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瑋
“功不唐捐”,出自《法華經》,意思是“所有功德和努力不會白白付出”。
胡適在1932年致畢業(yè)生講話中引用了,并說:
“一個人的努力,在我們看不見想不到的時候,在我們看不見想不到的方向,早已生根發(fā)葉開花結果了?!?/p>
我在大學學的是國際新聞,現在是做法治報道的記者,可以說所學和實際操作關系不大。
但學過的那些課程時不時會在一些場合蹦出來,“功”確實在“看不見想不到”的時候和方向里,顯現了。
大學的通識課程教育就是這樣的“功”,或許聽著枯燥,或許看上去無用,
但是努力學過后,效果在課堂之外的工作和生活中一直發(fā)生著作用。
空降大課
“明天,我們集體罷課吧?!?/p>
那是一個春夏之交,大三下學期。微信剛出現,學生們仍然是QQ的忠實用戶。QQ群里,大家正義憤填膺地說,要用“罷課”來表明態(tài)度。
當時我是新聞傳播學院的一名學生,學院四天前臨時通知,全學院所有學生在接下來一個月里的周四周五晚上,臨時加一門新課——《口語傳播學》,由一名外籍客座教授英文授課。
教學秘書做了不少安撫工作,向我們細致地解釋:這個教授很厲害,很難請,之前一直沒確定下來;她是美國人,這次最多在國內待一個月,不得不采取集中授課的模式,每周兩次,每次三小時,連續(xù)上四周就結課;她的課很有用,所有學生都要上,大課。
教學秘書的解釋沒有安慰到激憤的群眾。在得知一整個月額外空降了二十四個小時的課程,群里炸開了。不知道誰最先說了句“罷課”,呼聲越來越高。
我們學院那時候有三個專業(yè),廣播電視新聞、國際新聞和廣告學,三個專業(yè)早就分開上課,很久沒有全學院一起的大課了。我注意到,在群里主要說“罷課”的是廣播電視新聞專業(yè)和廣告專業(yè)的同學??梢岳斫?,我們國際新聞專業(yè)的,教授是美國人,全英文授課我們專業(yè)是習慣了,可苦了另兩個專業(yè)——廣播電視新聞專業(yè)正在教剪輯課,這門專業(yè)課很繁重;廣告專業(yè)很少用英文上課。
周四晚上六點半,我好奇又忐忑地提前到了教室。學院有140個學生,課程安排在大的階梯教室。離上課還有半小時,我?guī)缀醯谝粋€到了。五分鐘后,老師來了。
這是一個華裔面孔,小巧玲瓏的身材,一進教室就和我say hello。我自然地和她聊起來。她自我介紹說是臺灣人,在美國伊州大學芝加哥分校教書。我當時是國際新聞專業(yè)的班長,覺得有必要和老師解釋一下,以免一會兒真的出現了“罷課”,沒人來,豈不尷尬?
“老師,這門課程是突然加進來的,有些同學可能之前已有計劃,會有一些沖突。”我說。
“噢,別擔心!這門課程很有趣,你們會學到很多東西。如果他們不來,是他們的損失!”老師笑著說。
我沒那么擔心了。
上課前十分鐘,同學們陸陸續(xù)續(xù)走進教室,基本坐滿了。我看了看,在群里叫囂“罷課”最兇的那些人也都來了。學院有領導過來,介紹授課教授名叫張惠晶,在美國伊州大學芝加哥分校教授新聞傳播學,任系副教授,平時也在臺灣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擔任訪問學者??磥?,能請來給我們做客座教授是挺不容易的。
張惠晶老師的中文不夠好,所以她一上臺就用英文授課,她簡短地向我們介紹了她即將要上的《口語傳播學》的大致內容,隨后在投影儀上打出了一張“syllabus”。
“Syllabus”是美式課堂中常見的,勉強可以翻譯成為“課程計劃”,通常是介紹課程內容,大概需要多少周完成,并具體到每一周的閱讀計劃、作業(yè)與目標。我覺得這很有用,它展示了一個教師對課程的宏觀把控,也能讓學生們有的放矢。對于我來說,“syllabus”不陌生,可有一些同學明顯不淡定了。
“什么?每一堂課都有閱讀材料?”“她剛才說手上的那本教材要去復印???OMG,就是那本和磚頭一樣厚的書嗎?”“下下周就要期中考試了,最后還要期末考試?。¢]卷?。。 ?/p>
介紹完“syllabus”,張老師開始講課。我抽出了筆記本,看見周圍不少同學還處在震驚狀態(tài)中。
不可能不傳播
密集的課程眼瞅著已經過半,期中考試已經在路上。
張惠晶的課我適應得挺好,覺得內容不錯,還寓教于樂。但她的課程口碑在同學之間呈現出兩極化:覺得有趣的和覺得聽不懂的。她上課基本不點名,從第二次開始,課堂人數就縮減了五分之二,階梯教室往往是后幾排坐滿,前幾排沒人。
張惠晶老師上課是美式的小班教學模式。她喜歡和學生互動,喜歡在拋出一個問題后聽聽大家的意見,但每每這種時候就是尷尬的冷場時間了。她喜歡舉例子,但有時候舉的例子本身就有一定的理解門檻,比較難懂。最大的問題是,她是預設了我們都按照“syllabus”上的要求,在每一堂課之前做好了準備,閱讀過了相關內容的。
然而并沒有。
大三的我經過了差不多兩年多的磨練,已經知道如何和外國老師打交道,那就是,一定要讀課程材料!Stick to the syllabus(嚴格遵守課程計劃)。如果課程計劃要求你讀40頁的文獻,那么哪怕草草過一遍、哪怕看每一行的首字母,也一定要走一遍,不然就等著在上課的時候聽天書吧。但不得不說,不少同學比較被動,是各種理由不看。
其實道理是,出力者長力。只有預習了內容,對于課堂上老師的講解才會理解。教材的內容是原始的東西,老師的講解是經過她的咀嚼的,是再加工的,如果你連原材料都不知道,那怎么能明白再加工呢?更不要提,用批判性的思維去看待這一種再加工了。
這個道理我也不是一開始就明白。
剛上大一,我們學院經常140多名學生上集體大課,學專業(yè)入門課,比如《新聞學概論》《傳播學概論》,也一起上了一些必修課,比如高數、計算機。大一結束了,我們按照自己的興趣,分成了廣告、廣播電視和國際新聞這三個方向。
大二結束,國際新聞專業(yè)的同學包括我,都有些惶恐,覺得啥也沒學到。那時廣告專業(yè)的同學已經實踐了各種PS本領,可以隨心所欲地修“小清新大長腿”了,廣播電視專業(yè)的同學像模像樣地扛起攝像機,剪輯片子了。再看看自己,上了一些英語課,但說起來還是磕磕巴巴,上了不少文史哲,但聽上去有些虛無縹緲。沒有一些實打實的“產出”,一年多的學習有些乏善可陳。
后來我才慢慢意識到,那一年的積淀是多么有用。所有的“投入”都不會無用,只不過沒到你意識到。所謂“功不唐捐”。
我坐在張惠晶的課堂上,對這一點的體會更深了。
在我看來,張老師的課很有趣,她主要介紹“口語傳播”的基本理論,包括理論發(fā)展的歷史沿革。難得的是不枯燥,我至今記得很多有趣的點,比如對話中的話語權利——如果兩個同樣強勢的人對話,就像兩個向上的箭頭“↑↑”,雙方都想要說服對方,最后什么也聽不進去,所有的信息都空空流走了;如果是兩個弱勢的人對話,效果也不一定好,“↓↓”,他們可能容易妥協(xié),得過且過;最好的對話模式應該是“↑↓”,在對話中,雙方都要有讓步,強勢的注意傾聽,弱勢的大膽闡述?,F在的我常面對各色采訪對象,三教九流,才在實踐中明白,要想達到比較好的傳播效果,就應該“遇強則弱,遇弱則強”,因為大多數人在和人交流的時候,首先在意的并不是“對方說了些什么”,而是“自己說的對方接受了多少”。
又比如,張老師說,傳播是一個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行為,“人不可能不傳播(man cannot not communicate)”,和人交流是一種人際傳播、小組開會是一種組織傳播、集體聯(lián)歡是一種群體傳播——“就連你們現在腹誹‘真的嗎我現在就沒有說話啊,這也是一種‘體內傳播”,張教授說著眨了眨眼:“傳播學就是這樣包涵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钡拇_,采訪別人、與他人交流甚至和自己對話,都是一系列復雜的傳播行為,而改變傳播中的任何一個因素都可能影響傳播效果。
采訪別人,如果不好突破,我現在會選擇去他熟悉的環(huán)境,讓他喊上相熟的朋友,這樣十有八九能成功;如果自己寫稿子寫不出來,我會帶上電腦離開辦公室,去一個咖啡館,或者把書桌挪個方向,立馬就不拖延了。傳播,就是這么神奇。
我的傳播效果很好
口語傳播的理論告訴我們,其實信息要想從一個人出發(fā)到達另一個人,很不容易;想要信息完完整整被接收到,則幾乎是不可能。信息(message)從信源(sender)達到信宿(receiver),中間有一個渠道(channel),渠道中間就會產生噪聲(noise),就算忽略了過程中的噪聲,信息從信源那里出發(fā),就已經經過了一層自我的體內傳播,而信宿在接受了信息之后,又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理解,對信息再加工。
其實,那堂課程的效果也正是如此。張惠晶的課是信息,她是想要給出這個信息的信源,課堂本身是渠道,課堂上其他同學的竊竊私語、課堂的環(huán)境等就是噪音。所以即使在最理想的狀態(tài)下,你專心聽課了,她的信息到達你那里,也要經過一層吸收,吸收的程度就得取決先前預習的程度。對于一些意志力薄弱的同學,周圍同學刷個手機、說個話的時候,大量的有用信息就這么滑過去了;如果自身帶著“這個課好無聊”“浪費美好的夜晚來上課”之類的心態(tài)抵抗課程,那么接收到的信息會更少。
這些效果直接體現在期中考試上。
期中考試是美式的quiz(小測驗),總分100分,100道題,一題一分??碱}很細致,細致到了一個概念提出者的名稱、提出的時代背景等。當天晚上,群里又直接地爆發(fā)了一次 “罷課”熱潮。大三的我們很少再閉卷考試,也很少考這么理論的知識點,張惠晶老師的考試是打了大家一個措手不及,普遍成績都不高。
我應該算是當時為數不多的幾個做到了張老師要求的學生,課前閱讀材料,課堂中積極參與,課堂后及時復習,所以我在期中考試考了第一。這對于我來說是一個正向的激勵,讓我有了更多的積極性,這對于有效的傳播也是有益的。期中考試后,有一些得了低分的同學和教學秘書談了一次,最后達成一致:因為課程是臨時加入的,教秘會保證所有人不掛科。拿到了這個“保證”,一直說要罷課的學生有了底。失去了正向的“拿個高分”的激勵,也沒了負面的“可能掛科”的恐懼,傳播的效果對他們來說自然更差了。
一個月的短期課程很快,在最后一節(jié)課堂上,張惠晶老師給我們道謝,說大部分人很配合她的課程,并安慰大家——考慮到普遍慘不忍睹的期中考試成績和她所能預料到的、不會很好的期末考試成績,她會酌情給大家加分。我聽到邊上的一個男生小聲應和了一句:“這是我一個月以來唯一聽懂的一句英文?!?/p>
大四下學期,快畢業(yè)的時候,我?guī)蛯W院教學秘書整理一些資料。在整理一個柜子的時候,我翻到了一沓試卷,打開一看,是當初張惠晶老師課堂的期中考試卷子和期末考試卷子。我迅速地翻到了自己的,看到在分數旁邊,張惠晶老師居然還寫了一段話。
這是我萬萬沒想到的,因為當時她的考試全是客觀題,選ABCD,沒有任何主觀題。我?guī)缀跏羌辈豢赡偷匾豢跉庾x完她并不短的一段話:“這個學生很勤奮,給我印象很深,幾乎每堂課都坐在第一排,而且聽課的時候能感覺到她是有備而來,上課的時候也能給我一些及時的反饋,她的高分就是對她努力的回報!Excellent!”
我的心里暖暖的。我從來不知道她在140多名學生里記住了我,這也印證了她授課時說過的:“人無時無刻不在傳播,語言可能只占到兩三成,還有眼神、動作、肢體語言等?!蔽覓吡艘谎劬碜?,很多知識點又無比鮮活地回到了腦子里。當時我和一個同學一起,我充滿回憶地說了幾個張惠晶老師在課堂上說過的案例,結果她一臉迷茫地看著我問:“有嗎?這么有意思的內容我咋一點兒印象都沒有啦?”
其實,大學里的大部分課程就是你投入了幾分,它就回報幾分。
大部分課程或許都不會讓人第一眼愛上,但如果能給那些課程多一些機會,受益的是我們。
責任編輯:張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