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全富
?
古碉風情
文楊全富
古碉風情 供圖/丹巴縣縣委宣傳部
春來了,峽谷底的大渡河沿岸,一棵棵垂柳整齊地排列在岸邊,柔嫩的枝條上已經(jīng)綻放出嫩黃色的葉子,預(yù)示著春天腳步的臨近。雖然是初春時節(jié),但在橫斷山脈腹地的丹巴,由于連日來風的襲擾,將蓄積的暖意都帶向更遠的地方,只留下刺骨的寒風在峽谷里肆虐。在峽谷中,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還沒有脫下臃腫的冬衣,夜幕降臨時一家人還圍坐在鍋莊邊燃起熊熊大火,在火塘里煨上酒,一邊咂酒取暖,一邊訴說白天的見聞。在這時候,人們久積心中遠足的想法油然而生,我也不例外,在周末,我和四川民族學(xué)院的凌立教授相約一起向梭坡鄉(xiāng)普格頂進發(fā),去參觀心儀已久的十三角碉,領(lǐng)略梭坡的古碉風情。
當汽車來到普格頂擁中寺廟時,蜿蜒逶迤的路到此結(jié)束。在寺廟前,有寬闊的停車坪,我們停好車,魚貫地走出車外,一陣寒風吹過,身上陡增寒意,只好將麻木的雙腿揉了揉,稍事休息后向山頂進發(fā)。一條曲折的小徑在寺廟后的田野里彎彎曲曲地穿行,我們在路人的指引下向前走去。在一農(nóng)戶旁,幾株柏樹圍繞著一座四角碉茁壯地成長。碉樓在藏語中稱為邛籠,早在2000年前《后漢書·西南夷傳》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壘石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記載。碉樓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用以御敵和貯存糧食柴草。碉樓有四角、六角、八角等樣式,一般建于沿河谷高山或半坡有耕地和水源的地方,結(jié)合地形,利用有限的平臺,純用石頭筑成平頂。一般分成兩層或三層,上層堆放糧食,中層住人,下層圈養(yǎng)牲畜,高二三丈,稱為邛籠;高的可有十三層,達十余丈,稱為碉。碉樓由專門的砌石匠修建,原料為亂石,用泥土黏合,不吊線,不繪圖,全憑經(jīng)驗,信手砌成。其壁面能達到光滑平整,不留縫隙,其堅固程度則可在川西這個地震多發(fā)區(qū)聳立數(shù)十年甚至數(shù)百年,經(jīng)歷數(shù)次地震仍巍然屹立,有的已偏移卻不倒,有的彎曲為弓,自成風景。眼前的這座碉樓從它殘存的身軀,不難看出它所歷經(jīng)的風風雨雨和歲月的磨礪,然而這殘碉卻更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想,從布滿射擊孔的墻面上可以看出古碉曾歷經(jīng)滄桑。因為這座古碉緊挨著房屋而建,所以當?shù)厝硕挤Q其為家碉。家碉是古時候人們儲藏糧食和祭祀的場所,有時候也有防御外敵的作用。在古碉旁,幾座藏房錯落有致地排列在一起,房屋之間一條小道相連。房屋的建筑特色具有濃郁的嘉絨民居特色,一樓為畜圈,二樓以上才是人居之所,大門離地面大概有兩米。由于嘉絨藏族的牲畜都是散養(yǎng),夜晚才關(guān)進畜圈內(nèi),為了防止牲畜進入人居之所,因此大門連接地面的是獨木梯。
古碉群 攝影/付凌云
在藏寨中穿行,仿佛走入了迷宮似的,當感覺路已經(jīng)走到盡頭時,突然峰回路轉(zhuǎn),眼前漸漸開闊起來。在一番穿行之后,我們終于走出了藏寨的包圍,來到山腳下。一條小徑深深地鑲嵌在黃泥堆砌的山包里,在里面穿行,仿佛走進戰(zhàn)爭年代的交通壕似的,抬頭只能看見窄窄的一條天色。走在里面,讓人感覺很壓抑,仿佛要喘不過氣來似的。由于雨水的不停沖刷,這條小徑也有逐漸加深的趨勢。路途中,要翻越幾座小山包,跨越幾條小溪,同行的山里人步履矯捷,而我們幾個城里人卻已經(jīng)是氣喘吁吁,只好走走停停。當來到一塊開闊地時,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竟然有一塊草坪,在密林深處,它就像是一顆綠色的翡翠鑲嵌其中。我們被眼前這純潔的綠所吸引,都歡欣鼓舞,當我們幾個準備跑過去在里面休息時,同行的山里人連忙制止了我們。他看著我們不解的樣子,隨手拿起一塊石頭,向草地中扔去,沒料到傳來嘩嘩的聲響,并濺起無數(shù)的水珠。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綠色的下面竟然藏著這樣的兇險,聯(lián)想到紅軍過草地時沼澤地陷人的故事,不由得后怕起來,向山里人投去感激的眼神。我提議給他冠以“先知”的美名,沒想到竟然一呼百應(yīng),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們就以“先知”稱呼他,反而不知道他的真實名字了。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從沼澤地旁繞過,繼續(xù)向前攀登。就在我們的勇氣要漸漸消失的時候,忽然傳來先知的疾呼,原來在不知不覺間我們已征服了漫長的山路,來到了今天我們遠足之行的目的地——十三角碉的所在地。
在一塊一萬平方米的草坪中,幾座樣式各異的古碉傲然聳立。在古碉旁,是建筑物殘留的廢墟,有的墻面上布滿了蘚類植物,墻頭上長著幾株野櫻桃樹,那遒勁如蒼龍的根須將墻緊緊地攏裹在自己的懷里,雖然經(jīng)過風雨的磨礪,然而墻壁和樹偎依在一起向自然的殘酷發(fā)出挑戰(zhàn)。十三角碉矗立在廢墟的中央,是整個建筑的主題部分。站在十三角碉的正前方,我們看到的是一座完整的古碉,棱角分明如刀切一般。當走近古碉下,那石塊與石塊之間的界限就已經(jīng)很清楚,所有的石塊都是取自天然的,毫無雕琢的痕跡。每一排的石塊堆砌都有一定的方法,首先在基座上抹上一層黃色的稀泥,然后在上面放一排薄薄的石片,因為黏土的黏結(jié)作用,石片被牢牢地黏住,在石片上又抹上一層稀泥,然后在上面放置一排形如正方體或長方體的石塊,石塊與石塊之間的縫隙由稀泥和小石子填充。在棱角處,石塊的鋒角愈發(fā)地突出,角度在九十度左右,有些角度大的,經(jīng)過匠人們用石塊的錘擊后,顯現(xiàn)出理想的角度來,被安放在棱角處。從古碉的底抬頭仰望,那棱角竟然組成一條直線,仿佛渾然天成,感覺不到它是由多個石塊堆砌而成的。在離地十余米的地方,有一座木門,門框全由整根原木稍許加工而成,其實應(yīng)該說它是窗戶更為妥帖一些。在戰(zhàn)爭年代,門口離地面越高,門洞越小,更具有防御外敵的作用,如果將獨木梯從門洞里往上抽上去,那么只有徒手攀爬的份兒了,然而墻壁上、石塊與石塊之間沒有一點縫隙,毫無著力點,爬墻技藝再高的人也只能束手無策。
十三角碉 攝影/楊全富
此時,我的眼前浮現(xiàn)出幾百年前的某一天,一群身披甲胄的戰(zhàn)士拿著戰(zhàn)刀,背負巨弓貓腰前進,然而他們的行蹤被警覺的藏獒所察覺,霎時間,藏獒狂吠起來,寨子里的人們聞警之后迅速地退到碉房底,從獨木梯上魚貫而上,家中的小伙子等到人們?nèi)客巳氲锓亢髮⒛咎菅杆俚爻榱松先ィ锓績?nèi)每個家庭成員都拿起菜刀、棍棒、石塊等原始工具,耐心等待敵人發(fā)起的攻擊。當敵人來到碉樓下后,準備往上攀爬,然而光滑的墻壁竟然沒有著力點,他們舉著弓箭向門樓射去,被厚厚的門板所阻擋。進犯之敵將手中的刀劍向墻縫鑿去,但厚厚的石墻間被黏土牢牢地黏結(jié),鋒利的刀劍在這里也沒有用武之地,有些刀劍被折斷。突然,碉樓的頂端上,男女老幼們舉起石頭向來犯之敵投去,霎時間石雨紛紛砸中敵人,在鬼哭狼嚎聲中,來犯之敵抱頭鼠竄。敵人不想就此罷休,他們團團圍住碉房,想困死餓死碉房里的人,然而一月有余,碉房里炊煙裊裊歌聲不斷,他們只好悻悻然地退兵。碉房里的人們歡欣鼓舞,為勝利而歡呼。
同行的先知用莊重的神情為我們講述了古碉的來歷。相傳在遠古時代,在普格頂住著一戶窮苦的老百姓,他們每天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然而由于連年的戰(zhàn)爭和天災(zāi),常常入不敷出,過著極其貧窮的生活。有一年的冬天,一位小姑娘呱呱墜地,由于孩子生下來就眉清目秀,父母非常高興,為她取名卓瑪,希望她為家中帶來好運。卓瑪姑娘小時候就很聰慧,三歲時就能幫父母親算賬,五歲時就能當家做主。待到卓瑪姑娘十二歲的時候,已出落得美麗動人,她不僅美麗,而且智慧過人,將家中的大小事務(wù)安排得井井有條。在她的操持下,家中漸漸地富有起來,成為遠近聞名的大戶人家。然而人怕出名豬怕壯,幾股土匪對此窺視已久。為了抵御這些賊寇,卓瑪姑娘決定將家搬遷到山腰上,選址就是現(xiàn)在十三角碉的所在地,她聘請當?shù)赜忻氖鼋橙诵藿ㄒ蛔慕堑飿恰啄旰?,四角碉樓如期修建完畢。有一天,卓瑪姑娘外出,當來到半山腰處時,看見一座八角碉樓矗立在山包上,她被八角碉樓無與倫比的美所感動,遂決定在自己的房屋旁也修建一座比八角碉還要雄偉美觀的碉樓。回到家中,卓瑪姑娘打開倉庫,查看家中的糧食,糧食堆滿了每一個角落,臘肉懸掛在屋頂,就像是一排排倒掛的樺樹,豬油餅子堆積如山??粗@些,卓瑪姑娘對修建的碉樓進行了簡單的計算,這些吃的東西大概能修建起一座十三角的碉樓。其實修建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來可以炫富,二來與四角碉互為犄角,必要時能彼此聲援。在修建十三角碉時頗費了一番周折,在普格頂已經(jīng)有八角碉,因為八角碉互相對稱,且有四角碉作為藍本,所以修建時較為容易,然而十三角碉的修建是第一次,且每個角的角度很難把握,當時沒有度量角的儀器,因此匠人們坐在一起,一連研究了幾天幾夜,還是一籌莫展,毫無頭緒。幾天后,匠人們找到卓瑪姑娘,表示無能為力,卓瑪姑娘笑了笑,飛速地在草地上插上二十幾根木棍,將手中的羊毛線快速地在木棍上繞來繞去,不一會兒,碉樓模型躍然草地上,匠人們目瞪口呆,紛紛豎起大拇指齊聲贊頌,被卓瑪姑娘的智慧所折服。第二天匠人們根據(jù)卓瑪姑娘所做的模型開始建造嘉絨藏區(qū)第一座十三角碉樓。
站在十三角碉的下面,那凜冽的風從碉樓的墻角處刮過,發(fā)出尖利的嘯叫聲。因為有石墻的遮擋,風只能在高處回旋,最后帶著怒氣向山腳呼嘯而去。在十三角碉的旁邊,一片廢墟中,幾株白楊樹挺著瘦削、倔強的枝條挺立著,雖然時值初春,但是在它的枝頭還看不見一點春色。在十三角碉的旁邊,有一座十余米、形如碉樓的房屋,其實應(yīng)該說它是樓房最為貼切。從外邊看,房屋的樣式保存得比較完整。我從門洞里鉆進去,在里面才發(fā)現(xiàn)其實它已經(jīng)是風雨飄零、搖搖欲墜了。站在里面,抬頭可以看見四方形的天空,幾株雜草搖曳著枯黃的莖葉,更增添了蕭瑟的氣氛。斑駁的墻壁上還殘存著一些黃色的黏土,樓層與樓層之間還能依稀辨別出當時所用木料的粗細,有幾處的墻壁還保存得較為完整,上邊還殘留有煙熏火燎所產(chǎn)生的煙漬,從煙漬的厚度可以想象出當時的安居樂業(yè)和富足的生活狀態(tài),我想這或許就是廚房。在樓房的面前,分布著一些斷墻,從殘存的墻基還能看出房屋的大小,并能揣摩出這些房屋的作用。西邊的那座廢墟大概就是管養(yǎng)牲畜的地方,因為它的面積較大,而且外面沒有隔墻,只是在里面才有一道石墻將整個壩子一分為二。在嘉絨地區(qū)一般都叫這種畜圈為敞圈,一大半裸露在外面,這樣便于牛羊吸收更多的陽光,避免發(fā)生傳染性疾病。而還有一小半在樓房的下面,嘉絨藏區(qū)俗稱其為黑圈,里面的光線很暗,是畜養(yǎng)肥豬的地方。因為空間狹小,光線暗,所以難辨白晝,減少了豬的活動量,貪吃貪睡,才會長得膘肥體壯。畜圈的旁邊,有一些被隔開得很小的房間,就在我們紛紛猜測的時候,同行的先知一語點破夢中人。他說,這是古時候的人們飼養(yǎng)馬的地方,因為嘉絨藏區(qū)山高路遠,購買生活必需品要到很遠的地方去,靠人工背運速度很慢,而且勞民傷財,所以許多家庭都飼養(yǎng)有馬,少則一兩匹,多則幾十匹。先知為我們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從房屋的間數(shù)中不難看出,當時十三角碉的主人擁有六十余匹馬,這在當時的社會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財富。在東面因為正對著陽光升起來的地方,所以房屋的建筑比西面雄偉,應(yīng)該是人居之所。房屋都以十三角碉為中心而建,每個墻角的修葺方法與十三角碉的修葺方法如出一轍,從殘存的房基可以看出當時建筑的雄偉。此時我突然有種想法,那就是如果能將這些建筑都恢復(fù)到原樣,那么它的身姿將會是何其的雄偉,再輔以十三角碉、四角碉的襯托,將會成為羅浮宮的縮影,可與世界宏偉的建筑媲美。
傍晚時分,余暉在遠處的山頂上纏繞,如黃色的哈達隨著山巒的起伏逶迤起伏不定??粗焐珴u暗,我們幾個只好收拾起閑云野鶴之心,向歸途走去。路途中,先知告訴我們,原來這里的古碉有很多,相傳每戶人家有兒子降生,都要修砌碉樓以示慶祝,每年修一米左右,待到孩子長成小伙,那碉樓也已建成。這些小伙結(jié)婚生子之后,又開始為自己的孩子修砌碉樓,年復(fù)一年、日復(fù)一日,樂此不疲。從中可以看出嘉絨藏族那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和對碉樓圖騰崇拜的生活方式。先知頓了頓,用略帶婉惜的語氣告訴我們,在普格頂,解放后還殘存有碉樓100余座,但后來損壞了不少,現(xiàn)在想起來覺得很可惜。當我們分手時,我們幾個要給他一點辛苦費,他堅決不接受??粗h去的背影,我分明感覺到了一種熱愛家鄉(xiāng)、保護自然的情懷在普格頂上空久久縈繞。
(責任編輯/呂文錦 設(shè)計/毛豆)
①十三角碉 攝影/楊全富
②半山腰的母碉 攝影/楊全富
③丹巴梭坡古碉群 供圖/中共丹巴縣委宣傳部
④丹巴梭坡藏族碉樓 攝影/王達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