積約68萬平方公里,分屬阿根廷和智利兩國。高原由廣闊的草地、荒漠和高大山脈組成,西靠安第斯山脈,北接南美科羅拉多河,東瀕大西洋,南臨麥哲倫海峽。
春日時刻:每年12月初入春,1月初春天結(jié)束。
最美印象:最偏僻的荒原,最意想不到的春天
在西班牙語中的意思,巴塔哥尼亞就是“大腳怪的土地”,這個名字透露出些許遙遠(yuǎn)、蠻荒和神秘的意味。
巴塔哥尼亞高原地勢高聳,平均海拔接近1000米。這里天空湛藍(lán),陽光明媚,但看似溫暖的陽光卻沒能給這片大地帶來熱量。在它的西邊,巍峨連綿的安第斯山脈阻隔了來自太平洋的大部分暖濕氣流——于是,孤寂、寒冷和干燥就成為15世紀(jì)末、16世紀(jì)初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對它的第一印象,他一登岸,但見滿目荒涼,渺無人煙,便不敢在此久留,掉頭離去。
直到上世紀(jì)中葉,人類才真正進(jìn)入巴塔哥尼亞高原。一群石油勘探者深入這片荒原的腹地。然而,凜冽的寒風(fēng)、詭異的氣候讓這群不速之客難以忍受,大家打點行囊,準(zhǔn)備再呆一晚便離開這片亙古荒原。次日清晨,當(dāng)人們撩開帳篷探出頭來,忽然間發(fā)現(xiàn)原本迎面吹來的山風(fēng)不再狂暴,還隱隱夾雜著一絲甜暖的味道,氣候也暖和得多了。
很快,巴塔哥尼亞的春天就來臨了。
人們匆匆離開的腳步被春天挽留,石油沒有找到,卻遇上了一個未知世界的絢麗春景。大家流連在絕美的風(fēng)光中,但羞澀的巴塔哥尼亞仍舊不容親近——隨著氣溫上升,高原凍土慢慢融化,路面變得泥濘不堪,人們行走困難、舉步維艱,終于還是打道回府……而巴塔哥尼亞的春天也從此聲名遠(yuǎn)播。
每年12月初,一股異常強大的暖濕氣流終于突破了安第斯山脈的阻擋,降臨巴塔哥尼亞,高原隨后進(jìn)入春季——相比南半球其他地方,巴塔哥尼亞的春季來得很晚,而且持續(xù)的時間也短,一個月后便會結(jié)束。
在巴塔哥尼亞西部,智利的托雷德裴恩國家公園春意盎然。在這片面積242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匯集了高原上的各種美景——雪山、湖泊、河流、森林和瀑布。雪峰積雪悄然融化,涓涓細(xì)流匯入山澗,奔騰直下,雷鳴般的水聲充斥公園各處。星羅棋布的大小湖泊此時也被雪水注滿,湛藍(lán)如鏡。各種動物徜徉其間,怡然自得。
在巴塔哥尼亞南部的阿根廷圣克魯斯省境內(nèi),坐落著另一著名景點——莫雷諾冰川。莫雷諾冰川是地球上冰雪仍在向前推進(jìn)的少數(shù)活冰川之一,其面積龐大,有20層樓高,綿延30公里。冰川之上,高大雄渾的雪山直入云端。半山腰以下,有的地方被冰雪裹住,有的地方則裸露出灰黑色山體。莫雷諾冰川順山澗洶涌直下,推進(jìn)到湖邊便戛然而止,在湖面上陡然聳立起一堵高60多米的冰墻,壯闊雄奇。入春之后,這堵冰墻的邊緣會慢慢消融、崩塌,碩大的冰塊在“吱吱嘎嘎”的巨響中墜入阿根廷湖中,激起沖天水浪。盡管在1992年春天,莫雷諾冰川發(fā)生崩塌,激起的水浪奪走了12位游客的生命,但人們依然向往靠近幽藍(lán)的冰川。
被冰川吸引來的不只有游客,一群羊駝也聚在湖邊,凝望遠(yuǎn)處的冰川,它們略顯緊張的神情看上去有些滑稽。羊駝是南美洲特有的動物,而巴塔哥尼亞高原是它們最主要的棲息地。冬日里,羊駝群遷徙到山谷密林中躲避嚴(yán)寒風(fēng)雪,可一到12月,它們就會最先嗅到春的氣息,爭先恐后奔出山林,在繁花似錦的荒原上撒歡、覓食。
夾雜在羊駝群中的,還有許多美洲鴕鳥,這些一人高的“傻大個”顯然還沒有舒展開筋骨,搖搖晃晃,在暖風(fēng)里撲騰著翅膀,享受這遲來而短暫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