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Ⅰ試題
一、語言文字運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話空缺處依次填入成語,最恰當?shù)囊唤M是(3分)()
大師上課,不僅功底深,內容豐富,令人難以忘懷,他們上課的開場白,也,見稟性,顯風格。有的一開始就把課堂氣氛搞得活躍了,有的幽默地介紹自己,有的是精心設計的,一張口就,有的則是隨意而為,好似,其實意蘊深矣,有心者才能意會。
A.各有千秋驚世駭俗侃侃而談
B.各抒己見不同凡響侃侃而談
C.各有千秋不同凡響信口開河
D.各抒己見驚世駭俗信口開河
2.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3分)()
A.近幾年,常有報紙對明星大肆吹捧,過分的溢美之詞,愈發(fā)助長了某些明星的驕傲情緒。
B.所有感受過北京夜晚車流的人,都會對“現(xiàn)實的”燈光美景所震撼,這種震撼產(chǎn)生的是另一種想象力:世俗的、眼前的實際生活中瑣碎的事情。
C.“最美麗城市”的指標是根據(jù)城市的規(guī)劃設計、基礎設施、建筑個性、整體協(xié)調、文化底蘊、自然環(huán)境和公眾口碑等方面評分的。
D.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近日在上海舉行,盤點富有創(chuàng)新性、科學性的考古學研究成果的“世界考古論壇獎”備受關注。
3.下列詩句與“晴空一鏡懸明月”對仗工整的一項是(3分)()
A.時雨點紅桃千樹B.亭閑有竹春常在
C.夜市千燈照碧云D.有閑春色燕雙飛
4.依次填入下面兩句中橫線處的語句,與上下文語意連貫、音節(jié)和諧的一組是(3分)()
(1)遺落在這里的神話、傳說、軼聞太多太多,,俯首更是滿目珍奇。
(2)我相信這段傳說。因為,縱觀歷史,。人生美好,人生有時也很無奈,為他人造墓的人,有時恰恰是為自己也造了墓。
①寸寸皆是相思,步步都有風流
②步步有風流,寸寸皆相思
③冤魂無數(shù),英雄亦無數(shù)
④英雄無數(shù),冤魂亦無數(shù)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5.閱讀下面這幅漫畫,對它的寓意理解最貼切的一項是(3分)()
A.創(chuàng)造性思維要在實踐中善于捕捉靈感。
B.我們要拋棄的恰是我們正要尋找的。
C.生命從一開始就考驗著我們的取舍。
D.獨立常始于為自己想出第一個主意。
二、文言文閱讀(18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題。
李賀集序
杜牧
大和五年十月中,半夜時,舍外有疾呼傳緘書者。某曰:“必有異。”亟取火來,及發(fā)之,果集賢學士沈公子明書一通,曰:“吾亡友李賀,元和中義愛甚厚,日夕相與起居飲食。賀且死,嘗授我平生所著歌詩,離為四編,凡千首。數(shù)年來東西南北,良為已失去。今夕醉解,不復得寐。即閱理篋帙,忽得賀詩前所授我者。思理往事,凡與賀話言嬉游,一處所,一物候,一日夕,一觴一飯,顯顯焉無有忘棄者,不覺出涕。賀復無家室子弟得以給養(yǎng)恤問,常恨想其人、詠其言止矣。子厚于我,與我為賀集序,盡道其所來由,亦少解我意?!蹦称湎Σ还詴啦豢?,明日就公謝,且曰:“世為賀才絕出前?!弊尅>訑?shù)日,某深惟公曰:“公于詩為深妙奇博,且復盡知賀之得失短長。今實敘賀不讓,必不能當君意,如何?”復就謝,極道所不敢敘賀。公曰:“子固若是,是當慢我。”某因不敢辭,勉為賀敘,然其甚慚。
皇諸孫賀,字長吉,元和中韓吏部亦頗道其歌詩。云煙綿聯(lián),不足為其態(tài)也;水之迢迢,不足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為其和也;秋之明潔,不足為其格也;風檣陣馬,不足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為其古也;時花美女,不足為其色也;荒國陊殿,梗莽丘壟,不足為其恨怨悲愁也;鯨呿鰲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蓋《騷》之苗裔,理雖不及,辭或過之?!厄}》有感怨刺懟,言及君臣理亂,時有以激發(fā)人意;乃賀所為,無得有是。賀能探尋前事,所以深嘆恨古今未嘗經(jīng)道者。賀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使賀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騷》可也。”
賀死凡十五年,京兆杜牧為其序。
(選自《樊川文集》,有刪節(jié))
6.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某曰:“必有異?!碑悾翰黄匠5氖?/p>
B.亟取火來,及發(fā)之發(fā):拆開
C.不覺出涕涕:眼淚
D.《騷》有感怨刺懟刺:諷刺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由兩部分組成,按慣例先說明事由,隨后轉入正題,但具體寫法上有不同于一般序文之處,主要表現(xiàn)為一再寫自己推辭作序,竭盡藏抑之能事。
B.李賀字長吉,其詩曾經(jīng)受到韓吏部的推崇;將要死去前把他生平所寫的詩歌交給集賢學士沈子明,編為四卷,總共有上千首。
C.李賀生年二十七歲就死了,世人都說:“假使李賀并未死去,稍微加強論理,遠遠超過《離騷》之上是可以的。”
D.本文盡管有論理辨正多于形象判斷的特點,但綜合地反映李詩特點,能全面反映其原有神氣,因此是成功的。
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吾亡友李賀,元和中義愛甚厚,日夕相與起居飲食。(4分)
譯文:
(2)云煙綿聯(lián),不足為其態(tài)也;水之迢迢,不足為其情也。(4分)
譯文:
9.在正面評價部分,作者是如何分層評議李賀作品的?請分點作答。(4分)
答:
三、古詩詞鑒賞(11分)
10.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
劉長卿
古臺搖落后,秋入望鄉(xiāng)心。
野寺來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
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自今。
注:此詩作于詩人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旅居揚州之時。吳公臺:在今江蘇省江都縣,原為南朝沈慶之所筑,后陳將吳明徹重修。
(1)本詩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是如何表現(xiàn)蕭索凄涼的氛圍的?(4分)
答:
(2)結合全詩,簡要分析作者“惆悵”的原因。(3分)
答:
(3)請簡析這首詩結尾句“長江獨自今”的妙處。(4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寫(8分)
11.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荀子《勸學》)
(2)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恐美人之遲暮。(屈原《離騷》)
(3)親小人,遠賢臣,。(諸葛亮《出師表》)
(4),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宮賦》)
(5)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行路難》)
(6)我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此亦飛之至也。(莊子《逍遙游》)
(7)木秀于林,;,眾必非之。(李康《運命論》)
五、現(xiàn)代文閱讀(一)(20分)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題。
祖母的眼睛
許俊文
回眸如煙的往事,常有一些眼睛與我相遇,那其中就有我的祖母。
其實,祖母的眼睛并不明亮,即使在她的身體還沒有衰老時也是如此——昏花。那是因為她年幼時得了一種病留下的后遺癥,一直伴隨終身。視力不濟,祖母鋤地就更拿捏不準了。你可別小看鋤地這活兒,講究的是心到,眼到,手到。可祖母呢?明明鋤頭是沖著雜草的,卻偏偏落在了禾苗上,要不,就把禾苗白花花的根給弄斷了,于是,祖母的手與心就不由得顫抖了一下。這種生理上的缺陷,對祖母的心靈傷害是巨大的。勞動時,她不得不俯下比別人低矮了許多的身子,離土地近些,再近些,有時身體幾與土地平行,大老遠地,我一眼就能從人群中分辨出誰是自己的祖母來。也許是在長期的勞動中一直保持這種貼近土地的姿勢,祖母的腰便過早地佝僂了,就像一株被風吹得傾斜的高粱,永遠也無法和其他高粱并肩生長。這不是祖母的錯,但她必須獨自承受這種“錯”的代價。
祖母侍弄我家的自留地,常常會把我?guī)г谏磉?,說我就是她的眼。這也難怪,有些雜草總是粘在幼苗的根部,祖母想下手拔掉它們,不得不借助我的眼睛。祖母將拔下的雜草攤在手掌上,告訴我這是什么草,那是什么草?,F(xiàn)在我還記得那些草的名字:鐵線草、燈籠草、鬼見愁草、虎耳草、鞭桿草……我說認識草干嘛?祖母瞥了我一眼,說,莊稼是莊稼,草是草哩,兩個混在一起,人鬼不分哪行?
祖母一生熱愛土地,不,祖母從不說熱愛,她只說喜歡,土生百金,連皇帝都要靠土來養(yǎng)活。或者,她什么都不說,只用肢體來表達對土地的虔誠。我見過祖母種豆子,她的臉幾乎貼著地面,丟一粒,瞅一眼,要是有一粒豆種沒丟進土穴里,她會撿起來重新放妥帖。我說不就一粒豆子嘛,彎腰磕腦的不值得。祖母說,虧你說得出口,一粒豆子咋啦?你虧待了它,土地也會虧待你的,你別以為土地是個啞巴,可它什么都清楚。
不錯,祖母的視力是差,但她的心卻貼著泥土,或者說她就是一株植物,土里生,土里長,你說她怎能不了解土地和莊稼呢?說起來有點兒玄,祖母晚年病重,躺在家中半年不能下床,一天她突然問我,說,地里的麥子該黃梢了吧?我立馬跑到地里去看,果然麥穗的梢頭現(xiàn)出淡淡的鵝黃色,在小南風的吹拂下輕輕搖晃著。我問祖母是怎么曉得的,她說在地里扒拉了一輩子,不看也曉得。
記得祖母跟我說過,莊稼青黃不接時農家的日子最難熬,于是人們就站在山坡上朝麥田眺望,盼望著麥子早一天成熟。祖母自然也是眺望者中的一個,她雖然看不清遠處麥子的色澤,卻能夠從煦暖的微風中嗅出麥子漸漸成熟的氣息,想必也會陶醉的。我就無法做到這一點。其中的原因似乎與視力無關,因為我的心老是飄飄忽忽的,壓根兒就不愿在那片土地上扎根。
祖母得了絕癥后視力就更差了,有時連我坐在她的身邊也看不清。我的眼淚便簌簌滴落在她瘦骨嶙峋的手背上。祖母顯然是感覺到了,就哄我說,別哭,來生我們還在一起。
也許是上蒼開恩吧,祖母臨死前眼睛突然變得明亮起來,用炯炯有神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她緊緊攥著我的小手,驚喜不已,她說,我總算看清我的孩子了……祖母還想把話繼續(xù)說下去,無奈只是靈光乍現(xiàn),一口氣沒上來人便走了。
祖母是帶著一雙好眼前往天堂的。我一直這樣認為。
(有刪改)
12.“我”在這篇散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3.試從修辭角度簡要賞析文中畫線的句子。(4分)
祖母的腰便過早地佝僂了,就像一株被風吹得傾斜的高粱,永遠也無法和其他高粱并肩生長。
答:
14.文中寫祖母的視力極差,為什么結尾處卻說“祖母是帶著一雙好眼前往天堂的”?(6分)
答:
15.你如何看待文中祖母對土地那種執(zhí)著的愛?試結合文本,聯(lián)系當前社會實際,談談你的看法。(6分)
答:
六、現(xiàn)代文閱讀(二)(18分)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題。
“無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區(qū)別
章培恒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標舉境界,以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同時又說:“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疁I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卑凑账睦碚摚▽嶋H也是如此),有“無我之境”的都是佳作;而這些作品既是“以物觀物”的結果,似乎作者只需靜觀默照,不必也不應有感情參與其間。但如仔細考慮一下王國維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并非如此。
第一,所謂“有我之境”,并不是就詩句中提及的那些具體事物而說,而是就其所構成的總的境界而言。例如其所引《踏莎行》的“可堪”二句,其中“孤館”“春寒”“杜鵑”“斜陽”都無從證明只是秦觀“以我觀物”的結果,只要那館驛附近沒有其他的房屋,只要當時雖是春天卻比較寒冷,那自然是孤館、春寒;至于春天之有杜鵑,晴日之有斜陽,更毋庸詞費。那么,為什么這兩句詞是“有我之境”呢?他在《人間詞話》的另一處,稱這兩句的境界為“凄厲”。這顯然是就此二句的總體而論。而其所以被視為“有我之境”,當是因為在王國維看來,雖是較為寒冷的春天薄暮,又處在孤館之中,其景色也不應凄厲若此;秦觀這樣寫,乃是以“我之色彩”涂于景物上的結果。
第二,“有我之境”既是就其總的境界言,“無我之境”當然也是如此。而詩詞中的境界全都滲透著作者的主觀感受。就被王國維作為“無我之境”例證的“采菊”兩句(出陶淵明《飲酒》詩“結廬在人境”)和“寒波”兩句(出元好問《穎亭留別》)來看,都具有寧靜、淡遠之致。這大概也就是其境界之所在。不過,就是以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寧靜、淡遠也都只是人的主觀感受,而非景色的物質屬性。自然,有些景色本身所具的特點有可能引起某些特定的感受,但卻并非一定要引起這樣的感受。例如,我國古代的詩人中有不少人贊美過秋天的寧靜、淡遠,但也有許多人感慨過秋天的寂寞、凄清,很難說哪種感受更符合秋天景色的本身特點??峙聝烧叨加衅湎喾帯Q言之,即令人的主觀感受與景色的某些特點確是相應的,但為什么他所產(chǎn)生的是跟某種景色中這些特點相應的感受而不是跟同一景色中的那些特點相應的感受呢?為什么他所感到的是寧靜、淡遠而不是寂寞、凄清呢?在這里起決定作用的,歸根結蒂還是人的主觀——“我”。何況在這過程中移情作用又往往難于避免。就說被王國維作為“無我之境”的那幾句詩吧:“白鳥悠悠下”的“悠悠”,是悠閑自在的感覺,但鳥在這樣飛翔時到底是否悠閑自在人是無法知道的,只不過人在看到鳥這樣飛下來時產(chǎn)生了悠閑自在的感覺,就把它加到了鳥的身上,所以,這正是“以我觀物”而非“以物觀物”;至于“悠然見南山”,既可解釋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也可解釋為見到悠然的南山,只有采取后一種解釋才與“無我之境”相合,而以“悠然”形容山正與以“悠悠”形容鳥一樣,也是移情作用。由此可知,所謂“無我之境”,其實并非“以物觀物”,它跟“有我之境”一樣,都是“以我觀物”,從而都“著我之色彩”,只是“有我之境”的這種特征鮮明一些,“無我之境”則隱蔽一些而已。
第三,這些被認為寫“無我之境”的作品,雖因其多具寧靜、淡遠之致而易使讀者誤會為作者并無強烈的感動,但在作者的內心卻充盈著對其所寫這種生活內容的摯愛。
總之,即使是被認為寫“無我之境”的作品,仍然離不開作者深沉、濃厚的感情。讀者在讀這些非虛構性的詩詞時,無論是被其“無我之境”抑或“有我之境”所打動,都是在感情上與作者共鳴。
(有刪改)
16.“但如仔細考慮一下王國維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并非如此”一句中的“如此”,指代的是什么?(4分)
答:
17.文章第三段是如何闡明“詩詞中的境界全都滲透著作者的主觀感受”的?(8分)
答:
18.在本文作者看來,“無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異同點是什么?(6分)
答:
七、作文(70分)
19.根據(jù)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70分)
一棵樹,一棵樹,彼此孤立地兀立著,風與空氣,告訴著它們的距離,但是在泥土的覆蓋下,它們的根伸長著,在看不見的深處,它們把根須糾纏在一起。(艾青《樹》)
語文Ⅱ(附加題)
一、閱讀材料,完成20~22題。(10分)
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并起。歷唐貞觀開元之盛,輔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 歸 于 正 蓋 三 百 年 于 此 矣 文 起 八 代 之 衰 而 道 濟 天 下 之 溺 忠 犯 人 主 之 怒 而 勇 奪 三 軍 之 帥。
(節(jié)選自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20.用斜線“/”給上面文言文中的畫線部分斷句。(限5處)(5分)
21.蘇軾與、并稱“三蘇”。(2分)
22.試概括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3分)
答:
二、名著閱讀題(15分)
23.下列對有關名著的說明,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三國演義》中智慧的化身當屬諸葛亮,書中記敘了有關他的許多膾炙人口的事跡,如火燒赤壁、七擒孟獲、六出祁山、華容道義釋曹操、空城計智退司馬懿、揮淚斬馬謖等。
B.《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發(fā)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了“魯迅”這一筆名。
C.沈從文的《邊城》充分描繪了湘西邊地風俗,元宵節(jié)的煙火、端午節(jié)的龍船、中秋節(jié)的賞月和月夜男女溝下對歌,都表現(xiàn)出湘西邊地風俗純真的美。
D.哈姆萊特是體現(xiàn)莎士比亞人文主義理想的典型形象,是主人公軟弱退縮、畏葸不前的性格與現(xiàn)實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導致了他必然的人生悲劇。
E.《歐也妮·葛朗臺》從當時法國的社會現(xiàn)實出發(fā),充分揭露資產(chǎn)階級自私和貪得無厭的剝削本性,并以歐也妮的“德行”和普遍存在的“惡癖”相對照,以寄托理想。
24.簡答題(10分)
(1)請結合對多幕劇《雷雨》主題的理解,談談作品以“雷雨”為題的用意。(6分)
答:
(2)簡要說明《紅樓夢》中“大觀園”的來歷。(4分)
答:
三、材料概括分析題(15分)
我曾經(jīng)把詮釋學的“衍義”之說,與我國傳統(tǒng)詩論中的“詩無達詁”之說,以及清人譚獻在《復堂詞錄序》中提出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觀點,做過一些“似而非是”的比較;因此現(xiàn)在我把現(xiàn)象學中的意識向客體投射的意向性活動之說,與中國傳統(tǒng)詩論中的一些說法,也做一些“似而非是”的比較。在中國傳統(tǒng)詩論中,自《毛詩·大序》就曾經(jīng)有過“情動于中,而行于言”的說法。而就其引起“情動”的因素而言,則早在《禮記·樂記》中也已曾有過“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的說法??梢姟靶摹迸c“物”交相感應的關系,原是中國詩論中早就注意到了的一種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質素。其后鐘嶸在其《詩品·序》中,對于使人心感動的“物”更有過較為具體的敘寫,他曾把感人之“物”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屬于自然界的現(xiàn)象,另一類是屬于人事界的現(xiàn)象。前者如“春風春鳥,秋風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后者如“楚臣去境,漢妾辭宮,塞客衣單,霜閨淚盡”,前者固可以“搖蕩性情,形諸舞詠”,后者也同樣是“凡斯種種,感蕩心靈”。而除去心物交感以外,中國詩論中也一向認為人心之動常是帶有一種意向性的。所以《毛詩·大序》在“情動于中,而行于言”一句話之前,還有一句“詩者,志之所之也”的話。像這些說法,我以為都與西方現(xiàn)象學中所提出來的,意識主體與現(xiàn)象客體之關系及意向性活動之說,有相似之處。中國詩人也一向注重“以意逆志”的說詩法,這當然與西方詮釋學之想要追尋原意的詮釋者之追求也有相似之處。我在一篇詞論中曾引過一副對聯(lián),其中有“心理中西本自同”之說,西方現(xiàn)象學之注重意識主體與現(xiàn)象客體之間的關系,與中國詩論之注重心物交感之關系,其所以有相似之處,也就正因為人類意識與宇宙現(xiàn)象接觸之時,其所引起的反應活動,原是一種人類之共相的緣故。
(選自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有刪改)
25.“心理中西本自同”的原因是什么?請簡要概括。(2分)
答:
26.作者就“現(xiàn)象學中的意識向客體投射的意向性活動之說”“與中國傳統(tǒng)詩論”做了哪些“似而非是”的比較?請分點概括。(6分)
答:
27.文中畫線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的弦外之音是什么?請舉一詩歌(或詩句)實例,具體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7分)
答:
參考答案
1.C(第一空,聯(lián)系后面的“見稟性,顯風格”,可選定“各有千秋”;第二空,如選“驚世駭俗”則程度過重;第三空前有“好似”一詞,只能選“信口開河”。)
2.D(A項,“溢美”本身意思就是“過分地贊美”,再加上修飾語“過分”,語意重復。B項,“對……所震撼”句式雜糅。C項,搭配不當,不能說“指標是根據(jù)……評分的”。)
3.C(可用排除法作答,具體考慮結構對稱以及仄起平落。)
4.B(第(1)句主要應考慮押韻——“思”“奇”,第(2)句注意后面的“人生美好,人生有時也很無奈”。)
5.A(以所破蛋殼為傘,正體現(xiàn)著“創(chuàng)造性思維”,屬于靈機一動之舉。)
6.D(刺:斥責、指責。)
7.D(應為“文章盡管有形象判斷多于論理辨正的特點”。)
8.(1)我的亡友李賀,元和年間和我情誼很深,每天起居飲食都在一起。(關鍵詞有“義愛”“日夕”“相與”等。)(2)云煙連綿繚繞,不足以描摹李詩的千姿百態(tài);江湖悠遠浩淼,不足以表述李詩的深情婉致。(關鍵詞有“綿聯(lián)”“為”“其”“迢迢”等。)
9.①先用一連串富有表現(xiàn)力的排比句,從各個方面喻示李詩的總體風貌,其詩歌的情志聲色、音韻格調都得到了生動的說明。②又用“理雖不及,辭或過之”“使賀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騷》可也”加以總結,既肯定李詩長處,又指出其缺失。
參考譯文:
唐文宗大和五年十月間,半夜時分,屋舍外有大聲疾呼傳送書信的人。我說:“一定有不平常的事。”趕緊取火照明,等到拆開信件,果然是集賢學士沈子明有信一封,信上說:“我的亡友李賀,元和年間和我情誼很深,每天起居飲食都在一起。李賀將要死去前,曾經(jīng)把他生平所寫的詩歌交給我,編為四卷,總共上千首。幾年來我歷經(jīng)東西南北,確實以為已將李賀的詩稿丟失。今晚醉酒后醒來,再也睡不著覺,就翻閱、整理書箱里的書籍、文稿,忽然找到以前李賀交給我的詩稿?;叵?、梳理往事,凡是與李賀言談嬉游,每一個處所,每一種時令,每一天,每一次飲酒吃飯,清楚而明晰沒有忘記的,不知不覺流下眼淚。李賀再沒有家室子弟能由我供養(yǎng)問候的,常常懷想他、為他遺憾,詠嘆他的言談舉止罷了。你跟我交誼深,給我替李賀詩集作序,詳說李賀詩歌淵源所自,也能稍微寬解我的心事。”當晚我沒寫信告訴他這事做不了,第二天到他的住所辭謝,并且說:“世人認為李賀的才華大大超過前人?!蓖妻o不寫。過了幾天,我仔細考慮后對沈子明說:“您對于詩了解得深妙奇博,而且又詳知李賀的得失短長?,F(xiàn)在假若如實為詩集作序而不謙讓,一定難以符合您的心意,怎么辦呢?”又一次表示推辭,極力陳說不敢為李賀作序。沈子明說:“您堅持這樣做,這是怠慢我啊。”于是我不敢辭謝,勉力替李賀詩集作序,然而內心很慚愧。
皇孫李賀,字長吉,元和年間韓吏部也相當推崇他的詩作。云煙連綿繚繞,不足以描摹李詩的千姿百態(tài);江湖悠遠浩淼,不足以表述李詩的深情婉致;春天生機洋溢,不足以比方它的和融;秋天明麗凈潔,不足以評述它的格調;風中的帆檣、陣前的奔馬,不足以表現(xiàn)它的勇武之氣;瓦棺篆鼎,不足以比擬它的古奧;鮮花美女,不足以比況它的雋秀之色;荒蕪的國都、破敗的宮殿,芊芊莽莽的山岡田野,不足以描述他詩中蘊含的怨恨悲愁;巨鯨吞云吐水、鰲鱉跳擲翻騰,牛頭鬼、蛇身神,不足以形容他詩作的荒誕虛幻。大概是屈原作品的后代,論理雖然比不上(屈原作品),辭藻或許超過它們?!峨x騷》含有怨恨感憤,談到君臣之道的理與亂,時時用以激發(fā)人們的情意;李賀所寫的詩歌,在這方面有所欠缺。但李賀能探尋前朝史事,用來深切感嘆遺憾古往今來未曾闡述的。李賀生年二十七歲就死了,世人都說:“假使李賀并未死去,稍微加強論理,遠遠超過《離騷》之上是可以的?!?
李賀死后十五年,京兆人杜牧為他的詩集作了序。
10.(1)選取了典型的意象:荒涼無人的野寺、隔水幽深的云峰、西下的殘陽、凄涼的鐘聲和空曠的山林。(2分)采用了遠近結合和視聽結合(或者以動襯靜)的手法。(2分?;囊暗乃略簛硗腥松偈菍懡埃羲魍品甯@幽深是寫遠景;“夕陽依舊壘”是視覺描寫,“寒磬滿空林”是聽覺描寫。)(2)吊古傷今之悲,流亡之苦,思鄉(xiāng)念家之痛。(每點1分)(3)以景結情(或者借景抒情)(1分),描寫人去臺空,只有長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陽下獨自流淌,江山依舊,人物不同(2分),抒發(fā)了深沉的物是人非之感。(1分)
11.(1)吾嘗跂而望矣(2)惟草木之零落兮(3)此后漢所以傾頹也(4)后人哀之而不鑒之(5)玉盤珍羞直萬錢(6)翱翔蓬蒿之間(7)風必摧之;行高于人
12.①豐富內容?!拔摇笔巧⑽闹械囊粋€人物,記述祖母的一些事情時涉及“我”。②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通過“我”的所見、所思和所感來寫祖母的思想情感、生活態(tài)度。③形成對比。如“我”不愿在那片土地上扎根,與祖母對土地的熱愛形成對比。④抒情作用。用第一人稱“我”來寫作,便于抒發(fā)對祖母的懷念之情。
13.運用比喻、比擬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祖母因操勞而身體過早地衰老。
14.①從文章描寫看,因為“祖母臨死前眼睛突然變得明亮起來,用炯炯有神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并且能看清“我”;②從內容看,祖母平時是非分明,能分清莊稼與雜草,并酷愛著土地;③從象征性來看,“眼睛”還可指代祖母對待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它始終明亮地閃爍在“我”的思想深處,給“我”以警醒;④從作者的情感來看,表達了作者對祖母的祝愿,祝愿祖母在天堂眼睛完好、明亮,希望她不再有痛苦。(答出三點即可。)
15.示例:我很贊賞祖母對土地的感情,祖母對土地的觀點和態(tài)度是正確的。文中寫道:“祖母一生熱愛土地,不,祖母從不說熱愛,她只說喜歡,土生百金,連皇帝都要靠土來養(yǎng)活。或者,她什么都不說,只用肢體來表達對土地的虔誠?!弊婺傅脑挻碇袊f萬勞動者的心聲,土地是農民的根本??墒?,當今社會一些地方的農村,有一部分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他們對土地的感情逐漸消退,有的甚至拋卻土地,任人亂建,且不說是否違背法律,單就他們對待土地的態(tài)度和感情來說,可說是淡漠,這也漸漸偏離了中國作為農業(yè)大國,人口眾多而糧食短缺這一社會現(xiàn)實。這種對待土地的狀況應引起社會有關部門的重視??傊?,文中的祖母對待土地情感真摯、目光長遠,值得我們敬仰。
16.有“無我之境”的作品是“以物觀物”的結果,作者只需靜觀默照,不必也不應有感情參與其間。
17.①首先指出被王國維作為“無我之境”例證的“采菊”兩句和“寒波”兩句,都具有寧靜、淡遠之致,而寧靜、淡遠也都只是人的主觀感受。(2分)②其次,分析指出有些景色本身所具的特點有可能引起某些特定的感受,但卻并非一定要引起這樣的感受,人的主觀——“我”在這里起決定作用。(2分)③再次,結合“白鳥悠悠下”的“悠悠”以及對“悠然見南山”可有兩種解釋,指明在這過程中移情作用往往難以避免。(2分)④最后得出結論。⑤全段運用例證法,有力地說明了王國維對“無我之境”的解說是不夠準確的。(2分)
18.相同點:①兩者都是就詩句中提及的那些具體事物所構成的總的境界而言。②所謂“無我之境”,其實并非“以物觀物”,它跟“有我之境”一樣,都是“以我觀物”,從而都“著我之色彩”。③無論“無我之境”還是“有我之境”的作品,都離不開作者深沉、濃厚的感情。不同之處:“有我之境”“著我之色彩”的特征要鮮明一些,而“無我之境”則會隱蔽一些——因其多具寧靜、淡遠之致而易使讀者誤會為作者并無強烈的感動。
19.寫作提示:材料核心句是“它們的根伸長著,在看不見的深處,它們把根須糾纏在一起”。根,有自然之根,也有社會之根。而從本題所給的材料指向看,應該由淺到深,展開聯(lián)想。比如,你可以想到故鄉(xiāng)之根、民族之根、文化之根、思想之根、精神之根等等。根深葉茂,祖國強大,才能有我們的幸福;海峽兩岸,流落他鄉(xiāng)的游子,根在何處?只要讓思維的觸須像根一樣延伸,一定會找到豐富的內涵,從而寫出優(yōu)秀之作。
20.復歸于正/蓋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
21.蘇洵蘇轍
22.示例:高度贊頌韓愈在儒學和文學上的歷史功績,充分肯定其忠誠與勇氣。
參考譯文:
自從東漢以來,儒道淪喪,文風敗壞,佛、道等邪說一齊出現(xiàn)。經(jīng)歷了唐代貞觀、開元的興盛時期,依靠房玄齡、杜如晦、姚崇、宋景等名臣輔佐還不能挽救。只有韓文公從普通人里崛起,在談笑風生中指揮古文運動,天下人紛紛傾倒追隨他,使思想和文風又回到正路上來。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三百年左右了。他的文章使八代以來的衰敗文風得到振興,他對儒道的宣揚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他的忠誠曾觸怒了皇帝,他的勇氣能折服三軍的主帥。
23.A D(A項,“華容道義釋曹操”表現(xiàn)的是關羽的忠義;D項,錯在“軟弱退縮、畏葸不前”,應為“猶豫彷徨、憂傷苦悶”。)
24.(1)示例:整個故事的背景、情節(jié)都和雷雨有關,故事的高潮、悲劇的發(fā)生都集中在雷電交加的狂風暴雨之夜,可以說,“雷雨”是整個作品的自然環(huán)境(3分);作者還以“雷雨”象征作品的社會環(huán)境,告訴人們,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悶抑郁的空氣里,一場改變現(xiàn)實的雷雨即將來臨。(3分。或“作者還以‘雷雨象征作品的社會環(huán)境,通過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和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矛盾沖突,反映了正在醞釀社會大變動的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社會現(xiàn)實”)
(2)示例:賈政之女賈元春被加封嬪妃,皇帝特許賈府建造省親別院。(2分)賈府大興土木,歷時半年建成,后元春回家省親,賜名“大觀園”。(2分。意思對即可)
25.人類意識與宇宙現(xiàn)象接觸時會引起的共相反應活動。(2分。照抄原文不給分)
26.①“心”“物”交感是中國詩論早就注意的一種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質素;②中國詩論一向認為人心之動常帶有意向性;③中國詩論與西方現(xiàn)象學中所提出來的意識主體與現(xiàn)象客體之關系及意向性活動之說有相似之處;④中國“以意逆志”的說詩法與西方詮釋學追尋原意的詮釋者之追求有相似之處。(答對1點1分,2點2分,3點4分,4點6分)
27.弦外之音:①詩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文本為讀者個性化閱讀提供了可能性和自由度(2分);②對同一作品,讀者之間存在體認的巨大差異甚至褒貶相反的看法。(2分)詩歌示例: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舉例無誤1分,答案不唯一),本來詩人是表現(xiàn)戀人間的相思之苦,但今天的讀者卻把它用來比喻教師等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并被大家廣泛接受。(理解正確2分)
(作者:林逾靜,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