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健文
唐太宗李世民年輕時隨父親李淵到處征戰(zhàn)平定亂世,有次重要戰(zhàn)役,父親有個決策要連夜拔營攻打一個地方。李世民覺得這個決策太冒險,就勸父親:后方有埋伏,前方戰(zhàn)斗也缺乏十足把握,結果可能前后受敵,形勢非常不利。可李淵拒不采納,李世民不畏父親反感仍多次勸諫,都以失敗告終。眼見軍隊就要拔營了,李世民就在帳篷外面嚎啕大哭。父親李淵聽到哭聲,細問原因,終于聽進勸諫,停止軍事行動。后來,父子聯手平定天下,奠定了盛世唐朝的基業(yè)。
《弟子規(guī)》里講“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意思是說:父母有過失,當子女的應該勸說他們改正。勸說時盡量做到臉色溫和愉悅,話語柔順平和。假如父母不接受,那要等到他們高興的時候再勸。若父母親仍聽不進去,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陷于不義,哪怕勸說招致責打也毫無怨言。
曾有人說《弟子規(guī)》倡導之孝道為愚孝,出此言之人可能并沒有仔細做過研究。從“親有過,諫使更”這段話就可看出,《弟子規(guī)》認為孝順要發(fā)自內心,并承認父母也可能有過錯,并非讓世人對父母言聽計從。若父母做錯了還聽之任之才為愚孝。知道父母有錯后應該力諫更正,采取一切可行的方法幫父母看到問題,改正錯誤。這也提醒為人父母者,如果孩子向我們提些建議,需要積極回應。鼓勵孩子多與我們交流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正確的就應該吸收采納,對培養(yǎng)孩子的主見有重要作用。
當然,《弟子規(guī)》也講到“怡吾色,柔吾聲”,提倡子女給父母建議時要注意方式。這讓我聯想到,如今有些孩子在外面說話羞羞怯怯,回到家里和父母親說話態(tài)度卻很差,父母親一旦有了過錯就更不得了。對待長輩的態(tài)度,應當從小教起,不恰當時就及時矯正,以免習慣成自然。作為父母,也應當以身作則,對長輩多幾分尊重,孩子自會看在眼里,學在心里。“怡吾色,柔吾聲”,這樣的古訓在什么時候都不會過時。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币馑际钦f:父母愛護自己,想要孝順有什么難的?如果父母厭惡自己卻還能繼續(xù)行孝,正如李世民不畏父親反感仍耐心勸諫,才是難能可貴。父母應教導孩子,自己也非圣人,也會有糊涂的時候、錯怪他的時候。此時他不應該真對父母生氣,諒解父母、繼續(xù)愛父母才是孝心的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