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帥?盧禹霞?楊志波
什么是藝術?眾說紛紜。有的人可以談的很高深,講了半天什么是藝術,聽的人們云里霧里捉摸不清,仿佛真的很高深。我的見解比較簡單,我認為凡是美的,耐人尋味的創(chuàng)作大都可以算是藝術。
藝術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這句話適用于任何藝術門類,是人們生活總結的經(jīng)驗。藝術家們知道只有貼近生活的藝術才能夠使受眾產(chǎn)生共鳴,才能使大眾對藝術作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脫離生活的無根藝術大多都是趨于形式,在歷史的長河中隨波逐流,不被民眾認可,最終只可能是曇花一現(xiàn)。生活中的藝術無處不在,只需要我們用尋美的眼光去挖掘去發(fā)現(xiàn),去藝術化處理使生活中的藝術題材得以升華。當然,有時不需要我們?nèi)ヌ峒儯钪杏泻芏啾菊娴臇|西就已經(jīng)是完美的藝術了,只需要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它。
生活,是時間的累積,是空間的轉換;生活是動態(tài)的,是立體的;生活是過去的也是現(xiàn)在的;生活是可預見的也是不可預見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生活帶給我們很多發(fā)現(xiàn)、很多認知,當我們衣食無憂時間閑暇時我們要求精神世界的豐富多彩。我們從生活中的花草樹木、山川河流、人文情懷等很多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去汲取精華,進行創(chuàng)作和藝術加工形成了為我們所欣賞所娛樂的藝術和文化作品。
那么,什么是生活中的美?
生活中的美包羅萬象,只要有一雙善于挖掘美的眼睛和前衛(wèi)的思想,生活中到處都是美的事物。
美的標準是什么?
在我看來美是變化的,是多樣的,沒有具體的標準。若要具體談標準就只能以色彩的搭配、構圖的形式等基礎要素來進行衡量了。但美的題材是沒有標準的,任何題材都可以塑造出美的藝術作品來。
藝術家眼中的天空、大地、花鳥蟲魚甚至是桌椅板凳,人們的一顰一笑都可以被解讀、被審視、被加工成藝術作品。同一事物也可以被處理成不同的藝術作品,可能是純藝術的也可能是商業(yè)或公益的藝術作品。
就拿一片土地來說,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來看這片土地時是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的。藝術家可以把這片土地畫成油畫、國畫甚至是漆畫或版畫,在藝術處理時可以在這片土地上臆想地加上耕種的人們或散漫的牲畜,從而形成的藝術作品就帶有淳樸本真的感情色彩;同樣是這片土地,上面什么都沒有我們也可以將它設計成保護環(huán)境的公益廣告,甚至是地產(chǎn)開發(fā)的商業(yè)廣告。無論是哪種藝術形式,我們最終都是要有審美的眼光才能夠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作出適合的藝術作品。
好的藝術作品能夠使人們產(chǎn)生共鳴和震撼,而往往被大眾能夠解讀的藝術作品的來源基本上都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生活中約定俗成的東西。由于被大眾過于熟知而被大眾忽視。善于挖掘美得眼睛和前衛(wèi)的思想在題材的限制下總會找到一個藝術的亮點,使人們重新審視身邊的事物。
在藝術家的眼中被大眾嫌棄的碎裂的地磚或脫落的墻皮都可能被重新認識,碎裂的地磚那巧奪天工不為人知的龜裂紋理和方向,精妙的線條粗細變化或是脫落的墻皮那豐富的層次感和詭異的構圖形式都是時間的塑造。在藝術家的眼中為人們所不經(jīng)意的事物都可能是渾然天成的藝術作品或創(chuàng)作題材。藝術家在生活中攫取創(chuàng)作素材時往往是廣泛地搜索,需要的、肯能需要的、大眾眼中美的事物或是“丑陋”的事物,經(jīng)過藝術家審美的眼光和前衛(wèi)的思想進行篩選、糅合,最終形成有一定內(nèi)涵的、形式感的、美感的藝術作品。每一次看到震撼的藝術作品時總會驚異于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角度和思想,他們會把一個事物的內(nèi)涵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甚至引人深思,久久回味。
藝術家們會用他們的角度,觀念將平常的東西用以藝術的加工,加之個性風格的發(fā)揮和表現(xiàn),將其展現(xiàn)出不平凡的美。而我們再對藝術家創(chuàng)作下的藝術作品通過欣賞得到美的感受。
然而,大自然中并不是因為有了藝術家才變得美麗的。我們普通大眾從自然界中也可以直接感受美,比如:大海上的日出,滿山遍野的鮮花,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美的形式。這些沒有藝術家去干涉它,它就在那,就是美的。它會直接帶給人們一定的美的感受。但不同的是藝術家們會通過這些感受去進行再次的創(chuàng)作,夸張或變形,添加或刪減,最終展現(xiàn)的是極富藝術家自身風格和感情色彩的藝術作品。我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不光是視覺上的滿足更感受得到的是藝術家的思想和精神。我們不論是閱讀書籍,欣賞畫冊或觀賞舞蹈等各種接觸藝術的形式,無不是通過藝術家們的再創(chuàng)作,加之個人的理解和見識,使我們通過藝術作品得以感觸。而自然界中自然事物的變化是客觀存在的,是一種規(guī)律的變化,并沒有藝術的加工。但是“藝術作品是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這“高于”之中就包含了藝術家自身的思想精神與風格。
所以,常人見到不一定有直接的美的感受的客觀事物通過藝術家的再創(chuàng)作,結果就不同了。生活中到處有藝術題材,到處有藝術素材,需要我們用尋美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去挖掘、去欣賞生活中美麗的事物。
(作者單位:黑河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