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兮
植樹造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翻閱史冊,不難發(fā)現(xiàn),一些封建帝王在種樹這事上居然也是蠻“拼”的。
世人印象中,“焚書坑儒”的秦始皇是個不折不扣的暴君,但其允許存世刊印的書目中卻有種樹書籍的身影。不僅如此,他還要求在修建馳道(相當今天的國道)時,路旁每隔七米就要種一棵樹,這估計是中國最早的“綠化帶”了。
一向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漢文帝、景帝父子對種樹這事當然也不含糊,曾九次頒布勸民植樹之詔:“多農(nóng)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倍媳背瘯r的北魏孝文帝,這位以“漢化改革”著稱的鮮卑族皇帝,不僅給百姓分田植樹,連樹的品種、數(shù)量及栽種時間都有詳細規(guī)定。
今人每稱柳樹,總不覺與“楊”并提,卻鮮知此美稱源于隋煬帝。在下令開鑿?fù)?,他接受大臣虞世基的建議,帶頭在運河兩岸栽植柳樹,并御書賜柳樹姓“楊”。同時,他還大行獎勵之策,“柳一株、賞一縑”,縑就是雙絲的細絹,這個賞賜可不薄。
宋太祖將植樹實績與官員考核直接“掛鉤”,政績斐然者直接“晉升一級”。相較于趙匡胤的“正面倡導(dǎo)”,元世祖忽必烈的政策可就讓官員們誠惶誠恐了,他也是中國第一個將植樹立法的帝王。他要求各級官吏每年都要上報種樹情況,對于失職或弄虛作假的則按法律論罪。這樣的規(guī)定,讓旅行家馬可·波羅大為贊賞。
如果有人排“帝王種樹排行榜”的話,明太祖朱元璋當居榜首。這位“放牛皇帝”很有經(jīng)濟頭腦,一上任就大力發(fā)展“經(jīng)果林”,“令天下廣植。凡民戶有田者,須種桑麻、栗棗各二百株?!彼€鼓勵利用荒山閑地造林,實行“免稅”政策,樹木成材后歸種樹者。而對于砍伐、偷盜樹木者,一律治罪、絕不手軟。在他推動下,大明朝種樹成風,全國種樹規(guī)模在10億株以上,僅南京鐘山一帶就種了50余萬棵梧桐樹、棕櫚樹,他自己也由此獲得了“種樹皇帝”的雅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