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元
作文就是在你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取其只鱗半爪——表現(xiàn)自我的獨特內(nèi)心與感受。這時完全可以寫成個人特色極強的錦繡文章。但問題在于,同學(xué)們絞盡腦汁寫出來的作文常常是言之無物,缺乏個性,多是瑣碎小事的疊加。是生活出了問題嗎?還是寫作技巧有待提升?答案顯而易見。
可如何提高寫作技巧呢?在此,可以借鑒詩歌中常用的一個表達技巧:借物抒情。即在學(xué)生的具體寫作過程中,選取一個獨屬于個人之物,將獨屬個人生活經(jīng)驗的具體之物與人世間真情結(jié)合,往往能寫出打動人心又獨具個人色彩的文章。
借物抒情的關(guān)鍵就是選取一個能貫穿全文又能與情節(jié)發(fā)展、人物情感密切相關(guān)的事物,然后借這個事物的興衰變遷表現(xiàn)人事情感的起伏變化。在這樣的文章中,明寫的是一草一木一桌一凳,但因與人物密切相關(guān),所以又處處都浸染著人物的喜怒哀樂之情。當(dāng)然,借物抒情,關(guān)鍵在于物的選取。為了更好地說明“借物抒情”的寫作技巧,下面就以幾篇學(xué)生范文為例,簡單說明一下“借物抒情”在記敘類文章中的用“物”技巧。
第一,讓“物”密切關(guān)聯(lián)人物情感
在這樣的記敘類作品中,物一般是人物關(guān)系的見證,對彼此都具有較重要的意義。這個物的變遷一般會影響到人物之間的情感關(guān)系,文章主體部分一般是按照時間順序敘述,通過前后對比抒發(fā)情感。比如下文:
她拉著我的手,靜靜地站在一旁,默默又無可奈何地守護著滿路的紫荊花。風(fēng)吹過,傳來紫荊動人的芬芳,我們看著一朵又一朵紫荊以飛舞的方式離開曾經(jīng)的枝條,又看著一朵朵紫荊分離出無數(shù)花瓣,好像后來終究分離的我們……那一天是我最難忘的一天,因為我們說我們的友誼是永遠不敗的紫荊花。
……
如今我已不再為紫荊花落而心痛了,因為我知道花落又會再開,它并未死去??蓵r光逝去,感情卻無法重新綻放。就像那開在我們心頭的永遠不敗的紫荊花早已不見。或許,就像她說過的那樣:“這沒有什么好痛的?!笨晌覅s還是抑制不住。(張琳《紫荊花》)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選取了“紫荊花”這樣一個具體之物作為抒發(fā)失去友愛之情的寄托。這里的紫荊花是兩個人友誼的見證。但久別重逢時,“我”恍然發(fā)現(xiàn)紫荊花依舊,可友誼卻早已失去。因此,作者不再因紫荊花落而心痛,卻為失去友誼感到心痛。
第二,讓“物”成為人物情感的中心
單從“物”在文中的作用來看,這種借物抒情技巧與第一點比較類似,但還是有區(qū)別的。一般說來,既然物是中心,那么就會有多個人物圍繞這個物展開對話。在敘事上,也常常是今與昔兩條甚至多條時間線索交錯進行。例如下文:
“奶奶,這胭脂盒都舊得不行了,哪來的破爛呀!”我好奇地翻動著享受著日光浴的盒子,回頭對正洗菜的奶奶說?!鞍ツ銊e動,特意拿出來給它曬太陽呢!”然后,她開始講述這個動人的故事——
……
講到這里,爺爺按捺不住了?!澳菚r候呀,你奶奶還沒現(xiàn)在這么犟嘴——”……看著爺爺奶奶馬上要大吵一架,我趕緊岔開了話題。
……
“還有啊,改革開放修路的時候要搬家,我差點就找不到它了!”……“為了這個盒子,我們經(jīng)歷的事情可遠遠不止這些呢!”奶奶眼里滿是唏噓之色。(胡苑苑《胭脂盒》)
胡苑苑同學(xué)這篇《胭脂盒》選取了胭脂盒作為抒情之物,以“我”與爺爺、奶奶的對話,漸漸引出胭脂盒背后的故事。就這樣,本文將現(xiàn)實與過去通過對話一一展開,既刻畫出爺爺奶奶的真誠的愛情,又表現(xiàn)社會的發(fā)展進步。當(dāng)然,有些作品也可以以具體之物作為中心,讓其發(fā)揮“試金石”作用,進而展現(xiàn)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第三,讓“物”成為人物情感的外化
在這樣的記敘類作品中,物與人一般具有一定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物的興衰變遷一般與相關(guān)人物的生老病死或者喜怒哀樂形成一定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比如下文:
秋風(fēng)乍起,外婆窗前的那盆三角梅似乎經(jīng)受不起那凌厲的寒風(fēng),瑟縮著身子躲閃著秋風(fēng)的侵襲。霎時,風(fēng)停了,一片枯黃的葉子飄落,又隨著下一陣風(fēng)遠去。
外公是在一天晚上走了的。他走得很靜,依舊保持著那副慈祥的面孔。我和母親得知這個噩耗后,趕上了那個秋夜的末班車,趕回外婆家。
……
窗外那盆由外公精心照料的三角梅,原本繽紛的外表已經(jīng)被秋風(fēng)摧殘得七零八落,我再也無法抑制內(nèi)心的悲痛,撲倒在外婆的懷里,任憑淚水肆虐……
……
窗外的三角梅,雖已不堪秋風(fēng)的折磨,但仍舊有兩朵花依偎在那兒,依舊火紅。
離別,固然痛苦。但比這痛苦更有力量的是愛!心與心間的相印,總能填滿心中的傷痕。離別,不痛,正因為有愛。(王峻德《離別不痛》)
上面這篇《離別不痛》選取的是三角梅這樣一個物象表達“我”、母親以及外婆對外公離世后的痛苦之情。因為三角梅是外公生前所種,所以“我們”睹物思人,將許多情感凝結(jié)在這盆花中。第一小節(jié)中“一片枯黃的葉子飄落”暗示外公的離世,“原本繽紛的外表已經(jīng)被秋風(fēng)摧殘得七零八落”則是“我”與母親情感的外化,至于結(jié)尾的“仍舊有兩朵花依偎在那兒,依舊火紅”則象征著外公外婆兩個人雖然生死相隔,但心心相印的愛情。
通過上面的事例,我們可以對“借物抒情”所提到的物、情關(guān)系進行一個簡單的歸納總結(jié):那就是以“我”的生活經(jīng)驗為中心——物要選與自我關(guān)系十分密切的物,只有關(guān)系密切才可能深入了解,讓讀者真實可感;而情,自然是由物的變遷引發(fā)的人世間真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情感充沛才可能成為一篇好文章。
下面,就以文章《痛》為例,從“物與情有機結(jié)合”的角度進行具體分析。
痛
□佚 名
小時候,我喜歡下雨天。但現(xiàn)在,因為婆婆的離去,下雨天卻成為我心底的痛。
婆婆從小就在我身邊,我兒時所有的記憶幾乎都有她的背影。我只要挑一挑眉,她都知道我向西還是向東。我非常喜歡在雨天的時候坐在婆婆身邊,搖著藤椅聽她講著一些長得似乎能讓人睡著的故事,那時我似乎對痛沒有一點兒認知。
有一次,我走進廚房,看見正煮著一鍋熱氣騰騰的湯,蒸汽不斷地從鍋蓋孔里冒出,形成一條絲帶,飄進我的鼻子里,讓我陶醉。婆婆正洗著碗,小小的我便想著不要打擾婆婆,然后就自己找了一張凳子,想要自己拿碗去盛,結(jié)果一個重心不穩(wěn),我像只笨豬一樣摔了下來。
“啊——”我還沒喊疼,婆婆便先叫起來。然后我看到她迅速把手伸過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正要灑在我頭上的那鍋熱湯翻回灶上,只有那么一滴湯灑在我手上而已,十分痛。
“怎么了?有沒有燙到你?”婆婆急切地問我,生怕我掉了一根頭發(fā)絲一般。
“婆婆,我不痛,你的手……”我驚訝地捂住嘴,只見滾燙的湯水在她手上“嗞嗞”作響,婆婆終于意識到了手上的熾痛,慌忙跑出去包扎。
之后,婆婆的左手留下了一個很大的、丑陋的燙疤,每次看到婆婆手上的疤痕,我感覺我的心正在被萬蟻咬噬,痛得不能自已。
后來,婆婆在出門時因為下雨路滑而摔倒,她滿身都是血跡,從急救室出來時滿身都是輸血的醫(yī)用管。
還是到了最后。
“別哭呀……婆婆不痛……一點也不痛……真的……”婆婆伸出那只手,我又看見了那個疤,我的心更痛了,我感覺全身的骨頭都痛得不能清醒。
“別說對不起啊,不要說那么悲傷的話呀!”我已泣不成聲,仿佛我才是躺在床上的人。
婆婆走了。下雨天,再也不會有人給我講故事了。
我心里的痛是不會停止了。
簡評:這篇文章情節(jié)較多,顯得蕪雜。從借物抒情的寫作角度來看,文章應(yīng)選取一個貫穿全文的物象,使各情節(jié)形成一個整體。對此,作者可以用文中提到的雨、湯、疤甚至開頭提到的那個老藤椅作為貫穿全文的物象。因為這些弊端,本文也未能很好地表現(xiàn)“痛”這個主題。所以,根據(jù)借物抒情的寫作技巧,本文可修改如下:
雨之痛
□劉詩源
痛,是一場再也不會停的雨。
婆婆很喜歡雨。
“雨能長莊稼,也能長人?!彼偸沁@樣說。
我也很喜歡雨,因為下雨的時候不用干農(nóng)活,婆婆就會給我講很多有趣的故事。
坐在舒適的竹藤搖椅上,聽著滴滴答答的雨聲,婆婆的故事總能把我?guī)У搅硪粋€世界神游……
幼時,綿綿無盡的雨,便是我最快樂的時光。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從垂髫小兒走進了人生的花季雨季,但我見到婆婆的機會越來越少了。有時,我會直勾勾地盯著窗外的雨,它們像一串串珍珠似的墜落,旋即又濺飛出更小的珍珠。成長帶來的別離之痛就像雨珠碎了一地,就像那個總是給我講故事的老人說過:“雨能長莊稼,也能長人。”
又是一個綿綿的細雨天,從天而降的精靈帶來的卻不是故事,而是無盡的死別之痛。
我還沒有聽夠她的故事,她卻先走了一步。
那是一個平常的下雨天,婆婆去給我送傘,腳下一滑,卻讓婆婆身受重傷。當(dāng)我趕到醫(yī)院的時候,天灰沉沉的,烏云像是海浪一般一層壓過一層,壓在我的心上,生疼生疼,讓我痛得喘不過氣來。
婆婆已經(jīng)沒有什么力氣了。我能清楚聽見她大口大口地呼吸聲。
突然,她極其艱難而又緩慢地轉(zhuǎn)動著眼珠,我跟隨她的目光看向窗外,原來外面下雨了,雨聲敲打在房內(nèi)所有人的心頭。
“下雨了啊……嘿……”婆婆非常牽強地扯起一個笑,但是她身上的傷口卻立馬讓她痛得凝固住了笑容。我的心也被這個笑容扯開了一道傷口,痛得流出血來。
“不能講故事了……咳……”婆婆想要動動身,但輕飄飄的輸液管卻壓得她難以動彈。
那個瞬間,我寧愿忍受這痛楚的是我。
窗外的雨勢已經(jīng)大得像是吞噬人的惡魔,夾雜著呼嘯的狂風(fēng),用力擊打著窗戶,也擊打著我已經(jīng)痛得流血的心。
“別哭啊……別……”帶著長長的拖音,婆婆說話都變得吃力,她想抬起手幫我抹去眼淚,卻在舉起之前就收住了。
看著窗外,她說了最后一句:“雨能……長人……”
該來的終究要來,即使會使我心痛無比。
婆婆走了。
我清楚地記得,那時那么大的雨竟然生生地停了,就像水龍頭突然被擰緊,一點水也不再滴落。抹了抹眼淚,我想,也許等我老了之后,我也會給我的孫女講一個“雨能長莊稼,也能長人”的故事。
從此,我的心里下起了一場永遠也不會停下的雨,隱隱有些痛,又有些甜。
修改之后,本文刪除了原文中的 “湯與疤”情節(jié)片段,僅保留了雨這樣一個貫穿全文的物象進行抒情。同時,根據(jù)需要進行了適當(dāng)?shù)孛鑼懪c渲染。從整篇文章來看,算是較好應(yīng)用了借物抒情技巧,也更好地表達了祖孫之情。
綜上所述,如果能夠熟練掌握“借物抒情”這種記敘類寫作技巧,還是較容易提升寫作水平的。對我們的學(xué)生而言,生活經(jīng)歷雖然類似,但自我特色卻是獨一無二:我們可能會對某種食物有特殊情感,或許對某樣“古董”懷有深情……又或許一花一草一鳥一獸一針一線都能引起自己或者家人無盡的感慨。這些圍繞具體事物的“特殊情感”“無盡感慨”用手中的筆娓娓道來,就是將尋常物、世間情有機結(jié)合的寫作過程。正像我們常常引用的詩句那樣“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天堂”,在這尋常物中,往往可以傳達無限動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