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每個媽媽都有些屬于自己的拿手吃食。
有一回,我?guī)Я死霞业牡毓细山o朋友,軟軟的,布滿白色的霜。她說,我媽媽很喜歡吃這種地瓜干,和市面上賣的不一樣,想知道怎么做。我想了想說,這個似乎麻煩些,城市里一般做不了。至于究竟是怎樣的流程,我記得也不真切,回去問問長輩吧。
我一直奇怪為什么只有老家威海才有那樣香甜軟糯帶白霜的地瓜干,而市面上見的都是淡黃色硬邦邦的,間或也有袋裝的紫薯干,味道著實一般?;厝ヒ粏柌胖?,原來吃到家里做的地瓜干并不容易,它不僅是上天的饋贈,還需要許多工序,陽光、空氣、時間的滋養(yǎng)。
首先,要蒸熟一大鍋地瓜,它們不能是從地里新刨出來的,而是要擱置一陣,讓水汽稍微收斂些,蒸熟了才會更甜。蒸熟的地瓜剝了皮,切成大小適中的片,放到干凈的案子上,拿到平房頂?shù)奶柕紫聲?,風(fēng)再一次讓水分蒸發(fā),軟軟的熟紅薯開始有了韌性,此時咬在嘴里是彈而粘牙的。
我喜歡這粘牙的感覺。記得童年在姥姥家,她曬在窗臺上的地瓜干經(jīng)常不等曬好就被我偷吃了多半,從來等不到最后的成品。
通常要五六個艷陽高照的日子,這些紅薯片才能曬到半干——留一部分水分是為了讓它們保持柔軟。然而好天氣并不那么容易等到,遇上雨雪天氣要抓緊時間收回家,一不小心就前功盡棄。婆婆家的兩鍋地瓜干就因為下雨沒能趕回家收,全都糟毀了,只得重新再做。
曬地瓜干最好有專人在家看著,除去壞天氣,往往得一個多月才能完成這道工序。晚上也得收回家,或者蒙上一層布,再裹上一層油紙,以防它們被晚上的露水濡濕。
等地瓜干曬得軟硬適宜,變成烏青的樣子,便可以收回家,放在干凈的藤條筐中,擱在屋內(nèi)陰涼處,等待它們慢慢滲出糖分長出白霜。
山東半島的丘陵地區(qū)適宜種紅薯,這里產(chǎn)的地瓜本身糖分高,制成的紅薯干才會有不輸柿餅的軟糯香甜。地瓜干每天都要來回翻動,以防局部濕氣太重,不長白霜反而生出了綠毛。等過上半個月至二十天,這些地瓜干便可以漂漂亮亮出來見人了。
冬季里去農(nóng)村的親戚家,他們常常拿出自己家做的地瓜干和炒的花生出來待客。各家的地瓜品質(zhì)不同,制作手法也有差別,成品自然各不相同。有的十分干硬,咬著頗費勁,有的入口甜味便化開了,有秋日里暖暖的陽光和風(fēng)的味道。許多的紅薯,才曬成了這樣一小缽地瓜干。
成熟的地瓜干,要放在陰涼的地方保存,老家人常把它們放在紙糊的面斗里,偶爾翻動一下。這些家伙非常嬌貴,倘若見了風(fēng),立即變得干硬無比。若是放在塑料袋里扎緊,又被悶壞了,長出了綠毛給你看。溫度稍高點就發(fā)霉,放在有暖氣的屋子是不行的。
工業(yè)加工的紅薯干,都是機器生產(chǎn),只能做到蒸熟、切割、烘干這幾步,而且只能把紅薯烘得干硬,便于包裝、儲存和運輸。那只是普通的零食罷了。老家的地瓜干多了一點水分,多了一些時間,便多了味蕾上的綿密細膩,多了內(nèi)心的愉悅驚艷。
遠離家鄉(xiāng)的人,提起威海的地瓜干便要流口水,鄰家在日本打工的小伙,歸期還遠,便央他媽媽郵寄一些地瓜干過去。他媽媽覺得運費太貴,可還是寄了——地瓜干里有家鄉(xiāng)的陽光和風(fēng),還有媽媽愛的味道啊。
(摘自閆晗微信公眾號)
【素材運用】家鄉(xiāng)的地瓜干,要先擱置一段時間,讓水汽收斂再蒸熟,再挑選艷陽高照的日子曬干。看似簡單的工序,卻要歷經(jīng)一個多月的時間,才能做出軟糯香甜帶白霜、有嚼勁的地瓜干,這種味道,不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懷念。親情猶如久經(jīng)陳釀的美酒,只有用心體味,才能愈釀而愈香醇。
【適用話題】愛的味道;用心感受;慢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