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君
摘 要:在中原經(jīng)濟區(qū)和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建設(shè)中,河南省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河南省擁有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優(yōu)勢,如何將地域文化資源優(yōu)勢轉(zhuǎn)化為中原經(jīng)濟區(qū)建設(shè)的精神動力,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方言作為集合了地域文化特征的語言變體,是深入挖掘地域語言文化內(nèi)涵的重要憑借,以河南方言親屬稱謂語為切入點,探討其語用學特點和意義,具有積極的理論和現(xiàn)實指導意義。
關(guān)鍵詞:河南方言 親屬稱謂語 語用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聯(lián)、經(jīng)團聯(lián)調(diào)研課題《語言學視閾下的河南方言親屬稱謂語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KL-2015-1134
一、河南方言分區(qū)
河南位于中國中東部,東接安徽、山東,北界河北、山西,西連陜西,南臨湖北,下轄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安陽、鶴壁、新鄉(xiāng)、焦作、濮陽、許昌、漯河、三門峽、南陽、商丘、信陽、周口、駐馬店等17個省轄市,濟源1個省直管市,21個縣級市,87個縣,50個市轄區(qū),1821個鄉(xiāng)鎮(zhèn)(鄉(xiāng):718,鎮(zhèn):1103)。①
按照賀巍在其《中原官話分區(qū)(稿)》(2005)對中原官話的劃分標準,現(xiàn)將河南境內(nèi)中原官話分類如下表:②
二、變讀
侯精一(1985)在《親屬稱謂詞的變讀》中以山西方言為例,指出“在山西方言中,用變讀一個音節(jié)的聲母、韻母、聲調(diào)的方式,可以構(gòu)成兩個不同的親屬稱謂詞?!边@里按照萬久富(2001)對“變讀”的分類,將“變讀”分為兩種類型,一是詞形相同,通過變讀聲母或韻母區(qū)分稱謂語的意義,二是詞形不同,通過重疊或改換詞頭等方式區(qū)分稱謂語的意義。
在河南方言中,一些親屬稱謂語存在詞形相同,用不同的語音區(qū)分詞義的情況,比如河南許多方言片區(qū)稱呼伯父為“伯”,但在晉語區(qū)的安陽市和安陽縣稱呼父親為“伯bai33”;河南商阜片、晉語區(qū)一些地方稱呼祖父為“大爺”,然而鄭開片的滎陽地區(qū)稱呼伯父為“dai31爺”;“娘”在河南方言中多數(shù)為對母親的稱呼,但漯項片的駐馬店市稱呼姑母為“娘niang”,在偃師、舞陽等地,“娘”字讀“niáng”或“nià”時用于對母親的稱呼,而當讀“niàng”時,則指伯母。河南境內(nèi)的晉語區(qū)某些地方稱呼姑父和姨父與河南其他地區(qū)差別較大,普遍來講,“姑”為對姑母的稱呼,“姨”為對姨母的稱呼,但在晉語區(qū),鶴壁市用“姑ku41u”稱呼姑父,用“姨i42u”稱呼姨父。
在河南方言親屬稱謂語中還有一種類型,通過重疊、該換詞頭等方式區(qū)分詞義。如在河南的不同方言片區(qū)中,“大”被用作稱呼父親、母親和伯父,但在鄭開片的滎陽地區(qū),用“老大da53”來稱呼叔父。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小叔(排行最小的叔父)小叔兒(丈夫的弟弟)
大姑姑(排行最大的姑姑)大姑兒(丈夫的姐姐)
小姑姑(排行最大的姑姑)小姑兒(丈夫的妹妹)[3]
三、面稱與背稱
親屬稱謂可分為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兩大類。直系親屬指的是與自己有直接血緣關(guān)系或婚姻關(guān)系的人,如父母、配偶和子女,旁系親屬指的是直系親屬以外在血統(tǒng)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人及其配偶,如兄弟姐妹、伯父、叔父、伯母、嬸母等。
用于稱呼直系親屬的是直系親屬稱謂詞,其中用于當面稱呼的是直系親屬面稱稱謂詞,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姥姥、姥爺、爸爸、媽媽、女兒、兒子等;不用于當面稱呼的是直系親屬背稱稱謂詞,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等。
用于稱呼旁系親屬的是旁系親屬稱謂詞,在旁系親屬稱謂詞中,用于當面稱呼的是旁系親屬面稱稱謂詞,如:伯伯、叔叔、姑姑、姑父、姨、姨父、舅舅、妗子等,不用于當面稱呼的是旁系親屬背稱稱謂詞,如:公公、婆婆、岳父、岳母、伯父、伯母、叔父、叔母、姑父、姑母、姨父、姨母、舅父、舅母等。
河南方言親屬稱謂語的面稱和背稱差別不大。背稱主要體現(xiàn)的是說話人與被提及者的親屬關(guān)系,面稱是用于稱呼說話對象的,在稱謂中還可能體現(xiàn)出感情親疏和說話人的態(tài)度等。
如上表所列舉,在河南方言親屬稱謂語中,無論是直系親屬還是旁系親屬,背稱都多于面稱。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對晚輩的面稱較為單一,一般都直呼晚輩的名字、乳名等來稱呼他們,背稱則可以用從他稱等方式。有些親屬稱謂語兼具有背稱和面稱的功能,比如“老公”、“老婆”、“媳婦”等,既可以用來當面稱呼,也可以用作背稱。
四、表達含蓄
在河南方言親屬稱謂語中,從他稱謂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稱謂方式。從他稱謂指的是在稱呼親屬時,不用表示自己與被稱呼人的親屬關(guān)系的稱謂詞稱呼,而是依從某一中間人與被稱呼者的關(guān)系來稱呼的一種特殊的親屬稱謂方式。從他親屬稱謂是現(xiàn)代漢語親屬稱謂中較為特殊的組成部分,與文化、歷史、民族心理、宗法制度等諸多因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能夠體現(xiàn)出說話者與被稱呼者之間的親疏關(guān)系、權(quán)力地位高低等許多影響交際的潛在因素。在河南方言親屬稱謂語中,從他稱謂的運用比較廣泛,我們以從他稱謂賴以產(chǎn)生的角色關(guān)系的角度出發(fā),可以將河南方言親屬稱謂分為從夫/妻稱謂、從兒稱謂、從孫稱謂。
(一)從夫/妻稱謂
要分析從夫/妻稱謂,我們從“公公”、“婆婆”、“岳父”和“岳母”著手。男女雙方在結(jié)婚之前,一般稱呼對方的父母為“叔叔”、“阿姨”,結(jié)婚之后,往往會跟隨自己的丈夫或妻子稱呼。
由姻親構(gòu)成的親屬關(guān)系,在姻親關(guān)系形成之后,丈夫按照妻子對妻子父母的稱謂稱呼,可以將隨妻稱謂的方式由對丈人和丈母娘推廣到妻子家的其他親屬,妻子也要按照丈夫?qū)φ煞蚋改傅姆Q謂稱呼,并隨丈夫?qū)㈦S夫稱謂推廣到丈夫家的其他親屬。
(二)從兒稱謂
從兒稱謂,指的是父母從子女的角度出發(fā)去稱呼親屬。從子稱謂一般用于非正式場合,多用于口語交流。可用于面稱,也可用于背稱。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第一種是“(第一/第二/第三人稱代詞)+小/妮/妞/兒/其他晚輩親屬稱謂+第三人稱代詞:他/她/的(方言“哩、類”)+‘小/妮/妞/兒/其他晚輩親屬稱謂對被稱呼者的口語稱謂”的形式,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人稱代詞可以用“我、俺、你、恁、他”等。比如:“俺兒他爺爺”、“恁外甥他閨女”、“小他奶”、“妞她奶”、“孩兒他爸”、“他叔”等,這種從兒稱謂在年紀較大的人中使用得較為普遍。
第二種從他親屬稱謂是比較隱蔽的,我們經(jīng)常能夠見到的“大伯子”、“小舅子”、“小姨子”、“小姑子”等就屬于這種,這種從兒稱謂一般用于背稱?!安庇糜诜Q呼父親的兄長,“大伯子”是用稱呼長一輩的“伯”這一語素把同輩的孩子父親的兄長與自己聯(lián)系在一起,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稱呼的;“姨姨”用來稱呼母親的姐姐或妹妹,用“大姨子”或“小姨子”稱呼孩子的母親的姐姐或妹妹,也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來稱呼的。
注釋
① 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簡介http://www.henan.gov.cn/hngk/system/2006/09/19/010008384.shtml.
② 賀巍.中原官話分區(qū)(稿)[J].方言,2005(2):136-140.
③ 鄭獻芹.河南方言與普通話親屬稱謂之比較[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4):10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