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新課程改革推行至今,形成了新的課程標準、新的教材、新的教學方法模式,同時也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新的課程標準提出,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在課堂上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等等。要通過了解學生在課堂上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獲得結論及其過程等等學生的行為表現,來評價學生學習的好壞。但是,當前一些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相去甚遠,發(fā)人深思。
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用語言評價學生所存在的問題
1.評價語言單調、空洞、籠統(tǒng),缺乏激勵性和趣味性。經常說:“好,真好,對,真棒,我們把掌聲送給他”等語言對學生進行簡單的評價。即使學生做得不夠好,教師也會給以肯定和夸獎一通。這樣的評價平淡,普通,隨意,對學生沒有絲毫的激勵和肯定作用。
2.課堂教學評價意識淡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了評價目標應多元化、評價主體應多元化、評價方式應多元化。但是,實際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不能適時進行評價,整堂課中對學生學習狀況和學習結果沒有只言片語的肯定和鼓勵;也不能對做得不夠好的孩子給以善意的提醒和要求,讓他們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即使有評價,方式也非常單一,只有教師對學生的單向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賞識和尊重的評價基本缺乏。這樣的課堂沉悶,壓抑,學生顯得拘謹、被動,課堂的有效性極低。
3.對課堂上的生成預設不足,評價出現偏頗。由于有些小學生的想象力很豐富,有些問題教師在事先沒有準備的情況下也不可能知道,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夠重視,而是一帶而過,因為教師為了完成本堂課的教學任務所以急于下結論,就沒有給學生再思考的機會,這樣就忽略了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
還有的教師因為怕想影響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所以對學生的錯誤回答以鼓勵為主,沒有給出明確的否定,說話模棱兩可,學生就會認為回答對和錯就沒有什么區(qū)別,都不會受到批評,這樣反而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改進課堂評價語言的策略
1.我們要減少提問次數,優(yōu)化提問質量,提高課堂效率。無價值的問題,不僅浪費了課堂教學的時間,學生也會因為疲于應對教師的提問而使神經高度緊張,從而影響學生的積極性,會降低課堂效率,就會影響學生學業(yè)水平,最終會導致教學質量下降。因此教師要盡量減少提問數量,設計問題時可以從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分析和綜合能力、比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等幾方面著手,并在備課時適當考慮學生可能會出現哪些回答,對如何評價可以逐一設想,為實際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做到胸有成竹,到時就可以得心應手了。同時,我們還應多提一些拓展性的問題,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問題,去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2.我們還要學會在課堂上傾聽學生的心聲。由于有的教師在課堂上沒有認真傾聽學生所回答的問題,所以對學生回答的問題的評價就是敷衍了事,往往錯過了對學生教育的最佳時機。因此,教師的課堂傾聽就十分重要。
教師的課堂傾聽,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聽學生說話”。它不僅是學生的能力和意愿的問題,同時還是教師一項特殊的職業(yè)要求和責任。教師課堂傾聽的弱化,從本質上說便造成了教學過程中學生思想的缺失。我們都知道小學生的思維很活躍,各種各樣有創(chuàng)造性的獨特的見解隨時都會冒出來,這就特別要求教師一定要學會課堂傾聽,不僅聽清楚學生的表述,還要看明白學生的表情,甚至能夠讀懂學生的心靈,這樣我們才能夠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和因材施教,做到心中有數,。實際上,我們正是通過關注學生的即時表現、自主觀點和課堂發(fā)言,通過關注學生的各種興趣與疑惑,讓自己積極參與進去、怎樣參與作出選擇。因為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課程中,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學過程不只是忠實地執(zhí)行課程計劃(方案)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開發(fā)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課程變成一種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過程。
在未來的課堂上,知識將有三個方面組成,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新課程將改變教科書一統(tǒng)課堂的局面,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也將被激活,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的比重將大大增加。這種學習方式的改變,必將導致師生關系的改變,使教師長期以來高高在上“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地位發(fā)生變化,教師失去了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權威和壟斷,教師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
3.我們更要加強自身理論學習,增強課堂研究。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由傳統(tǒng)的教書匠向研究型教師轉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很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不注重提煉、總結,教學水平難以獲得進一步提高,因此,教師應在緊張的工作之余,合理安排時間,進行業(yè)務學習。具體可以做這樣的一些事情:(1)潛心研讀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提高教育理論水平。(2)學習學科刊物。刊物上的文章專題性很強,反映了學科最新的研究成果,與教學實際更接近,有更具體的指導意義。(3)結合教學實際,進行教學反思。如多進行習題分析和研究及學生學法指導的研究?,F在這個時代是一個崇尚學習的時代,有一句話叫做是: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老師,經常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不會學習的老師,注定了只能孤軍奮戰(zhàn),永遠不能夠走向時代的前列,永遠只能夠做一名普通的教書匠。我們所進行的教育教學更多的是一種實踐,這種實踐如果有了理論的支撐,那將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一個比較大的提升。我們原先所學習的理論,隨著時代的變遷,多少有點過時,而且在現代教育教學中所出現的新的教學題,在原先所學的理論中也不能夠有效的反映。那么如何去解決我們數學教學中的一些新的理論呢,這就需要我們多多研讀現代教學理論,通過學習最新的理論知識,去和現代教學理論接軌,然后再利用這最新的教學理論去指導我們的數學教學。學習學科刊物,對于我們來說也非常重要。因為學科刊物上有很多專題性很強的文章,其中很多是我們在教育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這其中很多文章是由一線教師所撰寫的,很多是一些優(yōu)秀老師寶貴經驗的總結。我們通過學習,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讓我們能夠站在優(yōu)秀群體的肩上,發(fā)揮出更大的力量。在我們老師一方面要向外界學習的同時,我們還要善于總結,要及時總結出自曝士星氣己在進行數學教學時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做得好的方面,我們要繼續(xù)發(fā)揚,做得不足的方面,我們要想辦法調整和改進。經過實踐,我們發(fā)現,多寫教學反思的老師,他成熟所需要的時間比那些不注意反思的老師少得多。由于一線教師有機會長期和學生接觸,而我們所接觸的群體也往往是有代表性的,在對于這些群體進行教學的時候,我們發(fā)現的一些新問題,可能也是其他的群體中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對于我們這個群體中的新問題,找到了一些比較好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我們的這些辦法和措施對于其他的人也將有一定的價值。這說明,在我們進行的實踐教學中,還有很多東西有研究的必要。我們老師如果能發(fā)揮我們的聰明才智,利用我們現存的教學資源,我們能夠進行有效的科研。教師可以閱讀大量有關教學理論和教學研究方法的論著,通過與其他有經驗的教師合作交流,不僅可以改進課堂評價語言,而且可以學習他們的研究思想,行動研究中的教師要針對實際問題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這無疑更是一種鍛煉。
在以后的實際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我們一定要根據設定的問題,選擇比較合適的、更好的評價語言進行課堂教學評價,而且要事必躬親,讓課堂評價真正發(fā)揮它的重要的教育作用,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水平,從而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