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曙
摘要:財務分析是為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管理決策和控制的依據。稅務部門作為企業(yè)財務報告的使用者,運用數據信息比對分析的方法,建立納稅評估模型,對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納稅申報的真實性、準確性進行分析,從而做出定性、定量判斷,并采取進一步征管措施。
關鍵詞:財務分析;納稅評估;應用初探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3-000-01
一、財務分析概述
財務分析是通過收集、整理企業(yè)財務會計報告中的有關數據,并結合其他有關補充信息,對企業(yè)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進行綜合比較和評價,為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管理決策和控制依據。
財務報告使用者是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機構,他們各自有不同的分析重點,也有共同的要求。從企業(yè)總體來看,財務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企業(yè)的償債能力,企業(yè)資產的營運能力,企業(yè)的盈利能力。
上述分析內容互相聯系,互相補充,可以綜合的描述出企業(yè)生產經營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以滿足不同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基本需要。稅務部門作為企業(yè)財務報告的使用者,其從征管角度出發(fā),運用現代工具,結合傳統(tǒng)的財務報表分析方法,逐步形成一套有特色的財務分析體系,并運用于納稅評估中。
二、納稅評估定義及與財務分析的關系
納稅評估是指稅務機關運用數據信息比對分析的方法,對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納稅申報的真實性、準確性進行分析,從而做出定性、定量判斷,并采取進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為。
納稅評估的指標分為通用分析指標和特殊分析指標,其中通用分析指標(收入、成本、費用、利潤、資產)的數據皆來源于企業(yè)財務報表,是傳統(tǒng)的財務報表分析指標在納稅評估中的具體應用。
由此可見,財務報表為納稅評估提供指標數據,納稅評估通過財務報表了解企業(yè)基本狀態(tài),是納稅評估必不可少的重要資料。
三、財務分析在納稅評估中的運用
(一)常用涉稅財務分析指標
1.趨勢變動指標:主營業(yè)務收入(成本)變動率、期間費用變動率、應收(付)賬款變動率等。
2.償債能力指標: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
3.盈利能力指標:銷售利潤率、資產利潤率、收入費用率等。
4.營運能力指標:總資產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等。
(二)具體運用(案例)對**建材有限公司所得稅、增值稅納稅評估
1.基本情況:**建材有限公司2011年、2012年底“資產負債表”中資產總額分別是205萬元、536萬元,其中存貨余額分別為12萬元、38萬元。“利潤表”中2012年收入總額637萬元,成本588萬元,期間費用46萬元,稅金及附加1.3萬元,利潤總額1.7萬元,所得稅0.3萬元,凈利潤1.4萬元??v向比較2011年利潤表數字分別是:收入386萬元,成本352萬元,期間費用33.2萬元,稅金及附加0.6萬元,利潤0.2萬元。
2.通過掃描,該公司2012年度指標掃描結果如下:(指標名稱/指標值/預警值)
(1)本期匯總收入與費用推算最低收入差異/ 0.068/-0.2。(2)本期存貨變動率/2.17/0.2。(3)增值稅稅負率/0.0272 /0.0095。(4)本期銷售毛利率/0.077/0.0422。(5)銷售毛利率變動率/-0.1277/ -0.2。(6)連續(xù)2年虧損識別/2/-2。
上述6項指標中,除增值稅稅負指標外,其余5項指標(通用分析指標)均來源于“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該企業(yè)雖然增值稅稅負超過最低預警值,但通用指標中的存貨變動率仍高于預警值,提示有風險存在。經自查,該公司在年底購進了一批緊俏物資,尚未銷售,但進項稅已抵扣,故造成存貨變動率較大。由此可見財務報表分析納入納稅評估指標后,稅務部門能更全面、健康地了解企業(yè)經營情況,數據信息不再單一化。納稅評估時運用財務分析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有針對性地查找風險點,是納稅評估的基礎。
(三)財務報表分析法與納稅評估模型相結合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稅務部門緊跟信息化的步伐,利用財務報表數據,結合納稅評估模型,不斷完善納稅評估體系。
1.與投入產出模型結合。根據企業(yè)某一時期的倉庫的進出庫量,計算出企業(yè)一定時期的產、銷量和總利潤,與企業(yè)財務報表數據比對,找出差異。
2.與能耗模型結合:根據企業(yè)一定時期的能耗消耗情況(如第三方的水電費單據),反推企業(yè)的生產經營活動情況,該分析結果相對客觀準確。
3.與工時耗用模型結合:通過對一定時期人工工資發(fā)放情況的了解,通過人工消耗,推算企業(yè)的經濟活動是否正常。
4.與設備能力分析模型結合:對企業(yè)生產設備的生產能力進行分析計算,推算出企業(yè)生產量的峰谷值,進而了解企業(yè)生產狀況,效益情況,并與財務報表數據比較分析,找出差異點。
上述四種分析模型不是獨立存在的,需要同時使用,其分析結果應當相輔相成,而不是自相矛盾的。隨著“金三”系統(tǒng)的上線,納稅評估的模型設計將更細致化、專業(yè)化、個性化。
(四)納稅評估中財務分析的局限性
不同企業(yè)采用的會計處理方法不同,而企業(yè)在編制財務報表時,對會計政策、準則的理解、選擇、運用和判斷往往影響財務指標的橫向可比性。稅務機關在分析時,習慣選擇一個定向的參照物將兩者比較,由于當今市場經濟的復雜性,企業(yè)之間差異較大,很難找到合適參照物,因此通過納稅評估軟件模型分析出來的結果,不可能完全正確展現企業(yè)的狀態(tài)。這需要今后在設計納稅評估模型軟件時,既要考慮不同企業(yè)的特殊性,同時也要與人工分析結合。
四、結語
納稅評估已成為稅收管理的日常手段,財務報表分析是其重要的依據,但因經濟環(huán)境的復雜多變,財務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導致目前財務報表質量不高,在其使用中還有很多局限性。今后工商、稅務、財政等政府主管部門應加強對企業(yè)會計信息質量的監(jiān)督,提高會計報表的真實性,讓財務報表分析在納稅評估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為稅源管理加磚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