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2012年湖北高考語文單科狀元,取得138分的好成績,并順利考進名校武漢大學。
現(xiàn)在市場上有很多“考試秘籍”之類的書籍,里面的“寫作技法”,可謂是“眼花繚亂,花樣百出”,我倒覺得中學生少去研究技法,作文關鍵在于平時勤于積累,善于積累,因為“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高中生活雖然緊張,但我仍會在緊張之余,抽出時間讀報、讀書,更喜歡挖掘看似與應試無關的材料。
比如高考前夕,我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一則關于“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的報道,當時很驚訝也很氣憤,就寫了一篇《向“拆”說不》的評論性文章。后來,我在湖北高考作文中運用了這則材料,成為文中的一個亮點。其實,諸如此類材料,既是熱點,又很大氣;既可以豐富文化視野,又可以幫助積累材料。關鍵是大家平時要做“有心人”。實際上,大家平時都關注熱點話題,不妨把它們與寫作相聯(lián)系,運用材料時就不會“捉襟見肘”了。
勤于積累,不善于運用,則如同一個農(nóng)人耕地而不播種。這就需要我們不僅要善于積累語言材料,還要善于運用語言材料。俗話說“花香蜂自來,題好一半文”,好文章一看題目,便有三分妙處。題目可以引用和化用流行歌詞,也可以引用和化用廣告詞,更可以直接化用詩文等。比如我們當年高考高分作文的標題《誰解書中味》《人在風中》《特別的情給特別的你》等,還有歷年經(jīng)典的標題《真情誠可貴,理智價更高》《怎一個“情”字了得》《既“生”亮,何生“關張”》等。
其實,除了文題可以巧妙點化,行文也可以相機運用。比如往年,湖北省考生周海洋一篇名為《站在黃花崗陵園的門口》的作文,因用古體詩形式書寫,因而被湖北閱卷老師評為當年高考語文“最牛滿分作文”,周海洋也說自己平時很喜歡閱讀中外名著,尤其是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頗感興趣。寫作時臨場發(fā)揮,巧妙地運用革命歷史,自然信手拈來、游刃有余了。
然而有些同學雖然知道積累素材,卻不知道怎么運用,針對這一點,我的建議是語言不要求深、求難,要以我手寫我心。生活化的語言是最重要的,如果能用平實的語言寫出感人的場面,豈不很好?語言方面不宜逞才,但適當嵌入詩詞也是一種選擇,亦不可牽強。關于方言入作文的問題,不能搞一刀切。特別是南方的同學,因為寫作是用普通話,平日里充滿生活氣息的方言詞無法寫入作文,與真實的自己還有距離,確實遺憾。但若想做有心人,可以想想哪些方言的詞富有靈性,且寫成漢字可以讓人看明白,如果適當使用,甚至作為題目(但在文章中一定要巧妙地解釋清楚詞義),可能會出奇制勝。
那么我們在今后的素材運用中要注意什么呢?當務之急就是解決“無米之炊”的問題?!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要解決“無米”的問題,我建議除了多讀報,還可以必備一個“素材本”,按照高考必考的熱點話題,積累素材,每天一則,分類積累(誠信類、人性類、環(huán)保類、時尚類、教育類等),并注明材料的適用話題(成功自信、誠實守信、堅韌堅強、理想責任、謙遜豁達、感恩惜物、想象創(chuàng)造等)。積累后,經(jīng)常翻閱,爛熟于心;以小組為單位,交換成果,一則變多則;交流看法,一材變多用。積累得越多,寫作的視野就越開闊,寫作時自然就能信手拈來,運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