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云曉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經典的踢貓效應:一個男主人被上司批評之后,心情不好,回去與妻子吵了一架;妻子的憤怒無處發(fā)泄,就把旁邊玩耍的孩子訓斥了一番;受了斥責的孩子怒火中燒,看到院子里的貓,就去狠狠踢了一腳。
踢貓效應本質上講的是負面情緒在不同的人之間流動轉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是由等級高向等級低轉移,由強者向弱者轉移。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因為身份和地位的差異,孩子很容易就會成為父母負面情緒的發(fā)泄口。特別是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這種情緒的轉移就更為隱蔽。
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例如在孩子做事不隨父母心意時,自己總是控制不住地對孩子發(fā)脾氣;當怒火退卻后,又會后悔不已。他們或許明白孩子的錯誤不至于讓自己發(fā)這么大的火,不應該把情緒轉移,但卻難以控制。這就需要父母懂得尊重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而所謂尊重孩子,就是要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和基本權利,在日常生活中用平等的態(tài)度來交流和溝通。長期在這種理解和尊重的氛圍下,父母無形中就會對自己的教育行為產生約束,沒有了那種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即使有負面的情緒也不會輕易轉嫁給孩子。
在平時,父母遇到挫折或產生負面情緒時,也需要注意及時排解,不要在內心積壓。情緒也是一種能量,不排解出去,很容易宣泄到家庭成員身上。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還要學會“內觀”,也就是體察自己的內心和情緒。一旦覺得自己情緒不對,可以暫時把自己和孩子分開,等情緒正常之后,再教育孩子,這樣就能避免因為自己教育不當,而對孩子產生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