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鏡頭是一種模擬畫面主體的視點和視覺印象進行拍攝、表示片中角色觀點的鏡頭。當角色掃視一場面,攝像機代表該角色的雙眼,展示出角色所看到的景象。
主觀鏡頭把攝像機當做某一角色的“眼睛”,直接“目擊”場景中的其他人和事。這種鏡頭運營擬人化的視點運動方式,因此更能讓觀眾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調(diào)動觀眾的注意力,增加他們的參與感。與客觀鏡頭的紀實性相比,主觀鏡頭更追求視覺沖擊和畫面效果。當主觀性角度拍攝到的影像呈現(xiàn)在銀幕上時,觀眾開始會有些不適應,但看到視點隨自己移動時,代入感增強,會有與以往電影不同的刺激感和視覺體驗。
簡單來說,攝像機變成了觀眾的眼睛,當觀眾與人物“直視”時,仿佛與TA進行對話的就是自己,而鏡頭中的演員不正視攝像機時,觀眾又變成了“偷窺的人”,如果是一部犯罪片,那么每個觀眾都將是這個罪案的“目擊者”。
主觀鏡頭有多種類型,不是只有《硬核亨利》中的鏡頭才屬于主觀鏡頭,很多電影會采用這種鏡頭語言。它的主要呈現(xiàn)形式有單一的主觀鏡頭、客觀鏡頭轉(zhuǎn)主觀鏡頭、主觀鏡頭轉(zhuǎn)客觀鏡頭,以及主客觀鏡頭互相轉(zhuǎn)換。其實,我們經(jīng)??梢詮摹爸鹘堑难劬Α笨词澜纾皇悄銢]有注意到。
單一的主觀鏡頭沒有主客觀的變化,就像《硬核亨利》中那樣,攝像機和畫面中的人物互動,觀眾參與感強烈,隨時隨地進入“備戰(zhàn)狀態(tài)”,適合戰(zhàn)爭片和犯罪片等動作場面較多的戲。把故事強加給觀眾,讓故事本身感染力更強??陀^轉(zhuǎn)主觀鏡頭通常剪接在角色觀看的鏡頭前后,因為客觀鏡頭給了人物眼睛視線的畫面,觀眾的內(nèi)心應該是希望下一個鏡頭看到“角色人物視角”,因此客觀轉(zhuǎn)主觀鏡頭就十分必要了。
主觀轉(zhuǎn)客觀鏡頭則是懸疑片的好幫手。先出現(xiàn)主觀鏡頭,交代角色所處的環(huán)境,但不說明是誰,然后切到客觀鏡頭,引起接下來的情節(jié)。這一做法會讓觀眾下意識地去猜是誰的視角,增加懸念。再舉《泰坦尼克號》為例,露絲夢回音樂廳,杰克伸手拉她,鏡頭由露絲視角下的環(huán)境和男主角變成二人相擁,讓觀眾的心理預期得到了滿足。最后一種相互轉(zhuǎn)換的鏡頭難度系數(shù)較大,常見于長鏡頭中,用于表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從而激起觀眾共鳴,增強人物的隱喻色彩。
電影史上最早試驗主觀鏡頭手法的是1900年的短片《祖母的放大鏡》,當時導演史密斯的想法是“攝影機就是人物”。片中的攝影機模擬了奶奶通過讀報放大鏡看到的貓、文字等信息。1919年岡斯的《戰(zhàn)爭與和平》也運用了主觀鏡頭,自此之后,導演們開始對主觀鏡頭燃起了興趣,運用也就越來越多。上世紀20年代早期的電影《忠誠的心》和《最后一笑》都恰到好處地使用了主觀鏡頭。我們看到的經(jīng)典作品《泰坦尼克號》中,杰克來到一等艙、泰坦尼克號沉沒時……卡梅隆為了使觀眾能夠與兩位主角盡量接近,就多次使用主觀鏡頭。隨著CG電影的發(fā)展,鏡頭的局限也越來越小,主觀鏡頭也逐漸豐富起來了。
當然,也有導演不習慣用主觀鏡頭,他們覺得這種方式會先入為主。《認識電影》中提到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覺得“角色即普通人,不用鏡頭角度來做價值判斷”。他的攝影機通常都是離地四尺高,他的鏡頭也都是中性的,不帶情感,讓觀眾自己做判斷。
但在很多電影劇本中,主角看到的某一畫面很容易成為至關(guān)重要的一個線索,這時角色就會切換到主觀鏡頭,讓觀眾成為這一個故事的“線索人物”,來觀察全片的發(fā)展。尤其是有些特殊情節(jié)中,對于特殊人物也要采用主觀鏡頭。電影《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中哈里·波里得到了一件隱形衣,他潛入校長室,其他人理論上應該看不到他,所以這就需要主觀鏡頭來處理,讓哈里·波里躲在隱形衣里,而觀眾看到的就是哈利·波特的視角。
打著全程“主觀鏡頭”的電影《硬核亨利》也算成功把觀眾帶入到片中角色的世界。像一場真人CS,對方被打倒的瞬間,自己也會有被沖擊的感覺。從開始的不適應感到后來慢慢變得融入這場“游戲”。影片為觀眾呈現(xiàn)了“第一戰(zhàn)斗視角”,會是很多游戲咖喜歡的類型,還有人說“如果再用VR看一遍電影肯定更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