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網6月15日文章,原題:中國將成為高收入國家是“忽悠”?《人民日報》6月12日發(fā)表文章,預計中國將從2024年進入高收入階段,成功跨越困擾拉美國家多年的中等收入陷阱。文章作者、社科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美國研究所所長鄭秉文對媒體表示,2024年已經是非常保守的估計,中國應在2022年或2023年進入高收入階段。對此,不少重量級學者都表示贊同,認為中國幾年后將進入高收入社會。
不過,對于中國幾年后就能成為高收入國家這一光明前景,輿論的反應似乎不太正面。網絡輿論更是認同的少,嘲諷的多。一些網民稱自己的收入“拖了祖國的后腿”,還有網民干脆指這是官媒的“忽悠”。
那么,中國幾年后將成為高收入國家是“忽悠”嗎?恐怕也不能簡單地下結論。從學術角度看,鄭秉文等人的分析有理有據(jù)。比如,根據(jù)世行公布的收入分組標準,2012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GNI)為5870美元,2015年達到7880美元,距離1.26萬美元的高收入標準已不太遠。201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已相當于10.42萬億美元。也就是說,今后六七年,中國只要實現(xiàn)6%的年均增長,就能在2024年跨入高收入社會的門檻。果真如此,中國高層設定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又多了一個佐證。
網民們對即將到來的“高收入社會”反應冷淡,當然不是對“高收入”本身有意見。實際上,中國經濟增長確實改善了大多數(shù)民眾的生活,普通民眾之所以對“高收入”這類詞匯比較敏感,并不是因為他們生活無著,而是經濟增長給他們帶來的好處,與部分精英們得到的好處相差太遠。加上特權、城鄉(xiāng)和地域差別,以及官僚腐敗等現(xiàn)象造成的社會不公,又進一步抵消了他們的“獲得感”。
按照目前的發(fā)展勢頭,中國成為高收入國家確實沒有多少懸念。但如何增強民眾對小康社會和高收入國家的認同感,仍是官方的難題。▲(作者于澤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