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
公孫景茂,字元蔚,河北河間阜城人,南北朝至隋朝時期大臣、學者。由于博學多識,被稱為“書庫”,隋文帝楊堅仰慕其賢,七十七歲時授予其刺史之職。
公孫景茂很注意撫恤百姓,以自己的德政感化州民。為了治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他把辦公地點搬到了百姓的炕頭上,這個“搬”字文章很大。路途崎嶇,交通不便,一個耄耋老人,又是“上儀同三司”的高級別(從一品),不是八抬大轎、三班衙役、前呼后擁,而是“好單騎巡人”,就是單人獨騎,輕車簡從,不聲不響地騎著馬,家常便飯似地來到百姓家里,并且還特別“好”這一口。公孫景茂就是要親眼看看他們生活得怎樣,有什么想法?有什么訴求?有什么困難?做到心里有數,施政時有針對性地予以考慮,如果當時能解決的就現(xiàn)場拍板了。當中,發(fā)現(xiàn)德行出眾、知書達理的正人君子和勤儉治家、和睦鄉(xiāng)鄰的農戶,他就在集會上予以表揚。如果遇到犯有過錯的人,就嚴肅地進行教育,既教他們如何守法,又教他們如何做人,曉之以至理,動之以真情,就像對待自己的子弟一樣。之后,卻不會將其公之于眾,“如有過惡,隨即訓導,而不彰也?!?/p>
公孫景茂深信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塊良善的沃土,沒有不能教育好的“刁民”,只是由于缺乏及時有效的教育才叢生了各種雜草和荊棘,只要精誠所至,哪怕就是塊頑石也有悔悟開竅的那一天,要用愛心、耐心喚醒他們內心的自尊和良知,從而使其走上人生的正道。至于不教而懲、不教而誅,他是斷不會出此愚蠢下策的。倘若發(fā)現(xiàn)鰥寡孤獨、老弱病殘,公孫景茂則會拿出自己全部俸祿買來牛犢、雞、豬分送給他們。
公孫景茂杜鵑啼血般的苦心教化和博大愛心的感化,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由是人行義讓,有無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婦人相從紡績。大村或數百戶,皆如一家之務”。孝悌仁義、敦信守睦、誠敬禮讓蔚然成風,儼然一個安居樂業(yè)的真實版“世外桃源”。他也因德高望重、才能卓異、愛心如海,被人們由衷地尊稱為“良牧”。
公孫景茂八十七歲時在淄州刺史的任上去世。朝廷自皇帝以下諸官員無不大慟,百姓聞知奔走哀號,各州為他奔喪的吏民達數千人,沒有趕上殯葬的就望著他的墳墓痛哭,在野外祭奠后方才遲遲離去。
“化”,是潤物無聲,是自然而然,是不知不覺。公孫景茂的教而化之、感而化之,化掉了一座座“冰山”,化掉了一顆顆“炸彈”,化出了心悅誠服,化出了感激涕零,化出了其樂融融,化出了淳樸民風。公孫景茂的“化境”不啻為一個可觸可感的人間“圣境”。
責任編輯:高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