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祎潔
身為“好萊塢最知名的編劇教練”,麥基以會講故事著稱。他的擁躉遍布影視、文學、媒體等領域。
北京長安街邊一家五星級酒店寬大的會議室里,24盞華麗的巨型水晶吊燈照耀著下面的12排座椅,桌面上密密麻麻地擺放著各個版本的《故事》和遺留下來的筆記。有人干脆直接把大部頭的英文原著搬來,在上面劃重點、做注解。
這是課間休息時間。靜坐近兩小時的學員大都離開了座位,或去大廳端一杯紅茶或咖啡,或趁短暫的工夫與剛剛結識的人聊幾句。他們身份各異,有制片、作家、編劇、胡子拉碴的導演、妝容精致的時尚雜志編輯,抑或珠光寶氣的公司高管,但此刻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標簽—羅伯特·麥基的學員。
其中不乏名人。坐席左邊第二排坐著歌手陶喆,第四排坐著漫畫家夏達,中部坐著演員趙文瑄、出版人路金波和他的演員妻子趙琳,前面是作家張皓宸和蔣勝男。穿著黑T恤的樂嘉坐在最后一排的偏遠角落。
他們都是來聽麥基講“故事”的。課程為期4天,安排得很滿,每天4節(jié)1小時45分鐘的大課,中間有兩次茶歇和一次午休。課堂上,人們大都神經(jīng)緊繃,戴著同傳耳機,凝聽眼前年過七旬的著名老頭在臺上不斷強調“故事是生活的譬喻”、“重復是最大的敵人”。興致來時,他還會耍寶串演一下《星球大戰(zhàn)》里達斯·維達的經(jīng)典臺詞。
學員路金波同時也是課程的操辦者。3年前,在北京國際俱樂部9樓的房間里,他憑借并不順溜的英語和足夠的勇氣,說服麥基與自己簽了20年的合作協(xié)議。除了重新包裝《故事》一書,他還接過了麥基在中國的編劇培訓班。他告訴麥基,自己是他的忠實粉絲,前后買了70本《故事》送給友人。麥基當場一錘定音:“好,以后你就是我的中國出版商?!?/p>
擅長營銷的路金波知道如何更好地向國人推廣這個“好萊塢最知名的編劇教練”。他覺得麥基的課應該被“認真對待”,呈現(xiàn)方式之一就是提高門檻:以前6000元、不時半價的學費,被他提高到了9800元。
與之對等的是高大上的服務和授課環(huán)境,以及彌漫四周的“精英氣質”:課間人們端著精致的泡芙、吐司和現(xiàn)磨咖啡,談論著《羋月傳》和《甄嬛傳》的人設;標價198元的自助午餐包括三文魚、刺身、壽司、海蟹、扇貝、蛤子、紅酒燴牛肉、冰淇淋和各色蛋糕。
這里不只是一個“故事”進階之地,還是絕好的社交場所。茶歇時或下課路上,學員們忙著加微信、遞名片,一段簡單的寒暄往往預示著一次可能的交易或合作。下課后空蕩蕩的會場里,有人拿著單反一排排掃過桌上的名牌并向周圍詢問:你看到了什么認識的名字嗎?
課程結束那天下午,音樂人陶喆一口氣被四五十人掃了微信。“微信差不多要爆炸了。”他感嘆。之后,他手機里開始不斷接到一些學員發(fā)來的試圖合作的項目。
導師
在全球電影工業(yè)體系里,75歲的羅伯特·麥基是一個接近被神話的人。他撰寫的《故事》被封為“編劇圣經(jīng)”,學生遍布全球。《指環(huán)王》導演彼得·杰克遜、《鋼琴課》導演簡·坎皮恩、《阿甘正傳》編劇艾瑞克·羅斯,以及演員梅格·瑞恩、朱莉婭·羅伯茨等,都曾聽過他的課。
“如金融家將聽巴菲特的演講作為一次朝圣之旅一樣,編劇也將定期上羅伯特·麥基的編劇培訓班作為實現(xiàn)他們‘大片夢必經(jīng)的航程?!薄睹麍觥冯s志曾這樣介紹他。
麥基出生于1941年,自小熱愛舞臺劇,9歲登臺演出話劇主角后,再也沒離開過戲劇、文學和影視。大學畢業(yè)后,他前往好萊塢發(fā)展,做過演員、編劇、劇本審讀員以及導演。最初并不起眼,直到寫完劇集《起訴公民凱恩》并獲得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后,他的編劇生涯才稍微有了起色。
1983年,42歲的麥基應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之邀,每周六早上為電影藝術學院尚未得志的青年編劇講課。結果出乎他意料,聽課的學生越集越多,一學期結束時,課堂已從教室挪到了學校的劇院。
一年后,他索性以自己的名字注冊公司,“故事”研習班由此走上商業(yè)軌道,面向社會公開招生。30年下來,他的“故事”研習班已開到了世界各地,門徒遍天下。
今年5月26日至29日是他第6年在中國開課,230名學員來自影視、戲劇、動漫等領域,是歷年來規(guī)模最大、構成最多元的一個班。
離開網(wǎng)絡、閱讀真正的書籍、持續(xù)記筆記、相信寫作是一門可以練就的技術,從這個頭發(fā)花白的老頭嘴里說出來的創(chuàng)作方式古老并無新意,卻被他的擁躉奉為真諦。
與《紐約客》之前對他的報道一致,這是一個略微神經(jīng)質的苛刻老頭,時間觀念極強,痛恨川普,觀念保守,認為科技有悖人性,蘋果是他眼中的怪物。他講課時神經(jīng)敏感,走廊里偶爾的聲響、電腦自動進入屏保模式都會迅疾被叫停。
為準備這次課程,他觀看了《夏洛特煩惱》《捉妖記》《老炮兒》《解救吾先生》《美人魚》等7部熱門華語電影,尖銳抨擊里面頻繁出現(xiàn)的傻白甜“公主”形象,認為一些所謂的喜劇片全是愚蠢鬧劇而不是“憤怒的藝術”。
他對人性和人類社會感興趣,但對個人交往極為挑剔。他戲謔70歲的斯皮爾伯格當了40年的“多愁善感先生”,永遠不會長大。面對陌生人,他保持著本能的警惕,會當面斥責記者的某個提問為陳詞濫調。
他有著強烈的自尊和職業(yè)榮譽感。一不留神,就會冒犯了他?!拔艺嫘脑骱捱@個問題,太粗魯了。在過去的一個半小時里,我試圖跟你解釋我對于最高等級教育的熱情,你卻說這是一個產(chǎn)業(yè),問我為什么要拿這個撈金。這種想法太千禧世代了。你過界了,這不是一個天真的問題。”當記者問他是否把編劇培訓當作一項產(chǎn)業(yè)時,他激烈的反應讓人意外。
他篤信編劇的品位和才能由基因決定,講話透著優(yōu)越感。他不接受針對學員作品和其他劇作理論的提問。有學員稱從他身上看到了《年輕氣盛》里老頭的影子—努力在刷一種存在感并樂在其中。
這暗暗應和了他編劇理論中人物的復雜性。大多數(shù)時候,他高傲、敏感,因為過于警覺而富有攻擊性,但在適當?shù)臅r候,他也會釋放自己的善意。
盡管吐槽中國學員對拿到他簽名的欲望就像是“殺人蜂”—拿不到簽名就會出人命一樣,他還是在每天站立7小時之余,不顧年邁和勞累,盡量滿足學員們的提問和簽名請求。課上一位坐著輪椅的女士希望與他合影時,他甚至雙膝半跪在她身邊予以配合。
信徒
離第一天開課還有一個半小時,戴著厚厚鏡片的袁也就到了,一臉亢奮地排隊候場,手心里攥著一張改變她人生軌跡的小卡片。
“為什么我要寫作?最好的回答是:我必須寫作。我不能賣鞋,不能上班,我身體里有個魔鬼叫才華。要想養(yǎng)活這個魔鬼,只能寫作。”
這段話摘自麥基的書籍,被袁也用正楷字工整地抄在了卡片上,放在背包、床頭等所有目及之處。5年過去,曾在CCTV軍事頻道做編導、進過特警學院、又輾轉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做市場的她,在麥基的影響下,她用業(yè)余時間寫完了一部小說,最近開始全職做編劇。
“2008年讀第一遍時根本不知道他在說什么。我一直覺得新手不太適合讀麥基。”袁也說。
如今,《故事》被她來來回回地翻。在涉獵了市面上幾乎所有的編劇書后,她也收費做起了培訓,把麥基和其他理論揉碎了講。5個學員里有央視老編導、海歸和中國傳媒大學的研究生,一小時300塊錢,共計10到12個課時。她想先領頭帶出個小團隊,之后發(fā)展成個人工作室。
青春期有演員夢的王昊,微信簽名欄寫著“寫故事的人”。他目前在華策影業(yè)做策劃,在廈大讀本科時,教影視劇創(chuàng)作的老師告訴他,讀完麥基的《故事》,寫劇本就游刃有余了。王昊憋著勁兒看到了最后一頁,卻還是不得要領?!澳莻€時候寫劇本,多半從生活、電影中找素材和靈感,并未體會到技術的重要性”。
后來王昊到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讀制片管理,在和當?shù)鼐巹〈蚪坏赖倪^程中,不得不去查“l(fā)ogline”等大量專業(yè)術語。這個時候再翻《故事》,他發(fā)現(xiàn)編劇像小孩子搭積木,“要蓋一個很穩(wěn)固的大樓,是有一個很多人經(jīng)過多年嘗試后的標準結構的”。
在報名表里看到陶喆的名字時,路金波愣了一下:“他是唱歌的,為什么要來聽這個課?”
這也是陶喆在現(xiàn)場被問到最多的一個問題。他來得很早,挑第二排顯眼處坐下。他戴著粗金鏈子、穿著白T恤和卷邊牛仔褲,一邊聽課一邊在Mac上敲下英文筆記,有共鳴處不時點點頭。
這幾年,陶喆正醞釀轉型,一直在寫劇本大綱,憋著勁兒想要拍電影,現(xiàn)在手頭醞釀了四五個故事。
很少有人知道在影視方面他也算半個科班出身。20多年前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讀書時,陶喆拿過電影研究雙學位。那時他還不知道麥基,讀的多半是古典的俄羅斯劇院派,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等,也接觸法國的新浪潮電影。
閱讀麥基是最近幾年的事了。他斷斷續(xù)續(xù)讀過《故事》的核心章節(jié),并郵件訂閱了麥基的網(wǎng)站。跟他參加的John Truby、Michael Hauge等編劇大師班相比,陶喆覺得麥基并沒有那么強調去遵守公式,教法更自由。
對樂嘉而言,麥基這個名字只是剛剛知曉。他隱藏在犄角旮旯里,因為檔期,只聽了一半的課程。十年里,樂嘉出版過11本書籍,寫過的題材包括雜文、散文、專業(yè)分析評論,卻從來沒有碰過小說。聽課時,他還隨身帶著新書一半的書稿。
在全球電影工業(yè),羅伯特·麥基是一個接近被神話的人
“我其實最想聽到的是,一個從來沒有寫過小說的人,怎樣可以寫一個故事。我沒有寫劇作小說的技藝,(但)說不定我以后會轉行。寫作是可以寫一輩子的?!睒芳握f。
樂嘉并沒有得到預期中講故事的“處方”,但是一天下來強化了他的一個感知:“當你在描述一個故事的時候,你所要傳遞出去的觀點要通過故事本身的描述來傳遞,而不要把自己的評價放在里面?!?/p>
叫獸易小星直觀地把4天培訓課稱為“朝圣”。身兼導演和編劇的他在2011年自學編劇時就讀過《故事》,前后翻過3遍。在他眼中,電影是語言的藝術,麥基的課則是一堂語法課,教人用正確的方法講一種語言。
“他教的是最標準的普通話,當你學會之后就可以出去跟人交流了,所有人都聽得懂你在說什么。但是世界上可能還有上海話、湖南話、四川話,都是很有魅力的語言。”易小星形容。
這是一個各懷心事的課堂。雖然職業(yè)不同,但不妨礙他們在“學會講故事”這件事上產(chǎn)生交集。在硅谷做過10年金融與高科技、現(xiàn)任麥肯錫董事長高級顧問及在多個中外公司擔任獨立董事的葉梅堅持寫了幾十年的日記,以已故親人為原型創(chuàng)作一本小說是她的夙愿。
布道
“一個事件打破人物生活的平衡,使之或變好或變壞,在他內心激發(fā)起一個自覺和/或不自覺的欲望,意欲恢復平衡,于是把他送上了一條追尋欲望對象的求索之路,一路上他必須與各種(內心的、個人的、個人外的)對抗力量抗衡。他也許能也許不能達成欲望。這便是亙古不變的故事要義?!?/p>
這是袁也在第一遍閱讀《故事》后唯一記住的原理,也是故事一切后續(xù)情節(jié)的首要導因。對于麥基本人,他人生的“激勵事件”發(fā)生于他在密歇根大學讀戲劇藝術碩士時。一個教授讓他辦一個講座,講述對史特林堡《茱莉小姐》的劇本研究。
當時麥基已經(jīng)有執(zhí)導經(jīng)驗,也在百老匯登過臺,卻從沒做過老師。做導演時,他需要向全體演員解釋角色的形象和特質,就把全班學生當成演員開始講演。當他親眼目睹同學們在臺下做著筆記,不禁在內心感嘆:哇,他們有在聽,他們相信我說的東西。微妙的區(qū)別在于,執(zhí)導時劇本是寫好的,教學的想法卻來自于別的地方:調查、學識和理解力。
這種“震顫”成為麥基人生的重大伏筆。
“我發(fā)現(xiàn)我所教的內容對其他人非常有價值,那是一個驚喜。我以為這些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識,但其實大多數(shù)人對此一無所知。你在點撥他們時,他們會猛然驚醒,與他們的經(jīng)歷建立連接。”麥基向《博客天下》回憶自己“導師”之路的緣起。
他眼中的中國學生越來越年輕,非常天真和理想化。千禧世代的父母呵護備至,使得他們不懂人之常情、社會關系和權力結構。他堅信,若兩只腳不踏入社會現(xiàn)實是寫不出來故事的。
“沒有任何事物是他們表面看起來的樣子,每個人、每個機構、大自然都有潛臺詞。”講臺上皺紋深刻的麥基聲音鏗鏘,脫口秀喜劇演員的印記依稀尚存。對于人性和生活本質,他總是以特有的犀利幽默一針見血,混蛋、胡扯一類的詞匯,甚至粗口此起彼伏。只有偶爾斷片的時候,人們會覺得他真的老了。
在麥基的理論課上,起初正襟危坐的學員會越來越放松,不時被老頭深入淺出的生活哲學戳中笑點。為了佐證潛文本的理論,他告誡男同胞,不要受女人表面的誘惑,展示內心深處哭泣的嬰兒,因為她會摔門而去;還說在任何人面前都不要展示自己的真實內心,除非是向專業(yè)受訓的心理醫(yī)生,“我向神父撒謊的次數(shù)要比坦白的次數(shù)多得多”。
什么時候人群會以何種方式發(fā)笑,這是麥基感知各地迥然文化傳統(tǒng)和生活經(jīng)歷的依據(jù)和樂趣?;诳鬃游幕袑τ陂L者和權威的尊重,一上來讓中國聽眾發(fā)笑很難?!叭欢?0個小時的教學時間內,你真正能夠感受到文化差異的是第一個小時。一旦你談及故事本質,大家都恍然大悟?!?/p>
“最感動我的是這個老頭兒是用自己的生命經(jīng)驗和一腔熱血在教我們關于做人最本質的東西。我最大的啟發(fā)就是寫故事就是寫人生,寫你自己最相信的東西,觀察人性、人情,最重要的是內心要有愛,這聽起來有點主旋律,但特別重要?!逼鸪鯇萌R塢商業(yè)片抱有偏見的羅嫻說。她從謀篇布局技巧之外的細微里,感受到了一個藝術家如何平衡外界和內心的世界。
75歲的麥基在課堂上精神矍鑠,堅持站著授課
做專職獨立董事的葉梅覺得身體里很多與生俱來的東西被喚醒了,這并不是麥基“教”出來的。在麥基的現(xiàn)場布道中,她強烈地感受到老師在教人們怎么過自己的生活。要先舍棄過多的自我和教條化的判斷,去觀察、共情,才可以真正去愛你寫的角色,寫出有生命和維度的人物。
不過并非所有人都能立刻從麥基的課堂上獲益。在70后導演李晨愷看來,麥基的課是有一定門檻的,能領會真意的沒有多少。他有個經(jīng)紀人朋友因為有時候要給演員選本子,也想去聽課,他告訴對方說:“你別去了,我送你本書,你去了的感覺是他用英文把這個書朗讀了一遍,你聽著挺開心、大家挺其樂融融,但是沒用。因為你不是做這行的,他說的最重要的句子你全會丟掉,你關注的一定不是最重要的點?!?/p>
這種專業(yè)鴻溝,樂嘉更有感觸。除了吐槽麥基講課技巧不如自己,焦距不夠、切入慢,他認為麥基腦海中想象的教學對象是比較成熟的編劇、小說家和講故事的人,負責告訴他們如何把故事講得更好。
責任
“亞里士多德有一個大問題:人們如何度過庸長人生?科學、政治、宗教對此都束手無策。人們去哪里尋找答案?去看電影吧?!钡谝惶煜挛绲倪@段筆記被王昊加星標注了出來。
《故事》他讀了不下3遍,課堂上的學術概念已經(jīng)無法帶給他驚喜了,真正觸動他的是寫故事的人的那種“使命感”。起初開始講故事,王昊以為僅僅是因為自己喜歡,覺得這樣很好玩兒。麥基讓他認識到,講故事不僅僅是一個喜好,還可以拓展人生的寬度,傳達一個人對世界的愛恨和理解。這是一件經(jīng)濟學家、政治學家、宗教都做不到的事情。
這句話同樣在袁也心里留下了刻痕,讓她對編劇這個職業(yè)更有信心,也感受到每個講故事的人的責任—編劇作為一部作品最初的塑造者,唯有自我成長,才能帶觀眾走得更遠,更好地去表達和分享。
隨著麥基的名字在國內被更多人知道,他的學生不僅僅限于課堂上。很多并沒有上過他的課的人,通過《故事》成為了他的學徒,而且不限于影視圈,不少媒體人、作家等對其也都不乏溢美之詞,認為他不只是講故事的技巧,而是傳達一整套對人類情感的理解認知方式。
“故事”研習班創(chuàng)辦至今,麥基遭遇過不少質疑。一種觀點針對他的理論本身,稱其把編劇這個創(chuàng)意性的工作解構成了技術工種;一種觀點針對他的培訓模式,稱其把編劇“產(chǎn)業(yè)化”、“圈錢”。每次聽到這樣的聲音,他都毫不遮掩自己被冒犯的情緒。
麥基坦承辦學有非常實際的一面,但不認可它是一門生意。他更愿意以“使命”來定義自己的授課動機。他相信當人們?yōu)榇烁顿M時,才會真正尊重這件事。“在過去,如果我贈票給他們,他們精神散漫,態(tài)度就是這是免費的。課程收費使得他們集中注意力,這是對于自己的一種投資。無論如何我都會授課,而我以此為生,這是我的幸運。它就這么發(fā)生了。”
上完麥基的課,李晨愷說自己最大的收獲不是技術上的,而是價值觀方面。他特意建了一個北京學員的微信群,想找一些有識之士定期舉辦沙龍,聊聊電影拉拉片,扶植一些好項目。
在上海一家廣告公司擔任創(chuàng)意總監(jiān)的鄭艷萍一口氣看了《春夏秋冬又一春》《感官世界》《危情十日》等多部麥基推薦的電影,腦海里一直在按照所學的價值理論劃著正負。
葉梅準備利用夏天的假期至少先把“垃圾”寫出來。
對于攻讀歐洲藝術電影的羅嫻來說,她又找到了一個表達途徑。藝術電影能做到的東西,如果能用傳統(tǒng)敘事模式和商業(yè)手段達到,受眾面積更廣,會更有效率。她認可麥基的“天才論”,卻并不以為意。任何藝術層面的東西在她看來都是表達自己的渠道,不管是成為大師還是自娛自樂,都能救贖一個人。
令多數(shù)學員難忘的是最后一天,麥基帶著大家“拉片”,一幕幕解讀《卡薩布蘭卡》,從道具布景、呈現(xiàn)形式、情節(jié)鋪陳、社會歷史背景到角色潛文本、演員生平、音樂暗喻和幕后故事。
“你一定記得/那個不變的吻/和不會褪去的嘆息/任憑時光流逝/真實永恒不變……到頭來還是老調重彈/為愛情和榮譽的戰(zhàn)斗/不戰(zhàn)即亡/戀人們必將得到造物主的祝福/任憑時光流逝。”
當麥基毫無征兆地在講臺上哼唱起影片主題曲《時光飛逝》的字字句句,很多女學員,包括麥基的妻子,一個身材瘦小、眉眼犀利的韓國女人,開始眼含熱淚。最后一個茶歇有香檳,麥基被學員們層層包圍在大廳中央。
“《卡薩布蘭卡》的成功奧妙就在于它的制片人中心制?!丙溁f。當時時間緊促,開拍前幾天才把劇本創(chuàng)作出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著自己功成名就,而是共同致力于創(chuàng)造一部佳作。
“人類如此復雜,人性并非非黑即白,面對的也往往是兩難選擇。而最終當我們割舍自我,學會毫無保留地去愛,就會同時擁有愛與責任,就像《卡薩布蘭卡》中實現(xiàn)自我救贖的里克。我希望你們都能擁有兩者?!边@是這位年邁的硬氣老頭送給他的中國學生的最后一段話。