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依 趙哲晗 尤澤雯
摘要:由于近年來全球化熱潮的推動,我國越來越多的公民花費大量時間、金錢,不惜一切選擇到美國學習、生活。這一變化使我國文化得到廣泛傳播和發(fā)揚,同時也受到美國當地文化的巨大挑戰(zhàn)。
因此,本項研究通過對比閱讀《喜福會》、《吃一碗茶》和《華女阿五》三本經典華裔小說,從女性主義及文化的角度切入剖析我國第一代、第二代美國移民的生活經驗,從而研究中西方文化的沖突與融合的過程。本研究試圖展現華裔美國人在美國的生活,探討中西方文化的沖突與融合,以及研究華裔美國人如何在“第三度空間”形成與發(fā)展美國華裔文化。
關鍵詞:美國華裔文學;女性主義;跨文化
一、《喜福會》——母女糾葛中的文化碰撞
在這一書中,母親和女兒之間的關系是作者一直著重描寫的一對矛盾。四對母女之間的矛盾存在著對立和沖突,到最終還是融合到了一起。母親們是來自中國的傳統(tǒng)女性,她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舉止都是中國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充分體現和代表。但是女兒們是出生在美國的新女性,總有新思想,所以母女之間即使是有親情的紐帶進行維系,但是她們之間仍然存在代溝,仍然充滿著矛盾。母女雙方分別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和美式的價值觀念,所以她們陷入了僵局——到底應該如何生存在兩種文化的夾縫之中?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母親對她們施加了許多的影響,以“這都是為了女兒好”的心態(tài)和中國傳統(tǒng)思想進行教育。但是女兒們明顯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想沖破束縛,想要取得自我獨立的權利,母女雙方的緊張形勢一觸即發(fā)。這里可以體現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美國新式價值觀念的一種文化沖突。但是,當女兒們成長過程中遇到了許多的磨難的時候,母親們都會以自身的親身經歷進行開導,幫助女兒們明白自身的處境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同時母女之間的矛盾得到了化解,并走向了融合和和諧的道路。這四個家庭就像是一個大環(huán)境下的小舞臺。在這個舞臺上,濃縮了中美文化價值觀念的沖突,并融合的過程。女兒從母親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逐步確立了自己的來源和價值,在美國這個新環(huán)境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正確地找到了如何對待文化沖突的方法,即肯定自己的根源和傳統(tǒng)文化,并在新環(huán)境之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所以譚恩美女士通過藝術地描寫兩代人的文化沖突、融合、碰撞展現出了中美文化之間的矛盾以及融合的過程。
二、《吃一碗茶》——第三空間的掙扎
父子由于所處的成長環(huán)境不同,導致他們在文化上存在明顯沖突。父輩的這些男人們,“早年間,李恭和華貴兩個年輕小伙子一道坐麥迪遜總統(tǒng)號船來到美國,在埃利斯島的隔離室中共處”。雖然他們移民到了美國,但他們的故土永遠都是中國,對他們而言,對祖國的情感與忠誠是植根于心的,儒教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小說中的唐人街就是一個守舊的族長制團體。
由于文化差異導致思想的不同,使得斌來和父親格格不入,“斌來一想到要去看父親就討厭”,當父親提出要為兒子包辦婚事時,他對于大包大攬極為不安。“難道,我們就不能再等等?我哪有錢??!”斌來的反感態(tài)度體現了他對經濟獨立,生活獨立的追求,他想要有自己的決定權。可最終斌來還是妥協了,同意了父親包辦的婚事。由于這種壓力,在斌來與美鳳的婚姻中,脅迫感困擾了他們好久,直到最后兩人得到了幸福,這種感覺才逐漸淡去。由此而知,第二代移民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他們備受兩種不同文化的牽制,在諸多亞裔美國文學作品之中都對比有所體現。他們受家長的影響無法徹底與本民族文化決裂,但由于在新環(huán)境新文化下成長受到的影響,他們深深厭惡本族文化中的教條,尤其是討厭第一代移民對儒家思想頑固不化的追隨。在此文化沖突融雜的環(huán)境下,他們在生活上和心理上不斷掙扎,想要找到一個和諧的最終出口。
三、《華女阿五》——中國傳統(tǒng)遇到個人主義
黃玉雪創(chuàng)作顯然旨在向美國主流社會展現美國華人具有值得自豪的明顯的文化特性,但基本上和其他的美國人沒有什么不同。尤其是黃玉雪一家有關日常工作的倫理和自力更生的態(tài)度符合美國人所喜愛的理想。另一方面,由于封建傳統(tǒng)禮制的影響,黃家一直遵循著嚴格的家庭等級制度,這一明顯脫離美國主流價值觀念的行為,無疑成為黃玉雪一心實現個人主義、抵制父母之命的根本原因。黃玉雪的斗爭主要體現在她反對父親上,雖然她保持著對父親的愛戴和尊敬。黃先生事實上自身就是一個矛盾體,主要原因是他是一個基督徒。他的基督教信仰使他有力地擯棄儒家傳統(tǒng)的某些方面,諸如裹小腳、禁止女兒上學,同時他也相信道德責任,當他看到違背大眾利益的現象時,他便要大聲宣講他認為正確的道理。不過,在另外的方面,由于從根本上尊崇儒家的正統(tǒng)思想,還是會為自己不公平對待女兒的做法進行辯解。
結論
以人的生物性而言,人只有剪斷臍帶脫離母體才能去開始一個全新的、屬于自己的人生。然而文化的繼承和同化卻完全不同:唯有繼承才可以開始有意義的生存,因為人離開了文化——不論個人是否喜歡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文化——可以說什么也不是。所以,對于大多數華裔而言,當生存被文化地錯置或者重置之時,人生難免無所適從,而此時,存留生命深處的文化傳承則可以使他們生存獲得一定程度的方向感和些許確定性。因此,中西方文化沖突具有必然性,亞裔美國人自己的身份認同與其被主流文化實踐給予的文化身份迥然不同,二者根本無法協調;中西方文化融合同樣具有必然性,美籍華人在受到美國的民主和社會價值觀的影響下,開始“美國化”是不可避免的現象。
參考文獻:
[1]Amy Tan. The Joy Luck Club.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89.
[2]程愛民:《美國華裔文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3]郭繼德:《美國文學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年.
[4]高小剛:《鄉(xiāng)愁以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5]李貴蒼:《文化的重量:解讀當代華裔美國文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6]張瓊:《從族裔聲音到經典文學——美國華裔文學的文學性研究及主體反思》,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7]石平萍:《美國少數族裔生態(tài)批評:歷史與現狀》,載《當代外國文學》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