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松
摘要:我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傳,在我國古代很多學者文人的著作讓人們受益至今,其中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對后世的史學與文學發(fā)展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妒酚洝返奈膶W評論在我國清代最為興盛,清代的文人學者在《史記》的評論上各有說辭,褒貶不一。在清代人的眼中,對《史記》的文學評論、文學評點是整個評論中最為關鍵的部分。本文針對我國清代的《史記》文學評論進行如下分析,供相關人士斟酌參考。
關鍵詞:清代;《史記》;文學評論
《史記》是我國古代西漢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我國歷史上首部紀傳體通史。從漢至清,《史記》的研究專著高達100部以上,相關數據表明,在我國清代研究《史記》的文人學者有300多人,其中《史記》的研究評論也是清代人的重大成就之一,評論的方式也較為多樣化,主要方式包括論文、書信、點評、札記等等方式。
一、《史記》評論代表性資料
《史記》是文學與史學結合的產物,也是文史結合的代表作,因此,我國清代一切有關《史記》的文學評論都是來源于歷史的評論基礎,歷史的評論與文學的評論二者屬血親關系很難分家,一些相關的評論作品也會通過《史記》的藝術特點來進行,包括人物刻畫、敘事手法、修辭方式等等。
1.吳見思,字齊賢,清初江蘇武進人,其創(chuàng)作的《史記論文》130卷,是我國清代《史記》點評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對史記的每一個章節(jié)都有點評,其主要評論體現(xiàn)在文學上
2.儲欣(1631年—1706年),字同人,清朝宜興人,其撰寫的《史記選》,摘取《史記》中的57篇,其中本紀、世家、表、書、列五體皆有評論,點評的極為細致,見解獨到。
3.李晚芳(1691~1767),廣東順德人,出身世家大族,其撰寫的《讀史管見》中摘取《史記》內容約37篇,其評論中包括行批、眉批等等,評論中多引先人的語句。
4.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靈皋,亦字鳳九,清代散文學家,是我國桐城派人士,其創(chuàng)作的《評點史記》、《史記注補正》等作品,采用“義法”的評論方式,對《史記》的敘事特點剖析的很是深刻,對整個《史記》評論影響頗深。
二、《史記》的論贊
《史記》的論贊是其思想與藝術的重要成分之一,前人對其早有評論,但各執(zhí)一詞,毀譽各半。清代人民針對其有極高的看法[1]。例如,我國清代文學家牛運震(公元1706年~1758年)創(chuàng)作的《史記評注》中對每一篇的論贊都有比較獨到的見解,評論的內容也較為豐富細致,在其評論《酷吏列傳贊》時,語言犀利透徹,列傳意義以及贊語分別的進行評論,評價列傳時的觀點多用嚴厲的詞語,將內心的憤懣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在其評論贊語之時,以為節(jié)取,贊貶相加,其評價對該內容的倫贊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在如儲欣所撰寫的《史記選》中,選用的總作品數為57篇,其中序贊論就有30篇,占總選用量的二分之一以上,可見論贊的意義相當的重大。
三、《史記》與小說的關系
《史記》與小說的關系問題初次被提起是在我國明代,從明至清,此問題越來越被重視,在我國眾多評價者中有很多人明確表示《史記》中小說的特點比價濃厚,其中吳見思在《史記論文》中評價《司馬相如列傳》時表示“史公寫文君一段,濃纖婉轉,為唐人傳奇小說之祖”。其主要想闡述的意思是想表達,《史記》在在內容上學小說相似之處極多,在文章中還呼吁眾人,便近小說矣,不可不知也。這篇內容妙語連珠,見解很是獨到。還有大多數文人在創(chuàng)作時對這一觀點也有明確的表示例如:郭嵩燾創(chuàng)作的《史記札記》中對《李斯列傳》的評述、金圣嘆在《讀第五才子書法》中的評述等等。我國古代東周戰(zhàn)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莊子也有云,曰: 指馬之一體而名之,馬不見也; 立一馬而馬之百體具矣。還有在戚蓼生《紅樓夢序》說《紅樓夢》中也表示紅樓夢與《左傳》、《史記》等作品,在表述形式與藝術形式上有極為相似的地方。在我國清代《史記》的眾多評論中,有許多類似的觀點,這也充分的體現(xiàn)了在評論者嚴重,小說與《史記》有著很深的聯(lián)系。
四、清代人對《史記》的文學評論觀點
在我國《史記》的評論浪潮中,清代是最高潮的時期,清代人民在文學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其評論的水平也進一步的提高,并且在其過程中,有能力在理論上歸納出《史記》的特點。清代的著名學者桐城派代表人士方苞在評論《史記》中利用“義法”。所謂的“義”也就是“易”。其在作品中最為突出的表達觀點就是《史記》《左傳》是義法最為精湛的兩部作品[2]。這種評論是整個《史記》評論中最為新奇的思想。這個理論的提出對整個《史記》評論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一理論的具體要求就是要“辭尚體要”,這是一個值得承揚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對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桐城派還有另一位代表人物劉大櫆,劉大櫆對史記的評論思想同樣是“義法”但其評論的理論關系更加的鮮明更加的直觀,說明方式也比較清晰,這就充分的說明清代時期清朝人對古文理論的總結已經相當的重視,其手段也比較成熟。在對《史記》文法的尊崇上劉大櫆的方式相比較方苞來講要豐富了許多。總結來講,我國清代人在對《史記》的評論中不但在評論分析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善于總結,而且對前人的思想也很好的借鑒與參考,在評論過程中在進一步的思考使得《史記》的評論的達到一個高峰,很好的為《史記》文學研究增添了力量。
五、結語
清代文學的特殊歷史文化語境與文學語境有著很大的聯(lián)系,清代人在總結研究歷史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他們以義法為起點,以語法為理念,認真研讀《史記》文本,并詳細講述小說與《史記》的聯(lián)系,《史記》的寫作藝術,《史記》的敘事藝術,“藝術的語言以及其他方面的問題。這一些研究探討了《史記》的文學特征,建立了《史記》的文學審美坐標,對清代文學的質量、地位歷史價值等都具有重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米彥青.試論女性詞在明末清初詞學思想衍變中的軌跡[J].文學評論,2012(04):50-57.
[2]王曉玲.論清代《史記》文學闡釋的特點[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6):114-1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