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
1991年,代表蘇聯(lián)的錘頭鐮刀國旗落下,一個強大的國家分崩離析,中蘇兩國幾十年的恩怨也畫上句號。但是,回首五六十年代那段親密歲月仍心懷敬意,蘇聯(lián)老大哥給予了中國大量幫助,尤其在國防工業(yè)領域,新中國的制式槍械上閃耀著蘇式魅影,并在戰(zhàn)爭中屢立軍功。
時間的指針撥回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然而,相對于一些發(fā)達國家,我國的工業(yè)基礎幾乎處于一窮二白的境地,在這種形勢下,我國與蘇聯(lián)簽訂了友好互助條約,其中就包括至關重要的武器工業(yè)。正當百廢待興之際,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我國的武器裝備還是萬國牌,一些輕武器依靠蘇聯(lián)支援,主要有托卡列夫TT-30手槍、波波沙沖鋒槍、德普輕機槍、SG43重機槍等。中國一方面使用蘇聯(lián)原裝武器,一方面在國內進行仿制,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
手槍元老54式
在蘇聯(lián)提供援助之前,中國的軍工技術人員經過測量,得到了托卡列夫手槍的技術參數(shù)并進行仿制。雖然建國初期我國工業(yè)多是作坊式生產,但還是仿制成功了51式手槍并列裝,參加了抗美援朝作戰(zhàn)。由于51式手槍完全仿制蘇聯(lián)TT30手槍,一部分指戰(zhàn)員感到該槍雖然威力大,但不適合中國人使用,直觀感受是握把偏大。1954年前后,我國引進了托卡列夫手槍的全部圖紙和生產線,同時一部分蘇聯(lián)專家來華指導設計生產,終于在1954年定型了符合中國人使用習慣的軍用手槍,這就是聲名顯赫的“大黑星”——1954年式7.62毫米手槍。
54式手槍在我國的手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國裝備時間最長的制式手槍,直到92式手槍出現(xiàn),才逐步退出現(xiàn)役。它采用槍管短后坐式自動方式,閉鎖方式為槍管擺動式,并設有空倉掛機,供彈具為8發(fā)單排彈匣。在設計定型時,考慮到中國士兵手型比較小,設計師將握把適當縮小。該槍體積小、重量輕、威力大,尤其是人機功效顯著提高,在中印邊界戰(zhàn)爭和中越邊界戰(zhàn)爭中均有不俗的表現(xiàn)。由于其使用7.62毫米大威力手槍彈,一般一至兩槍即可斃敵,是優(yōu)秀的自衛(wèi)武器。截止到1987年,54式手槍的出廠編號已經達到35 000 000,足見其在中國制式武器中的重要地位。
極簡主義54沖
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期間,我國志愿軍使用的波波沙沖鋒槍完全依賴于蘇聯(lián)進口,由于它火力持續(xù)性較強,成為志愿軍戰(zhàn)士最喜歡使用的武器之一,最典型的戰(zhàn)例是長津湖戰(zhàn)役,在雪地中打伏擊的志愿軍戰(zhàn)士用的就是波波沙沖鋒槍。
波波沙沖鋒槍有3種型號——PPSh-41、PPSh-42和PPS-43。PPSh-41的顯著特征是采用71發(fā)彈鼓,該槍誕生于蘇芬戰(zhàn)爭期間,蘇軍被芬蘭的沖鋒槍壓制,斯大林命令研制一款新型沖鋒槍,PPSh-41應運而生,全面超越芬蘭,并在二戰(zhàn)中大展雄風,在戰(zhàn)場上上演了與德國黨衛(wèi)軍MP38沖鋒槍的精彩對決。后來蘇聯(lián)援助中國的沖鋒槍就變成了改進型的PPSh-42和PPS-43,前者廣泛用于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改為32發(fā)彈匣供彈;后者考慮到新中國薄弱的工業(yè)基礎和較低的鋼鐵產量,大量采用沖壓件,鋼材消耗量僅僅是前者的一半。在中國設計定型后,被命名為1954年式7.62毫米沖鋒槍。由于該槍槍管外有一層密密麻麻的散熱孔,又被中國士兵形象地稱為“螞蜂窩”。我們現(xiàn)在看雷鋒持槍的照片,會發(fā)現(xiàn)就是這款槍。
54式沖鋒槍采用的是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配備35發(fā)雙排彈匣,口徑7.62毫米,發(fā)射托卡列夫手槍彈,增加了握把,改為折疊托,使用時靈巧輕便。筆者從未見過這么簡單的槍械,熟練的人20秒鐘就可以完成全槍的基本拆裝,零件結構極其簡單,內部只有槍機和復進簧,而槍機銑削就可以成型。它的保險在扳機護圈前方,用食指推動即可解除保險,扳回回復保險狀態(tài),極為方便。該槍在結構和外形上與蘇聯(lián)原型槍基本一致,唯一不同之處是PPS-43握把的電木上標有“C”字母,代表蘇聯(lián)(CCCP),而國產54式則是“K”。后來我國引進了蘇聯(lián)的AK47突擊步槍,該槍于1956年停產。
不朽戰(zhàn)功53式
53式輕機槍作為速射掩護火力,輕機槍方面我國仿制了蘇聯(lián)的德普輕機槍,命名為53式輕機槍。該槍只能連發(fā),發(fā)射53式7.62毫米步/機槍彈,使用47發(fā)彈盤供彈,每一挺機槍配6個彈盤,分裝在3個彈盤袋中,空槍重9.25千克,裝滿槍彈的彈盤重2.8千克,腳架可以折疊,下端采用尖形駐鋤。
53式輕機槍是抗美援朝時期蘇聯(lián)援助志愿軍的重要武器之一。其彈盤安裝在槍身上側,安裝時先將彈盤前段卡住,然后將后端對準,用力一拍,彈盤即安裝完畢。然而據(jù)志愿軍老兵回憶,53式機槍火力雖然猛,但是向彈盤中壓彈卻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此外,由于采用這種供彈結構,其拉機柄設置在槍身下側,且槍機行程比較長,扳機力略大。槍口安裝有喇叭狀消焰器,用螺絲與槍管端口配合,螺絲的螺距很小,所以拆裝比較麻煩。槍管外側有孔狀散熱裝置,槍管裝在正中,用一月牙狀零件固定。如果重新安裝槍管,該零件必須安裝到位,否則槍管無法進入指定位置配合。其腳架用螺栓和螺母配合安裝在槍管外側,可以折疊,滿足陣地戰(zhàn)和沖鋒的雙重要求。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該槍作為主要支援火力,立下了不朽的戰(zhàn)功!
53式重機槍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時期,我國不但引進了德普輕機槍作為支援和掩護火力,還引進了SG43作為重機槍來使用,這一點在電影《上甘嶺》中有所體現(xiàn):八連長是機槍手出身,他所使用的機槍就是53式重機槍。
筆者起初以為53式重機槍就是將53式輕機槍的腳架拆除,并將槍身安裝在裝有護盾的槍架上,當真正見到這款槍時才明白,這倆根本不是同一款槍,畢竟那個時代還沒有通用機槍的概念,兩款槍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也就不奇怪了。
53式重機槍的原型SG43中型機槍(也叫“郭留諾夫”中型機槍)是標準意義上的中型機槍。因為相對于重機槍來講,它還是小了那么一些。該槍是蘇聯(lián)在撤裝馬克沁機槍之后,國內自主研發(fā)的一款機槍。引進之后,我國在蘇聯(lián)專家的協(xié)助下,將SG43改裝成為適合中國軍人使用的重機槍——53式重機槍。
53式重機槍的一個顯著特征是:槍身兩側有護盾,跟火炮相似,目的是為了降低機槍手受傷的幾率。該槍采用導氣式自動方式,槍機偏轉式閉鎖機構,扳機形狀與馬克沁機槍的類似,彈鏈供彈,配有彈鏈箱,火力猛、威力大,可根據(jù)風偏修正射擊。槍架使用的是輪式槍架,與馬克沁機槍的三腳架有了明顯的區(qū)別,初衷在于提高該槍的便攜性。然而在實戰(zhàn)當中,朝鮮半島地勢多山,輪式槍架不利于行軍,不如之前解放軍裝備的馬克沁,表現(xiàn)一般。后來在中印邊界戰(zhàn)爭和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之中,該槍表現(xiàn)出了良好的可靠性,耐寒、耐潮濕,無論是高原還是熱帶雨林中,都發(fā)揮出了很好的火力優(yōu)勢。直到我軍列裝了1967年式通用機槍,53式重機槍才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抗美援朝戰(zhàn)爭結束之后,我國開始了仿研制式槍族的艱辛歷程。
守土功臣56式槍族
在這里就要說到1956年式7.62毫米槍族的研究史。1956年式槍族包括半自動步槍、沖鋒槍和機槍。由于此時新中國并沒有自己設計槍械的能力,所以引進了蘇聯(lián)的圖紙和生產線,分別仿制了CKC半自動步槍(英語中也叫作“SKS”)、AK47突擊步槍以及RPD輕機槍。三支槍的零件幾乎不通用,只有口徑相同,使用的槍彈相同,但因都是在1956年定型,所以習慣上稱之為1956年式班用槍族。
56式步槍1956年式半自動步槍(以下簡稱“56式”)是仿制蘇聯(lián)SKS半自動步槍的產物。二者的設計原理基本相同,不同之處是因中蘇軍隊的不同使用習慣而形成的。56式半自動步槍的出現(xiàn)標志著我國軍隊使用萬國牌武器時代的結束。
國內最早生產56式半自動步槍的是296廠,現(xiàn)在很多56式步槍上都有296廠的標志,并且槍上的每一個金屬部件都有各自的編號,體現(xiàn)了軍工廠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值得一提的是56式步槍的刺刀最初采用的是蘇聯(lián)制式的劍型雙刃刺刀,后來由于我軍的“刺刀見紅”的思想,將刺刀改為大名鼎鼎的三棱軍刺:刺殺效果很好,被刺后傷口不易痊愈,殺傷率很高。但是功能比較單一,最終還是被劍型雙刃刺刀所取代。隨著63式步槍和81式槍族的出現(xiàn),56式步槍漸漸退出中國歷史舞臺,現(xiàn)在僅僅作為禮賓槍在使用。
56式沖鋒槍56式沖鋒槍的原型是蘇聯(lián)AK47突擊步槍,之所以被稱為沖鋒槍,是因為我國當時對沖鋒槍的定義與其他國家有區(qū)別。我國當時的思想比較保守,把這種發(fā)射中間型威力步槍彈的全自動武器稱為沖鋒槍。AK47突擊步槍是由蘇聯(lián)武器設計大師卡拉什尼柯夫設計,結構簡單,可靠性強,殺傷力大,使用30發(fā)彈匣,可以手動調節(jié)保險、單發(fā)和連發(fā)模式。一般來說,為了發(fā)揮沖鋒槍的火力優(yōu)勢,都會采用連發(fā)模式。該槍人機工效好,保險可以隨時扳動。在解放軍1959年的步兵師中,每個步兵班12人,其中班長與副班長攜帶56式沖鋒槍,機槍手攜帶56式機槍,其他人攜帶56式半自動步槍,每人都要為機槍手攜帶一條彈鏈。
56式沖鋒槍裝備我軍經歷了曲折的過程。1956年,該槍族設計定型之后,全面裝備解放軍部隊,后來我國軍工走自主研發(fā)之路,63式步槍設計定型列裝,56式全面撤裝。由于各方面的原因,63式步槍在使用時出現(xiàn)了較多問題,于1975年撤裝,這時我國已經沒有可列裝的新式武器,解放軍戰(zhàn)士們只得重新拿起56式槍族,所以我們在一些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戰(zhàn)士們大多使用的是56式沖鋒槍,直到81式槍族設計定型,裝備部隊,56式沖鋒槍漸漸退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武器裝備序列。但是,作為一種出口武器,我國的56式沖鋒槍做工精良,出口到許多國家,銷量持續(xù)領先,甚至在一段時期內高于蘇聯(lián)原產的AK47。
56式機槍全稱是1956年式7.62毫米班用機槍,仿自蘇聯(lián)RPD輕機槍,使用的也是7.62毫米中口徑槍彈。全槍(空槍)重7千克,是CKC的二倍,供彈具為100發(fā)彈鏈供彈,但是筆者所見的56式機槍的圖片都像是下掛一個彈鼓,以至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認為它是彈鼓供彈,直到親自拆解了這款機槍,才恍然大悟:它并不是普通彈鼓的結構,里面是一條彈鏈,彈鼓外形只是為了攜行的方便。而且那也不是彈鼓,專業(yè)的名稱叫“彈鏈盒”。
56式機槍的殺傷力很是驚人。在500米內對單個目標射擊效果最好,集中火力可射擊500米內的飛機、傘兵和殺傷800米內的集團目標,彈頭飛行到1 500米仍有殺傷力。連發(fā)射擊,進行火力封鎖十分有效。
其實56式機槍也是良心之作,采用了護木而不是提把。筆者曾經嘗試過拎起米尼米機槍進行射擊,在槍管上方拎著提把多少有些別扭,但是有護木,托著感覺就是不一樣。
另外,由于56式槍族射程遠、威力大,所以在六七十年代曾作為民兵用的防空武器用來打飛機,我軍還因此專門編寫過教程,其實這也是當時缺乏防空武器的現(xiàn)狀。
在1962年中印邊境戰(zhàn)爭中,56式槍族第一次參加實戰(zhàn),其中56式半自動步槍完全壓制住了印軍使用的李·恩菲爾德非自動步槍,56式沖鋒槍和班用機槍更是以優(yōu)良的可靠性大顯神威,加之印軍的戰(zhàn)術水平遠不如解放軍,我軍輕松取得了中印邊境戰(zhàn)爭的勝利,順利奪回了被印度侵占的藏南的領土,可謂是印軍克星,守土功臣。
空天衛(wèi)士56高
雖然我國的民兵組織將56式槍族作為防空武器來使用,但并不意味著我國沒有專用的防空武器。1956年我國仿制成功蘇聯(lián)ZPU-4四聯(lián)高射機槍,并命名為1956年式14.5毫米四聯(lián)高射機槍,用于我國領土防空作戰(zhàn)。
顧名思義,該槍由4挺56式14.5毫米高射機槍槍身、58式四聯(lián)高射機槍瞄準鏡和槍架組成,槍架安裝在四輪雙軸車座上,用汽車牽引。瞄準鏡安裝在槍架上,其上裝有照明裝置,可在夜間瞄準射擊。該槍結構較為復雜,需6人(一個班)同時操控。全槍采用閉式彈鏈和彈箱供彈,實施自動射擊,采用氣冷式可更換槍管。
該槍充分體現(xiàn)了蘇聯(lián)人高超的機械設計和加工能力,而在新中國工業(yè)起步之初,我國兵工技術人員能加工制造出來也是難能可貴的。筆者曾經有幸接觸并拆裝過這挺機槍的實物,僅僅是四聯(lián)裝中的一支槍管,就重近20千克,單人拆裝很困難。令筆者驚嘆的是,該槍的復進簧由3根簧絲纏繞而成,彈性系數(shù)相當大,如果在拆卸槍尾時不小心失手,就會對人體造成相當大的傷害,因為尾部裝置的質量是很重的。
56式四聯(lián)高射機槍在槍管節(jié)套上有一個木制提把,用于更換槍管。另外,該槍的設計是向下拋殼,拋殼窗的蓋子用夾簧固定在槍身上,用力拍下可蓋死,用手向外摳可打開。
此外,我國還仿制了蘇聯(lián)的ZPU-2雙聯(lián)裝高射機槍,定型為1958年式14.5毫米雙聯(lián)高射機槍。這兩種機槍曾大量生產,同時出口、外援第三世界國家。我軍曾裝備,但在作戰(zhàn)實踐中發(fā)現(xiàn)其彈丸破壞力小、自動化程度低等,現(xiàn)已全部退出解放軍現(xiàn)役部隊。
曇花一現(xiàn)58式
我國之后又仿制了蘇聯(lián)的RP46 7.62毫米連用機槍,于1958年設計定型,命名為1958年式7.62毫米連用機槍。
該機槍從外形上看與53式輕機槍相似,但采用的是彈鏈供彈,使用7.62毫米步/機槍彈。該槍在連發(fā)射擊時槍管會發(fā)熱,平均每射擊一發(fā)槍彈,槍管溫度上升0.5攝氏度,一般采用氣冷的方式來冷卻,即增加槍管的表面積。該槍在槍管上增加了一個提把,類似于捷克生產的ZB26式輕機槍,它有兩個作用:一是方便射手將機槍提起來射擊,避免其手掌被過熱的槍管燙傷;二是當用力逆時針旋轉該提把時,可以迅速將槍管拆下更換。
然而,58式連用機槍不能算是一款成功的仿制品,因為1959年中蘇關系惡化之后即停產,可以說是中蘇蜜月期最后的產物。隨后我國自主研發(fā)了67式輕重兩用機槍,58式連用機槍逐步撤裝,退出歷史舞臺。
取槍于敵79狙
20世紀60年代,我國制式武器的發(fā)展開始轉向自主研究,期間研發(fā)了63式步槍和67式通用機槍,由于各種原因,63式步槍于1975年撤裝,而67式通用機槍一直列裝部隊。后來,由于一場戰(zhàn)爭,我們開始了仿制蘇聯(lián)武器的新階段。
這場戰(zhàn)爭就是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在這次作戰(zhàn)中,我軍士兵繳獲了越軍使用的蘇聯(lián)德拉戈諾夫SVD狙擊步槍,這讓我國的軍工技術人員眼前一亮,開始對繳獲的SVD狙擊步槍進行測繪,此時我國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工業(yè)基礎。該槍于1979年設計定型,命名為1979年式7.62毫米狙擊步槍,1981年列裝部隊,主要裝備給邊防哨所和陸軍步兵狙擊手,殺傷中、遠距離上的敵方單個重要目標。
后來,部隊士兵在使用該槍的時候發(fā)現(xiàn)瞄準鏡和彈道之間存在偏差,同時還有其它的小問題,相關部門立即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根據(jù)彈道的實際情況修正了瞄準鏡的分劃,解決了存在的一些問題,1985年重新定型生產,命名為1985年式7.62毫米狙擊步槍。值得一提的是,85式狙擊步槍并沒有完全照抄SVD的240毫米膛線導程,而是采用了和實驗樣槍比較接近的315毫米導程,使得性能更加接近原槍。經過完全的仿制,中國軍隊有了第一支屬于自己的狙擊步槍。
1985年式7.62毫米狙擊步槍采用4倍光學瞄準鏡,理論上有較高的射擊精度。一般而言,在全球軍工體系中,尤其是美國這樣的西方大國,都會針對其所設計生產的狙擊步槍研發(fā)專用的狙擊步槍彈,用以提高狙擊步槍的射擊精度。但是,我國并沒有針對79/85式狙擊步槍研發(fā)專用槍彈,而是采用幾十年前的53式步/機槍彈,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槍的射擊精度。同時,該槍后坐力較大,持續(xù)射擊過程中,射手容易疲勞,而且槍身太長,不利于攜行,尤其是對于摩托化和機械化部隊而言,不利于機動。因此,該槍逐漸被其它型號的狙擊步槍所替代。
墻外飄香80式
無獨有偶,越軍不但給我軍送來了第一款制式狙擊步槍,還為我軍送來了一挺新式通用機槍,這就是我軍在越南戰(zhàn)場上繳獲的蘇聯(lián)PKM通用機槍。PKM是1969年蘇聯(lián)武器專家卡拉什尼柯夫在PK機槍基礎上設計的改進型,PK是1966年前后蘇聯(lián)用來取代RP46連用機槍和SGM營屬機槍而裝備的,其工作原理與AK47突擊步槍相同。我國軍工科技人員開始測繪這款機槍,1979年開始仿制,1980年通過設計定型,1983年通過生產定型,最終命名為1980年式通用機槍。該槍一次供彈,實施連發(fā)射擊。它繼承了AK系列步槍的傳統(tǒng)優(yōu)點,動作可靠,容易分解保養(yǎng),布局緊湊,線條流暢,拋殼窗以及彈鏈進出口處均有防塵蓋,平時處于防塵狀態(tài),在槍內機構運動時,防塵蓋才會打開。
后來,由于越南戰(zhàn)場上缺少新的連用機槍,我軍便在現(xiàn)有的80式通用機槍和67-2式通用機槍之間進行選擇。與原型的PKM一樣,80式機槍也具有結構簡單、動作可靠、結構緊湊、重量輕等優(yōu)點,在成都軍區(qū)步校隊與67-1式機槍進行了對比試驗,結論是80式機槍的射擊精度、壽命完全能滿足戰(zhàn)術、技術使用要求,優(yōu)于67式機槍。隨后在全國幾大軍區(qū)同時做性能對比試驗時,80式都和67-1式相當,甚至略占優(yōu)。但是,考慮到裝備的繼承性等問題,80式并沒有能夠取代67-2,而是僅僅供一些特種部隊、空降兵部隊和海軍陸戰(zhàn)隊使用,剩余部分主要出口。令人欣慰的是,墻內開花墻外香,80式通用機槍以其優(yōu)異的性能、低廉的價格,在海外市場受到了熱烈的歡迎,直到今天還在大量出口,在一段歷史時期內,中國仿制的80式通用機槍銷量甚至超過了原產的PKM。
隨后,我國在1980年式通用機槍的基礎上仿制蘇聯(lián)PKT機槍(即PK機槍用于坦克上作為并列機槍的版本),1986年設計定型,1991年投入生產,被命名為1986年式7.62毫米車裝機槍,主要用作坦克的并列機槍,如99式主戰(zhàn)坦克的并列機槍。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在上述的中國仿蘇的武器裝備當中,筆者有幸拆裝過幾款經典槍械,如SKS半自動步槍、AK47突擊步槍、56式四聯(lián)裝高射機槍等,從拆解程序上來說,都很容易上手,其原因是機構的靈巧度非常高。這些武器到現(xiàn)在也有五六十年的歷史了,但是現(xiàn)在再看依然是很難被超越的經典,它們的設計思想達到了當時很多兵器設計師無法企及的一個高度。
我國制式武器的仿蘇歷程從上世紀50年代持續(xù)到80年代,甚至于自主研發(fā)的81式槍族都有蘇聯(lián)輕武器的影子,被稱為“81式AK”。而且,我國的創(chuàng)新之路比較艱難,從63式自動步槍的誕生到撤裝,狙擊步槍事業(yè)受限于工業(yè)水平而一度滯后,都是中國軍工人心中永遠抹不去的痛。從口徑上來看,我國武器直到20世紀80年代依然深受蘇聯(lián)影響,使用7.62毫米槍彈,一直到95式槍族的問世,才終于有了中國特色的自動步槍。
每一個大國,它的崛起之路都不容易,而欲強國,必先強軍。中國軍工以仿蘇為基礎,不等不靠,將蘇式武器的精髓發(fā)揚光大之后,走上了自主研發(fā)的競爭之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軍事科技只有有了自己的核心技術,在未來的戰(zhàn)爭中才不會受制于人,向那些披荊斬棘的前輩們致敬,沒有他們,就沒有中國軍工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